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泰山人民坊,能否成為上海老舊社區更新“高階版本”?

2025年07月12日08:26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曾經連接三個小區的內部“三不管”道路,變身讓人療愈的生境花園﹔曾經臟亂差的違建浴室,變身多功能的黨群服務中心﹔曾經亂糟糟的菜場,變身智慧菜場與網紅店鋪……

再仔細看,還有很多隱藏“彩蛋”:樹上藏著幾個精心打造,卻刻意低調的鳥窩,隻為悄悄等著更多的小鳥歸巢﹔運動器材旁邊的飲用水裝置,三個龍頭分別滿足直飲、接水、寵物的需求……

住在泰山一村的董立英帶著孫子出來玩,一路驚喜不已:孩子不停地觀察植物、昆虫、小鳥,眼睛根本停不下來。羽毛球剛拿出來,從前根本湊不到一起的泰山二村、三村小伙伴也圍上來一起玩,孩子很興奮:“以后連水杯也不帶了,渴了可以喝直飲水!”

近日,在普陀區宜川路街道,作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更新的重點項目,泰山人民坊開始試運行。這個以人民城市理念為核心,輻射近4萬人口的項目,能成為可借鑒的上海老舊社區更新“高階版本”嗎?

昆虫旅館展示區。周楠 攝

打通社區的毛細血管

說起泰山片區裡,曾經“三不管”的人字形道路,阿姨爺叔們都有一肚子話——

泰山二村的孫洪元說:“那是一個臟亂差!平時散步也沒地方走,只能跑到小區外面。”

泰山三村的王秀雲最煩買菜,直線距離不遠,因為小區沒有邊門,要兜一個大圈子,多花10分鐘。

泰山一村的董立英每次帶著孫子出來,在小區裡找不到玩耍的地方,只能坐在破舊的凳子上乘涼,走路還怕被穿梭的快遞車輛撞著。

泰山片區是建於20世紀80年代售后公房區域,3534戶居民中老齡化率高達45%,公共設施陳舊、空間割裂問題突出。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在於,居民家中的房子多為20—40平方米的一室戶、兩室戶,家裡的房子小,公共空間、社區服務不足,居民缺乏活動的地方,是很多老舊社區的共性問題。

改造前的違建浴室。

改造前的菜場。

改造,正是源於居民的痛點。宜川路街道通過社代會、“兩代表一委員”下社區、居民議事廳等多種渠道,發放意見征詢單,廣泛收集民意,讓3200余戶家庭參與協商。最終,58項優先級提案被逐一落實:從修復57扇老舊門窗、美化12處生活露台,到解決圍牆滲水問題。

在此過程中,設計方案又動態調整了數十次。比如,花壇因居民投訴“引老鼠”被迫降低高度,車棚通風孔因美觀需求被封堵后,又應居民要求加裝天窗﹔針對二樓居民反對商戶的油煙噪音問題,街道聯合商戶公示整改方案,採用最新的過濾設備等,最終化解矛盾。

“改造不是在小區內部挖潛,而是找到了連接這三個小區的‘飛地’,等於把劣勢轉化為了優勢。”泰山人民坊設計師龐國超介紹,“為突破這‘人’字形圍牆造成的物理壁壘,更新工程通過‘破牆+分流’,精准打開三處關鍵圍牆,為各小區增設三處次入口,串聯起各個新建的核心服務點,居民步行時間縮短3至7分鐘。” 

泰山人民坊黨群服務中心。周楠 攝

黨群服務中心成了居民納涼、學習的好去處。周楠 攝

如今的“泰山人民坊”,巧妙借勢天然的“人”字形道路骨架,延展出“共怡、共商、共享、共治”四大主題空間,被圍牆分割的封閉小區,蝶變為開放的活力街區,8405平方米的戶外休閑空間豁然開朗。

處於“人”字形道路交叉點的核心位置,原先是公共浴室和零星早餐鋪的區域,變身為明亮時尚的“泰山人民坊”主體建筑。這座700多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集納了紅色議事廳、社區圖書館、多功能活動區、寶寶屋等,實現全齡友好。記者採訪當天早晨8點多,裡面已坐滿了前來納涼的老人和看書、做作業的孩子。

