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沙龍:街區可持續生長的策略與行動

如何進一步促進街區可持續發展和更高效能的街區參與式治理?
近年來,東明路街道統籌街道整體資源,從參與式社區規劃領域入手,聚焦探索社區規劃師隊伍的建設、社區規劃提案的全覆蓋、社區規劃的工作流程與機制,孵化了兩個在地的社會組織持續發展。為探索居民區、街區共融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東明路街道以參與式治理為抓手,探索出“1+4+X”街區治理模式。通過建設“紅色商圈”、打造“明心·街區融合圈”黨建品牌、建設“街區治理工作站”、深化“街事會”議事機制﹔依托街區發展中心構建“街區共生聯盟”等多種方式,促進商戶自治、激發街區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區共同體。
近日,東明沙龍:街區可持續生長的策略與行動暨浦東新區“人民城市大課堂”在東明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開幕。沙龍以東明實踐為主要背景,回顧東明路街道在街區可持續發展中的實踐,剖析參與式治理的東明范式,探討多元力量如何共同推動街區經濟發展。眾多知名行業專家、實踐者與社區居民及參與者們齊聚東明,共同探討如何盤活街區資源,推動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01東明參訪
東明實地參訪
參訪社區規劃與街區更新成果
主題參訪由同濟大學社區花園與社區營造實驗中心副主任尹科孌帶隊,以實景體驗的方式,從深度參與的多元力量介紹中了解更多空間背后的故事,共同討論未來街區可持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探訪一系列促進社群共同參與重塑家園的代表性點位。
參訪路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02東明沙龍
Part 1. 主題分享及對談
街區參與式治理與共生發展
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沈春雷為沙龍致辭。東明路街道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實施“聚明心”黨建工程,編制“宜居東明 人民社區”三年行動計劃和五個子規劃,推動城市更新和場景營造、數字化轉型、安全韌性、法治人文等建設。街道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為契機,聚焦社區經濟培育,做大“共建圈”﹔深化高質量基層治理,做強“共治圈”﹔雙輪驅動協力推進,做實“共享圈”。匯聚眾智,讓社區經濟與治理相互促進,打造參與式治理品牌。
東明路街道黨工委委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韓雲志進行了“東明路街道參與式社會治理行動實踐”主題分享,對東明近幾年的實踐成果進行了匯報。在街道黨工委領導下,明確了打造“宜居東明 人民社區”的發展願景,立足“五個精”,打造“五個社區”,最終實現“五個城”。在街道層面搭建五級治理架構,在居民區層面通過“1+3+N”的方式引入多方力量,在街區層面通過“1+4+X”的方式打造街區治理共同體,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激發多元參與實踐。從機制到落實,以參與式社區規劃喚醒家園意識。
策展人、童年秘密檔案館發起人、東明社區美術館項目策劃人胡燕子通過公共藝術完成地方敘事,梳理地方文化與身份﹔通過社區美術館來激活街區商鋪空間,從參與式的藝術行動到常態化的公共空間,以嵌入式的場所來重思日常,重建日常。街區可持續更新需要各方力量的匯聚,需要用創造性的方法來讓地方“可見”。大量前期看不見的“土壤改良”工作,才能開出后續看的見的花朵。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副教授、社會工作MSW中心主任孫哲圍繞社會工作中的創新角色“社工策展人”,分享社工策展人們以社會問題為核心,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激發群眾參與的動力機制,認為在“策展-看展”的過程當中,社區的大門能夠有機打開,在地居民在共創過程中能建立街區認同。在新時代的空間中,需要“不斷開門,形成串門機制”,從個體走向社區,社區走向街區,街區走向社會,實現藝術街區鏈接主體。把看展和策展作為公共參與的一種新機制,進而激活社區的社會資本。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上海四葉草堂聯合發起人&理事長劉悅來分享了對東明路街道自2020年至今,經多年耕耘建立的基於社區花園的社區參與式發展方法。以靈岩南路農工商超市附近的公共空間為例,強調共融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在黨建引領下,東明路街道正在將空間更新與社區治理結合起來,持續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創新路徑,並在進一步嘗試構建多方共益的街區可持續生長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家良對上半場沙龍進行了專家點評,將東明實踐概括為了“領導、引導、生長、參與、創造、活力、生態”幾個關鍵詞。表示東明在黨建支持下,內外資源將社區進行銜接,體現超越空間和功能的情感屬性,主體關系融合共創,促進人的主體性回歸及“大寫的”人的個體成長。
Part 2. 主題分享及對談
地區可持續生長的策略與行動
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實踐者在下半場沙龍中針對地區可持續生長的策略與行動展開深入討論。
東明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肖春平作“家門口的小生意——東明路街道社區創業探索實踐”主題分享。從宏觀及微觀層面對東明社創背景進行分析,通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和優化營商環境的結合,進而推進社區創業。東明對社區創業的范疇進行了重新定義,只要是居民通過自己的合法勞動,為社區創造價值,取得合理報酬的,都是東明社創,並基於以上概念提取了“家門口的小生意”作為社區創業的口號。梳理鏈接資源后,通過搖人、擇業、搭場三個步驟推動社區創業。
REAL更新發起人、OUR都市再生規劃事業合伙人羅海師以成都玉林片區的有機更新為例,提出在面臨著“產權、機制、主體、財務、運營”五大難題的背景下,片區型城市更新的核心在於治理先行與運營統籌。治理實踐需要不斷校准,以確保多元主體能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參與中獲益,認為運營統籌有利於促進不同空間類型的“供給”與多樣化經營主體的“需求”高效合作。
《RQ商業觀察室》主編、《城市有意思》發起人、主播銳裘圍繞“地方更新與永續經營”的話題,分享將各界聯合以形成符合下一時代永續經營方法的方式。她提出“placemaking”的概念,認為需要基於地方的特色,制定並踐行具有可持續的運營方式,以實現地方的營造與創生。跳出城市商業更新殊途同歸模式,把握“縫隙”中生長出的“向內看”線下社區場域,實現可持續商業融合營造。
上海弘基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三益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創邑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永杰分享了愚園路一體化運營管理商創邑圍繞“形態更新、業態調整、文化鏈接、生態共創”四大更新方式,打造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愚園藝術生活街區的案例。分析了愚園路的更新改造在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空間環境品質之余,在可持續性、藝術性地改善城市環境、持續加強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關系、滿足市民游客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創造城市消費新熱點、激發商業活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基層黨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吳濤對下半場沙龍進行了專家點評。認為今天展示的項目工作,就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實踐,做城市更新,隻有讀懂人心才能打動人心。在下一步城市更新中,要更好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要帶著情懷把社區工作做好。
本次沙龍對東明路街道可持續生長的策略與行動的經驗成果進行了回顧總結,多元角色共同探討東明行動中的心得體會,以其他地區優秀實踐經驗和學術成果為未來東明的可持續生長提供靈感和啟發。相信未來通過街區參與式治理與地區可持續生長的策略,能夠有更多的實踐者共同為宜居東明添磚加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