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廠”“大V”近悅遠來,何以楊浦?

人民網記者 董志雯
2025年07月14日18:23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乘坐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到達五角場站后,再走上幾百米,就可抵達楊浦區最年輕、高人氣的馬路之一——大學路。

大學路步行街。

大學路步行街。

這條以“大學”命名的小馬路,一頭連著百年江灣體育場和創智天地園區,一頭連著復旦大學等高校,成為“三區聯動”的縮影。漫步於此,似乎觸手可及青春的朝氣,隨處可感城市的溫度。

為什麼楊浦能吸引抖音、B站等互聯網“大廠”扎堆落戶?為何“不刷題的吳姥姥”、梁永安、駱玉明等知識類“頂流”頻頻造訪楊浦?……近年來,楊浦早已成為“大廠”“大V”的孕育池與集聚場,而其中謎底,也許就藏在復旦、同濟等百年學府的鐘聲裡。

百年高校孕育“三區聯動”

鋪開一張楊浦地圖,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地標尤為醒目。“教育”“科研”“人才”,似乎一直是楊浦的關鍵詞。

這座“創新之城”高校雲集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紀。1922年,復旦大學遷入江灣校舍,開啟了楊浦作為高等教育聚集地的序幕。此后,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學府相繼扎根於此,形成了獨特的“百年大學”文化底蘊。如今,楊浦區高校數量已超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雙一流”高校4所。18萬名大學生在此求學,為這片土地注入了不竭的青春活力。

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生命醫學……人才的培育與集聚,催生了眾多科研領域的成果產出與重大突破。高校,成為區域的創新引擎。2003年,楊浦區提出“三區聯動”戰略,將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緊密融合,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大學+政府+市場”合作機制從中誕生,復旦、同濟、上理工等一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成。

在這裡,知識就是力量,創新就是財富。以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為例,依托同濟大學的學科優勢,這裡集聚了數千家設計、建筑、科技企業,2023年總產出就已突破700億元,成為全國知名的創新高地。

與復旦大學聯手打造“未來谷——灣谷創新中心”﹔“頂流島”復興島的“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基地”建設吸納一批高校與科研院所參與﹔區市監局高校大學生大學科技園創業“成長田”激勵大學生“原地”創業……楊浦不斷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強大的科研凝聚力,為這裡的產業升級不斷提供支撐。人才的高度集中還成為區域招商引資的“法寶”,數字經濟企業進駐、發展、騰飛,從楊浦啟航。

有時,發展也會遇到新舊動能轉換與土地科學規劃的矛盾。如何抉擇?楊浦始終堅持“三個舍得”——舍得騰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學就近拓展,舍得把商業和地產項目讓出來建設大學科技園,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優化創業環境。20年前,一眾高校紛紛遷往郊區,作為中心城區的楊浦卻騰挪了1平方公裡新江灣城的高價值土地,給予復旦大學更多擴建空間。

“服務高校就是服務楊浦,發展高校就是發展楊浦。”楊浦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的這一句話,道出了這片熱土與高校之間的關系。

吸引“大廠”“大V”近悅遠來

在楊浦的創新版圖上,高校不僅是科研引擎,更成為人才“磁吸石”。這種獨特的人才生態,讓美團、抖音、B站等“大廠”不約而同落地楊浦。有工作者直言,選擇楊浦,就是選擇與“頂尖大腦”為鄰。

一直以來,楊浦堅持打造“人才秀帶”。今年5月,楊浦召開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正式啟動“東上海人才港”建設,將在智能制造、創意設計、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快建立完善緊缺人才培養、引進、激勵等制度舉措,打造聚焦全球教育、科技、人才要素,面向全球、服務國際的前瞻型“一站式”人才服務綜合平台。

與此同時,楊浦在多家科技園區設立政策服務站點,以高規格設施設備、服務人員配置,為入駐企業提供從政策解讀到技術合作的全鏈條支持,送上“店小二”“保姆式”服務,助力一家家“小苗”成長為“參天大樹”。

“吳姥姥”吳於人在科普講座。

“吳姥姥”吳於人在科普講座。

知識網紅們也嗅到這片沃土的氣息,“不刷題的吳姥姥”在楊浦的孕育而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証。作為一名同濟大學物理學退休教授,“吳姥姥”吳於人與同濟大學博士后關大勇聯合10位教授、博士,共同成立“不刷題俱樂部”,從2018年開始用短視頻傳播科學知識,走紅網絡,如今全網粉絲量已突破1400萬,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達千萬次。一名人氣“銀發知播”就此成為無數孩子的科學啟蒙者。

今年4月世界讀書日,“不刷題的吳姥姥”走進楊浦區大學路悅悅書店,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線下科普講座。而除了她以外,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駱玉明等知識界“大V”也陸續在這裡舉辦線下活動,走進書店、圖書館等場館,讓知識“炙手可熱”……

“大V”們的齊聚似乎在講述一個事實:楊浦濃厚的學術氛圍,讓知識創作與傳播有了“源頭活水”。

在這座知識與人才共舞的城區,復旦大學專家可以參與社區多元治理,同濟大學學者能為城市更新提案,上海體育大學師生可以融入社區“全民健身”熱潮……不難發現,“人才紅利”正在迅速轉化為城區競爭力,形成一種“正向循環”。楊浦的開放包容,更讓大學與社區、大學與城市“不分你我”。

楊浦高校雲集。

楊浦高校雲集。

從復旦、同濟到長陽創谷、環同濟千億級知識經濟圈,楊浦用一場持續數十年的“雙向奔赴”,詮釋了城區與高校如何彼此成就、發展與人才如何相生相長。高校的成果在這裡轉化為創新動能,城區的資源反哺教育發展,而“三區聯動”的實踐更讓校區、園區、社區打破界限,共同書寫著“楊數浦”的鮮活故事。(楊浦區新聞辦供圖)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