通往泰山人民坊的三條道路也有了各自的功能屬性——驪山路入口煥新永昌集市和南北貨超市,並引入網紅商鋪﹔華陰路入口設置適老適幼活動區與生物多樣性探索長廊﹔滬太路入口推出潮汐停車方案,新增16個停車位,在不同時間段服務居民和學校教師。

打通社區道路的“毛細血管”,也是從根本上重塑了社區生態。

政府市場分攤的建設模式

“搞這麼一個大項目,政府一定花了不少錢吧?”面對這個很多居民關心的問題,記者了解到,項目總投資約3000萬元,其中政府與社會資本以6:4比例分擔。

政府投入的1800萬元用於公共設施建設,而社會資本則負責升級永昌集市,引入肯德基、孫北北面包、茶店長奶茶鋪、福罐咖啡等89家商戶,與永昌集市、南北貨超市無縫銜接,共同形成 “買菜、吃飯、休閑”一站式的便捷體驗。

社區食堂,是居民訴求的“優先級”。通過多輪協商,專門辟出空間建立社區食堂,本月底即將營業。食堂與商鋪比肩而立,並增設長者餐桌,60歲以上老人享受8.8折優惠,獨居老人還可申請免費送餐服務。  

永昌集市運營方上海城實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施貽蒙介紹,在2200平方米的永昌集市中,餐飲佔40%、零售佔35%、服務佔25%。七成攤主仍是原班人馬,業態卻已悄然升級。

新引進的商戶。周楠 攝

智慧化重塑了菜場運營模式。在永昌集市裡,能看到收款碼規范地出現在AI智能電子秤上,實時交易數據、用戶交易排行在智慧電子屏上一目了然,還實現了無線網無死角全覆蓋、智能水電小程序APP手機操作等。豬肉攤主袁曉蘭在舊菜場經營三年多,經歷煥新后選擇回歸:“環境好多了,現在連年輕人都願意常來買菜。”

永昌集市。周楠 攝

集市內的AI智能電子秤。周楠 攝

據統計,永昌集市試運營后月客流量從改造前的5.8萬人次激增至10.8萬人次,月成交額從150萬元躍升至208萬元。曾經空置率高的散亂攤位,不僅滿租,商戶營收還普遍實現翻倍式增長。

網紅孫北北面包,日銷售額已達5000多元。剛營業不久的茶店長奶茶鋪負責人說:“很多阿姨喜歡在戶外休閑空間乘涼,渴了就會買一杯奶茶。”按照居民需求所開的醫保藥房,更是廣受歡迎。

在永昌集市外的廣場上,還停著一輛“巴士”。原來,這是為了激勵商戶參與社區共建,設立“人人巴士”外擺空間。居民每月對商戶進行“誠信星評”,連續3次五星商戶可獲租金減免、高曝光度人人巴士運營機會,並定期舉辦預售、試吃、分享等活動。

今后,街道還將與永昌集市運營方合作,舉辦“弄堂美食節”“商戶技能大比拼”“社區微營造”“親子跳蚤市場”“社區寵物秀”等活動,全年預計可開展400余場次,打造可持續運營的“商居利益共同體”。

社區裡升騰的煙火氣,正醞釀著更醇厚的市井新味。

蘊藏巧思的生境花園 

在泰山人民坊走走,會有一個特別深刻的感受:人與自然十分親近和諧。

北側華陰路原本茂密的綠化帶,被改造為普陀區首個生境花園,保留原生香樟,引入玉蘭、雞爪槭等鄉土樹種,吸引鳥類棲息。普陀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龔琴介紹,這裡已被列為科普基地,聯合附近學校開展自然教育課程。

生境花園的設計蘊藏巧思:通過騰退邊角,新增6處共180平方米口袋花園,總體綠化面積提升20%﹔構建層次豐富的立體林帶,年固碳量提升1.8噸﹔對35處綠地實施0.5-1.2米厚有機肥改良,顯著增強土壤活力﹔定向修剪過密喬灌木,使沿街商鋪自然採光提升40%。

生境花園。周楠 攝

夜間發光的蝴蝶標本箱。

這裡更是鮮活的科普天地,綠蔭下“昆虫客廳”陳列的標本箱,吸引孩子們探索﹔療愈花園推行“共享植物”——居民可領養多肉,待萌發新芽再送回一部分﹔在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裡更揭牌成為上海市宜川中學及其附屬學校的“自然生態校外實踐基地”。

