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數字化平台讓社區干部“忙在點子上”

數字化平台讓社區干部“忙在點子上”,“大模型+政務服務”助力提升治理效能
大模型賦能,重塑人與城市的互動
上海已是全球旅游目的地。烈日之下,武康大樓周遭穿梭的客流常常突破日均5萬人次,新天地、城隍廟等游客清單上的“必打卡地”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巴黎,在東京,那些和上海幾乎同等規模量級的國際大都市,無一不期待有朝一日,技術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就實現對某一條街、某一座建筑人流集聚情況的動態研判,從而精准施策干預疏導大客流。
AI技術出現后,城市治理者真的被賦予了更強的“大腦和感官體系”。如今,通過AI三維重建技術,包括武康大樓在內的幾乎所有徐匯區建筑,都已經被分成60萬個“小格子”,實時採集和回傳的數據,讓城市的承受力變得更大的同時,也更有序。
人與城市的互動,正在被AI重塑。
減負,讓基層有時間做“有成就感的事”
浦東的一些一線干部前兩年總是“吐槽”,自己被困在“12345熱線”裡。
為了讓投訴工單得到及時跟進和處理,需要有人負責手動催單。為了對處理情況進行回訪,需要有人逐條聽取相關的語音記錄。
AI時代到來后,很快解放了一批人。在塘橋、高行等多個街鎮,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可以通過智能手段催單派單了。
人工催單難免遺漏,但AI不會。甚至還可以快速精准研判復雜工單應該派給哪些部門,從而提升了處置效率。塘橋的AI經過半年學習,派單准確度已經超過95%。
人工回訪也變成了智能研判。一個工單處理得好不好,AI會根據電話兩頭當事人和相關部門回復人員的對話內容、情緒等信息進行識別。
“用上AI后,事情確實變少了。”這兩年上海不斷深化的“社區雲”基層治理數字化平台,把許多社區干部的工作狀態從“綁在台賬上”變成“忙在點子上”。
“社區雲”的本質是通過數據共享,幫助基層再造工作流程。以前各個口子都有獨立的系統,社區干部反映“光記賬號密碼都費勁”。現在15個市級部門下沉居村組織的信息系統,實現了“一次認証、一口登錄”。
數據歸集后,各區開始把AI技術接入“社區雲”,目前全市在建近40個特色應用,黃浦區的“要素一張圖”實現域內居民、房屋、企業、店鋪等可視化管理﹔楊浦區殷行街道的“基層數治助手”實現開發智能外呼等智慧場景,解決了居民區干部通知電話“打得耳朵疼”的問題。去年以來,普陀區上線的“百事能AI社工”,更是把數據與模型做了深度融合。
“社區雲”會記錄全市社工的海量走訪記錄,在此基礎上,“百事能AI社工”就讓Deep Seek、通義千問等大模型對這些走訪信息的關鍵詞進行提取和結構分析。
“我們小區投訴多,之前一直以為停車難是治理焦點,但‘百事能’告訴我,它隻佔居民訴求的0.3%,公共衛生與設施維護才是矛盾核心。”大上海城市花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萍萍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基於AI給出的結論,居委會把更多力量花在推動物業服務質量提升,兩個月后投訴率下降80%。
浦東把AI用在輔助審批后,資深的窗口工作人員開始“有時間喝口水了”。以前審批材料全靠人工閱讀,在辦件數量超高的浦東,幾乎每個窗口都忙得腳不沾地。現在,窗口工作人員收件時長由20分鐘縮減到10分鐘,培訓上崗時間由2個月縮短到15天,政務服務大廳商事登記領域“首辦成功率”也大幅提升至98%。
當然,給基層減負並不是要讓AI擠對人的勞動能力,而是把人從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寶山區的AI社工“小鯨”,現在就成了230個居村的“智力外挂”。
“請幫我策劃一份元宵游園會方案”“幫我設計暑期社區學習活動”“如果社區有人投訴電梯壞了,應該怎麼快速處置?”過去,這些問題是年輕社工提給“老法師”“老書記”的。現在,直接輸入AI小程序,就能直接找到答案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向。
月浦七村居民區書記郭雪娟說,前段日子想升級改造一下小區活動室,但缺少人力財力支持。“小鯨”建議聯動街區黨建資源,並給出了解決思路。順著方案指向,社區找到了共建的中國二十冶上海區域事業部黨支部、機關第一黨支部。“從出方案到施工,還不到一個星期,居民們高興壞了。”
隨著社區事務在AI賦能下越來越脫離瑣碎,脫離刻板,不少年輕社工都反映,現在做社區工作更像是干“項目經理”。“還是蠻有成就感的。”郭雪娟說。
增能,讓人類深度感知和掌控城市
社區固然是城市治理的底板。但一個龐大的城市系統,往往還包含著更復雜的界面、板塊、縫隙。每一處都關系著人民的安全、感受。
以地鐵站門口的共享單車為例,單車公司超量投放、市民混亂停放,結果就是行人難走、市容難看、政府難管,幾敗俱傷。上海不少區正在用AI想辦法。比如浦東濰坊新村街道設計的“智能中台”,24小時對重點區域車輛情況動態預警。有破壞規則秩序的情況,相關單位必須5分鐘接單,60分鐘整改。
楊浦的地下空間安全,也靠AI管。近期打造的物聯設施管理平台,在視頻監控設備、火災報警、浸水報警等設備數據的基礎上,疊加違規堆物、人員闖入、消防安全、水浸水淹等多種算法,讓“看不見的角落”也在實時監測之下。
黃浦區是上海“大流量”的地方。游客多、功能密、景點多。AI技術在黃浦,把大客流、店招店牌、玻璃幕牆等高墜風險都給“管”起來了。外灘著名的“拉鏈式過馬路”,背后也是有數據支撐的。熙熙攘攘的外灘,每一處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都在AI的幫助下,被更迅捷地捕捉和發現。
