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滬上小劇場釋放大能量,暑期演出黃金檔來了

2025年07月07日09:24 |
小字號

100家演藝新空間去年場次同比增長75%,漫步演藝大世界進劇場的選擇更多

小劇場釋放大能量,暑期演出黃金檔來了

深夜,話劇制作人滿頂還在修改《慶余年》劇本,准備暑期第二輪演出。音樂劇《流星之絆》制作人趙宇豪也排好了暑假計劃,“七八月是小劇場一年最好的演出檔期,場次沖一沖,票房沖一沖”。

伴隨“垂直生長的戲劇街區”亞洲大廈品牌效應外溢,亞洲大廈、上海大世界、第一百貨、世茂廣場構成小劇場觀演“黃金四角”,2020年到今年5月,59個小劇場演出23644場,觀眾人次149.52萬,票房收入38554.39萬元。從“黃金四角”向外延伸,遍布上海各大商場、旅游地標的小劇場正在釋放引流大能量,暑期更成為必爭黃金檔。

暑期場次增量:將達50%

“平時看戲的大多是本地觀眾,五一、國慶長假,外地觀眾有時可達50%。七八月暑假,外地學生群體尤其多,這是演藝大世界小劇場全年最旺季。”中文原創環境式音樂劇《流星之絆》5月在上海大世界·星空間10號·MOriginal Box首演,音樂劇制作公司莫瑞吉總經理趙宇豪瞄准暑假演出旺季,“6月准備好各劇新卡司,七八月沖場次,有些場次賣爆了,肯定要加場。晚場、周末場之外,工作日下午也需增開場次。暑期場次增量將達50%。”

2024年,莫瑞吉在演藝大世界6個劇場演出204天513場音樂劇。“內容是否新穎獨特,決定一部劇的生命周期。”趙宇豪總結,“避免同質化產品,尋找新花樣,編導、設計要更用心”。

音樂劇《流星之絆》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代表作,將故事改在宋代平江縣,民族樂器、戲曲身段強化劇目國風。導演程佩弦介紹:“傳統儺戲元素、大量儺面具,融合儺戲鼓點的搖滾曲推動劇情。”相較其他小劇場音樂劇,《流星之絆》舞蹈戲份更重,演員笑言,猶如經歷“桃李杯”舞蹈大賽選拔。

距離《流星之絆》不到1.2公裡,改編自貓膩同名小說的沉浸式話劇《慶余年》5月在上海第一百貨星空間·72號神廟劇場首演。該劇由很難滿意戲劇工作室歷時十個月打造。2023年,滿頂從北京來上海發展,入駐上海小劇場后,他一直堅持做話劇,“是我的個人喜好,也是術業有專攻”。

《慶余年》首演后,保持周中修改,周末演出的節奏,“6月底已定稿,迎接暑假”。滿頂將5月到6月首演輪比作試播集,“看看市場反饋,再判斷要不要‘整季’上線”。

《慶余年》首次將小說影視化后還未涉及的情節“山谷狙殺”“家宴”“大東山之戰”搬上舞台。U形雙層立體舞台、12組可移動屏風、6根可移動立柱及音影裝置,承載小說中大東山、朝堂、私宅等多重場景。8名演員分飾20多個角色,在狹窄的舞台通道內交叉跑動、高空攀爬、地面纏斗。

進組之初,演員每天進行4小時體能訓練強化核心力量,中期引入沙袋負重,提升身體控制力。在《慶余年》高光場景“山谷狙殺”,演員在直徑不足5米的舞台區域完成貼身搏殺、冷兵器交鋒與高空躍下等動作戲。

“有些人看過小說《慶余年》,有些人看過電視劇《慶余年》,還有一些人啥都沒看過。話劇《慶余年》兼顧這三類人的需求,故事復雜性以及前情介紹到什麼程度,需要磨合。”滿頂介紹,這是很難滿意戲劇工作室網文大IP改編計劃第一槍,“緊隨《慶余年》,還有《贅婿》《鬼吹燈》改編話劇,在小劇場孵化成熟后,我們想把它們發展成中大劇場劇目”。

