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 | 長三角年度峰會上,三個故事回應了三個關注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這裡是長三角——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6月5日至7日,一年一度的長三角盛會——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江蘇南京舉辦。作為長三角地區規格最高的年度會議,會議期間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大咖雲集、觀點迸發、備受關注。
今年的論壇上,三個故事,尤為吸睛。故事傳遞出哪些信號?大江東工作室帶來些許觀察。
七年之痒?不“痒”!長三角持續升溫
一家江蘇企業思必馳,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等開展技術攻堅,合作成果已經充分運用在了安徽的奇瑞汽車、浙江的吉利汽車,同時又為智能家居、數字政企等領域提供了技術支持。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致辭中提到的這個創新故事,成果來源於去年論壇——
去年,首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成立。思必馳正是長三角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的牽頭單位。這個聯合體中,還有來自杭州的老板電器、蘇州的科沃斯機器人。今年3月,老板電器全新發布行業首個烹飪垂直大模型“食神”﹔科沃斯機器人通過國家網信辦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成為國內首個家用機器人領域通過備案的大模型算法……
思必馳的AI辦公本。思必馳供圖
一個故事,見証著長三角日益密切的“創新”與“協同”,也輝映著今年論壇的主題——“協同提升長三角區域創新能力,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相比往年,更加具體而微的主題,反映出長三角在合作上的愈發緊密。數據顯示,2024年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計劃已實施三批共72項聯合攻關項目。長三角區域已擁有6家國家實驗室、2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5萬余家高新技術企業。
故事還在續寫。今年的高層論壇上,第二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名單發布。智能機器人創新聯合體、集成電路大硅片拋光技術創新聯合體、低軌衛星通信集成技術創新聯合體……合作領域更廣、層次更深。
這種延續,不隻在經濟層面,還在更廣泛的民生。
一本小冊子,在眾多會議重磅環節中並不顯眼。翻開冊子,卻“分量十足”。冊子裡,詳列了2024年度長三角一體化實事項目完成情況清單。今年論壇上,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實事項目完成情況清單再次發布:消費、教育、就業、看病……條條是民生。
會上,一系列發布將氣氛推上高潮。三省一市發改部門、經(工)信部門、金融辦、科技部門等接連攜手登台,《長三角—長江經濟帶聯動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更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等重磅發布。
會外,“蘇超”比賽正酣。頂著“十三太保”“散裝江蘇”頭銜,蘇超因“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等口號火爆出圈。輿論熱度下,免費泡溫泉、看球送雞蛋餅的文旅奇招頻頻涌現。地方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又何嘗不是一種更高層面的“共贏”與“認同”?
蘇超標語。圖源網絡
有競有合,正如同樣單體實力強大的長三角三省一市,度過蜜月、經歷磨合,論壇走過七年,長三角合作“七年不痒”,熱度不減,持續升溫。
人工智能“上頭”?優等生長三角在“冷思考”
今年什麼話題最熱門?人工智能當之無愧。
長三角的人工智能水平,無疑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浙江“杭州六小龍”,上海模速空間的“北斗七星”,安徽以科大訊飛為龍頭的“訊飛小鎮”,江蘇對人工智能熱切追問……相關話題頻頻出圈,實力更是“天團”級別。
上海模速空間內的人工智能產品。王崟欣攝
高層論壇“談”什麼,人工智能當仁不讓。
不過,此次論壇,沒有“一哄而上”,更多是給人工智能提了個醒。
周志華,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國際人工智能大會40年歷史上第一位歐美之外的程序委員會主席,第一個登上台。他演講的題目是《人工智能發展與人才培養》。
周志華放出一段與人工智能的問答。
“請選出10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家。”
“第8位,德沃托·孫尚香。她是中國三國時期著名的女將軍,領導軍隊多次參加戰爭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將軍’。”
“這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演講現場,周志華毫不客氣,這也正是他想“提的醒”。
熱點之下,周志華談起“冷思考”——“大模型在學習上也不是萬能的,有幻覺,有災難性遺忘,只能做到概率近似正確,同樣存在‘沒有免費的午餐定理’。”“發展大模型要因地制宜、因任務制定。”“業界應該努力‘壓榨’大模型路線的紅利。”
一番番論述,令人耳目一新。觀眾席上,三省一市的掌門人和經濟發展部門的“操盤手”聽得認真,不時舉起手機拍照。
對於行業發展,來自高校的周志華還關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他用做一桌“好飯”來比喻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數據是食材,算力是灶火,算法是廚藝。”周志華說,沒有食材、灶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廚藝,再好的食材也會被浪費,“數據已經有數據庫,算力有高性能計算,算法目前還沒有。”
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從行業需要出發。南京大學率先探索:目前,南京大學已在全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全校所有研究生都要學習人工智能。
長三角,這個人工智能賽道上的“優等生”,在快速奔跑中,聽一聽“不一樣的聲音”,把准方向、少走彎路,或許也正是論壇的意義所在。
頭陣怎麼打?創新“搭子”勇闖世界級
第三個故事,來自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
他是第二位演講嘉賓,也是我國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創新的引領人。
一張張幻燈片翻過,講述著薛敏和團隊的艱難創業史,也藏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史。
2010年前,我國高端醫療裝備還基本被外資壟斷。“10多年來,隨著技術創新,國產高端醫療裝備實現了從‘長期跟跑’到‘整體並跑,部分領跑’的飛躍。”薛敏說。
聯影集團薛敏在演講。王崟欣攝
屏幕上,一體化CT環形直線加速器、全身臨床超高場磁共振等設備,均被冠以“世界唯一”,聞者振奮。“目前聯影已實現超過90%的核心部件自研,其中90%的核心部件在長三角研發和生產,我們不少高端產品還進入了歐美市場。”薛敏語氣自豪,“我們未來的目標是‘世界級’。”
“世界級”如何實現?在薛敏看來,關鍵詞隻有一個:創新。
創新,於長三角而言,是“種子”,是“心臟”,是“0”前的那個“1”。
對長三角的創新,自上而下的關心關注也從未間斷——
2023年9月,在浙江,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浙江要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
2024年10月,在安徽合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要求安徽“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2025年3月,參加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
一個多月后,在上海“模速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上海要“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范效應”。
殷殷期許,長三角如何不負?
在高層論壇會后的成果發布會上,三省一市省(市)長分別發言,創新成為“同類項”——
上海市長龔正提出“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協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江蘇省長許昆林提出“加快創新資源跨區域共建共享、創新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創新產業跨區域協作協同”﹔浙江省長劉捷提出“協同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安徽省長王清憲提出“堅持科技打頭陣,加強與滬蘇浙科創力量和優勢資源聯合,在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上積極作為”。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果發布會。圖源上海發布
三省一市同時約定:面對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更好統籌龍頭帶動和各揚所長,堅定信心、勇挑大梁,著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深化“一體化”,邁向“高質量”,走過七屆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正以更足的勁頭、更鮮明的目標,指引著長三角未來攜手並進,創新“挑大梁”,共向“世界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