不僅如此,慢行步道、林下棋桌、兒童自然觀察點等6處設施嵌入綠地,空間利用率提升35%。上海市花白玉蘭,遍植於入口及“人人花園”,實現“春賞玉蘭,秋賞紅葉”﹔草木虫鳥旁的掃碼銘牌,講述著自然奧秘。

最讓設計師沒想到的,是生境花園改造的過程中的“無心插柳”——由於注重了植物的多樣性,不知不覺吸引了很多鳥前來棲息。於是,又專門在樹上設了不少鳥窩,在地上為小動物設了喝水盆。

區域內也大大提升了科技含量:46盞智能路燈按時段調節亮度,年節電1.3萬度﹔26個高清攝像頭覆蓋公共區域,盜竊投訴下降54%﹔垃圾回收站配備稱重積分系統,分類准確率達95%。 

需要關注的“后半篇文章”

眼下,在宜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盧禮卿看來,泰山人民坊的前半篇文章即環境打造,已基本完成,后半篇文章即社區治理,也亟需提上日程。

在泰山人民坊黨群服務中心,專門辟出一角“適老化改造”的展示空間,今后將由適老化改造設計師輪班,為居民介紹“適老化改造”項目,並逐步為有需求的家庭實施改造。

“適老化改造”展示空間。周楠 攝

泰山人民坊更新后,實現了泰山一村、二村、三村共用一個物業,正同步推進“物業+養老”試點,由物業為老年家庭提供相應的服務,目前正在細化相關的服務和標准。盧禮卿透露:“未來計劃聯動家庭醫生和長護險資源,將這個深度老齡化社區升級為‘准養老院’模式。”  

泰山宅居民區書記周文捷告訴記者,原先社區裡的唱歌、樂器、繪畫三支團隊沒地方活動,總是在外面打游擊,現在自己與其他幾位居民區書記計劃著在泰山人民坊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制定排片表,讓團隊樂享活動。

泰二居民區書記馬寧,已在考慮生境花園的長效管理問題。“小區原先就有一支‘綠生活’志願隊,今后可參與到花園的管理中來。”這與龔琴的想法不謀而合:“建設生境花園,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居民參與生態的保護與治理。”

“以前居民打12345是投訴這裡環境差。”泰一居民區書記張國榮說:“最近有一位居民打12345,竟然是專門表揚:‘泰山人民坊城市更新,為大家做了件大好事!’”

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期待,“如何讓小區內部的居民生活品質得以提升”“夜市規劃如何進一步避免油煙擾民”“新引進的網紅店鋪能否持續吸引客流”等,都將是泰山人民坊“后半篇文章”裡亟須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生境花園裡隨處可見的植物介紹。周楠 攝

記者手記:老舊社區更新的“附近”與“遠方” 

人類學家項飚有個觀點:今天城市生活的功能性過剩,生態性不足。依賴互聯網、凡事講效率,卻忽略了身邊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有機連接。

若能重建我們身邊的“最初500米”,從自己出發,親近一草一木,開始和身邊的人說話,弄清這些人、事、物怎樣聚合的,就能建構在地合作共同體。

在泰山人民坊,記者感受到了這樣“附近”的力量:是生境花園裡,孩子們與花草昆虫的親密接觸﹔是永昌集市早餐鋪裡,上班族的幾聲互相問候﹔也是黨群服務中心裡,乘涼老人們的彼此會心微笑……

另一方面,也體會到了“詩與遠方”的魅力:“當我們讀懂一片葉的呼吸,便觸摸到了地球最古老的心跳”“輪椅碾過礫石的輕響,成了喚醒大地的晨鐘”……生境花園、適老花園裡印著一行行詩歌﹔黨群服務中心窗戶、圍牆等運用海棠磚、仿石磚等海派符號,通過“海派基因喚醒計劃”體現上海獨特美學。

融於社區的藝術審美,不僅是跳脫日常生活的療愈力量,更是對於社區文化認同的賦能。

這正是“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中的創新思維——通過空間重構、政府社會聯動與居民共治,將老舊社區的短板轉化為治理亮點。其核心價值或許在於:更新不僅是硬件改造,更是社區關系的重塑。

這是泰山人民坊值得借鑒的經驗。但對於任何一個老舊社區更新來說,最重要的仍是因地制宜,最終才能以“小項目”撬動“大治理”。

(責編:馬作鵬、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