其實,人的想象力很多時候已經跟不上智能技術對城市的改造了。你能想象楊浦區測算識別設施缺損、人流密度、車輛違停、非機動車亂停放等信息,是靠無人機嗎?而浦東張江巡查店外經營、無証設攤、廣場舞噪音擾民,居然是靠無人車。
去年,超強台風“貝碧嘉”登陸上海,伏羲氣象大模型提前5天就成功預測了“貝碧嘉”的登陸路徑。它也曾提前8天以上精准預測河南南陽特大暴雨、提前15天以上預測湖南華容縣洞庭湖可能決堤。
去年底,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基地在復興島啟動建設。借助量子理論的“量子化”和“量子糾纏”概念,打造時空聯動、虛實相生的數字體系,是上海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
新生事物和技術的不斷涌現,也讓人對城市的洞察、掌控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作為上海量子城市時空智能創新建設首批先導應用場景,今年5月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上線了“美好生活掌中寶”。基於量子城市時空智能底座,市民的生活多了一張虛實交互的“數字地圖”。手指點一點,就能選取地圖上的不同場景進行功能預約、問題反饋。
以實景三維為基礎,徐匯區構建了全市首個區級數字孿生城市。通過“天空地”一體化數據採集和生成式AI三維重建技術,全區60萬個分層分戶單元完成精細化映射。如今,在上海體育場舉辦一場大型演唱會,AI可以結合天氣、周邊公共交通、路況數據和歷史數據,推演2小時內的人流及交通擁堵境況,幫助有關部門提前做好限流、紅綠燈時長調整、網格人員布局等工作。
提效,讓百姓工作生活更便捷舒心
顯然,AI的廣泛應用,已經不可逆轉地改造了城市與人的互動關系。但改造的效果,還是要回到老百姓的感受上來。
在黃浦區政務服務中心,來辦証明的桑先生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嘗試了“智能辦”:打開手機上的“隨申辦”,對著智能客服語音輸入“我想申請辦理有無犯罪証明”,頁面馬上就彈出辦理窗口。確認完信息,桑先生很快就將收到系統推送的証明文件。
線上辦事早已不算新鮮,可一些市民仍喜歡現場辦,原因之一就是便於和工作人員溝通。隨著“隨申辦”推出“小申智能辦”,運用AI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精准定位用戶需求並調取服務,用戶只要像使用“Siri”“小度”一樣進行簡單的語音交互,就能在說話間把事辦完。
人工智能輔助下,“搜索找服務”升級為“問答即服務”,越來越多的辦事流程,也正從不需要填報紙質材料的“無紙化”,向不需要手動操作、通過語音交互就能完成的“無指化”轉變。
最近,奉賢區的天地上海採掘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收獲了一份意外之喜。公司剛獲中國專利優秀獎不久便接到通知:獎勵資金已通過審核,直達企業賬戶。原來,獲獎信息被“一網通辦”平台識別后,區市場監管局通過“隨申兌”,在企業未提交任何申請材料的情況下,協同區財政局直接撥付相應的政策獎勵資金。
這樣的“免申即享”服務事項,近年來在上海已經很常見。依托人工智能對數據進行精准匹配,相關部門就能確認符合享受條件的對象名單,應助盡助。目前,全市市、區兩級已推出486個“免申即享”事項,服務辦件量超4700萬件。
今年,“大模型+政務服務”成為熱點,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在政務領域投入應用,為當前城市管理和服務領域的難點問題帶來許多新的解決方案,上海也在這一領域展開了探索,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3月31日,智能政務助手“寶你HUI”AI小寶在寶山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區“一網通辦”門戶和“隨申辦”移動端“上崗”,人工智能模型本地化部署,疊加政務知識圖譜,集成了在線智能咨詢、無感智能幫辦、快速智能繪圖等應用,為企業和群眾提供親和高效、隨時隨地的辦事體驗。“我們門店的圖紙其實都差不多,通過AI小寶咨詢后,它馬上就會幫我們推送對應的繪圖模板,以前的圖紙還可以復用,簡單修改一下就通過了,省了不少事。”總部落戶寶山的連鎖企業“酒小酒”的負責人說。
“大模型的應用,有望改變公眾與政府部門間的交互方式。”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看來,將大模型應用於政務領域,可以更准確地把握用戶的實際需求,將群眾的口語化表達更為准確地匹配到相應的政策與服務事項,解決“群眾不會問、部門答非所問”的痛點。
目前,上海已經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市場監管、公安等領域的8個事項,開展大模型輔助線上人工幫辦試點。工作人員收到咨詢后,不再從零開始檢索或輸入,而是先利用“一網通辦”知識庫進行深度學習的大模型生成答案,再修改審核后反饋給用戶,從而提升應答效率。
市數據局介紹,當下正會同相關行業部門,充分挖掘、對接城市各類場景需求,依托“政務雲”構建安全、可靠、可信賴的政務大模型應用環境,支持各部門開發使用政務垂類大模型,為各類智能化應用提供共性能力支撐。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杜晨薇 吳頔 肖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