小劇場消費主力:年輕女性

2025年,什麼樣的劇目最受市場歡迎?滿頂不假思索回答,“懸疑劇、喜劇”。暑假,很難滿意戲劇工作室新劇《新生》在人民大舞台首演,該劇源自小說《費可的晚宴》,曾被改編為井柏然、黃覺主演的電視劇《新生》,主打懸疑、反詐。

“如果不計投入,隻為藝術理想,想嘗試什麼題材都可以。如果希望通過票房盡快回收成本,得在懸疑劇和喜劇中二選一。”2023年9月起,很難滿意戲劇工作室制作的《虛無的十字架》《她的審判》《秘密》和《謀殺者》,在上海世茂廣場七樓4個新劇場首演。改編自東野圭吾小說的《虛無的十字架》至今仍在演出。

“《虛無的十字架》佔據世茂廣場兩層空間,這在小劇場非常少見,關於親情、倫理道德的探究又能打動人。”滿頂話鋒一轉,“它已經接近小劇場話劇兩年生命周期,需要歇一歇再演,避免審美疲勞”。

2024年,莫瑞吉推出513場音樂劇,劇目單上的一些戲,2025年在票務平台銷聲匿跡。“小劇場相對大劇場而言,轉向更靈活。如果反響不太好,可以馬上看看有沒有新的可能。從韓國改編劇目到懸疑劇、女性題材劇,我們什麼類型都做。”趙宇豪開心的是,女演員擔綱的音樂劇《LIZZIE麗茲》票房走出上升線,“音樂劇舞台一直陽盛陰衰,今年市場有了變化,觀眾越來越喜歡女生戲,我們的《LIZZIE麗茲》終於熬出頭了”。

小劇場制作人毫不留情砍掉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劇目。即便長壽劇目,也在新陳代謝。莫瑞吉音樂劇《OZ》誕生兩年。趙宇豪坦言,它到了需要大修的時候,“暑假調整音樂、演員,下半年推出《OZ》2.0版”。

“我們之前偏重劇目數量,有70分質量就不愁票房。現在小劇場越來越多,競爭白熱化,必須得做出90分、100分的劇目,小劇場才可以活下來。”趙宇豪在《流星之絆》採用Trusound空間音頻技術,精准定位每個聲音對象的空間坐標,實現“聲”臨其境,“該技術在《流星之絆》獲得認可,未來將推廣至更多演出項目”。

“小劇場消費主力是20歲到35歲女性。資深觀眾要求追加更多硬件,在小劇場享受與大劇場一樣的聲光電。”趙宇豪坦言,今年制作成本同比增長50%,“一部分是設備更新,更主要是好演員、好主創很貴”。

“話劇不像音樂劇那樣依賴演員。我們多做一些劇,形成小劇場矩陣,觀眾喜歡《虛無的十字架》,會考慮看看同樣來自很難滿意戲劇工作室的《慶余年》。”滿頂在世茂廣場運營6個小劇場,在第一百貨運營2個小劇場。“話劇的演員成本比音樂劇低一些,但買版權的費用不便宜,《慶余年》《鬼吹燈》《贅婿》有成功的影視劇改編在前,都是頂級IP。”

文旅演藝特點:強互動性

做出爆款,是每個制作人的夢想。“爆款沒有規律可循。”在滿頂看來,“電影投資規律也適用於劇場,投了9部作品,都不太行,只要有1部中了,就能再活三年”。

沒有那麼“爆”,但得到市場証明的長壽劇目值得二次挖潛。3月起,莫瑞吉參與制作的《致愛》西安版在西安開元大劇院小劇場上演。“《致愛》是我們演出時間最久的劇目,明年初將迎來500場與上海首演5周年。”趙宇豪認為,在小而美的腰部制作公司,出售劇目版權不失為營收良策。

滿頂為話劇《孤獨的美食家》申請餐飲服務執照。2023年冬天,《孤獨的美食家》在世茂廣場8樓首演,觀眾可以邊看邊吃。“當時由宴會公司送餐,菜品、性價比、溫度、口感都有限。”誕生兩年后,《孤獨的美食家》有了自己的后廚,端午節向觀眾推出粽子特餐,“相當於開一家餐廳,主廚定菜單”。

滿頂算了筆賬:“我們自己開餐廳,配合演出,成本可以打平。2024年,有20萬人次在世茂廣場看演出,如果十分之一的人買飲料、吃飯,就能形成完美的消費閉環。”

上海靜安戲劇節期間,《孤獨的美食家》在蘇州河萬象天地、中信泰富嘗試簡易版《五郎的手記》。觀眾戴上耳機,聆聽聲音互動演出吃大餐。“反饋不錯,我們計劃把它做成60分鐘版本,在不同餐廳演出。”滿頂強調,“戲劇為商業賦能,得把演出帶入消費場景。”

在上海地標,小劇場以“快閃店”形式出現。6月,沉浸式戲劇《摩天大樓》在上海第一高樓上海中心52樓朵雲書院·旗艦店演藝新空間結束首輪5周演出后,計劃金秋時節開啟第二輪。世紀朵雲副總經理夏琦表示,這是第一次在上海中心最高的書院空間演話劇,地標式文化空間與《摩天大樓》如此契合,也是文旅演藝融合的一次嘗試。在現代人劇社負責人張余看來,“白天是朵雲書院咖啡館,夜晚歇業后成為話劇演出空間,讓原本熄燈的52樓成了觀賞陸家嘴夜景的打卡點。”

暑期,沉浸式音樂劇《小城之春》計劃在上海鬆江廣富林遺址文化公園老宅持續演出。《小城之春》將有600年歷史的集賢坊·知府樓化作小劇場,觀眾穿梭於實景院落,與劇中角色同行於百年老牆、青石板路。五一假期,《小城之春》試演10場,觀眾人數遠超預期,55歲以上的輕老族尤其感興趣。“古宅比任何舞台裝置都真實,觀眾進入古宅,瞬間進入上世紀三十年代。”張余說。

內行看門道,上海開心麻花董事長汪海剛特意圍著集賢坊·知府樓轉了一圈,“看看未來有沒有文旅演藝合作可能性”。開心麻花沉浸式話劇《夏洛特煩惱之逆轉未來》在楊浦合生匯小劇場駐演。從懷舊的校園大門到操場必備的雙杠器械,劇場前廳還原西虹市中學場景。售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零食的小賣部,供觀眾打卡和消費。“文旅演藝一大特點是更強的互動性。”汪海剛介紹,觀眾可以佩戴“值日生”袖標,與演員飆戲,坐在前排的觀眾還有機會手持氣錘“暴打”王老師。《夏洛特煩惱之逆轉未來》已走出上海,落地蘇州中心商場和紹興上虞曹娥裡十三弄景區駐演。

“把來上海看演出作為旅游消費目的的觀眾,喜歡跟著劇目走。”滿頂將8個小劇場捆綁在一起,趙宇豪每周推出99元演出票盲盒,“每部音樂劇的核心受眾相對固定。人民廣場密布小劇場,遠的也就十幾分鐘距離。99元演出票盲盒吸引一些不常看戲或不挑戲的觀眾,一次嘗鮮,有可能發展為長期觀眾。”

熱鬧的暑假過后,音樂劇制作公司繆時客計劃第四季度在西藏路新世界商城開設“音樂劇之城”主題探知樂園,9個音樂劇小劇場和1個排練廳,加上錄音棚、酒吧,“黃金四角”再增一角。在演藝大世界,人們漫步進劇場的選擇更多了。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諸葛漪)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