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企業僅用三年成長為鏈主,“上海智造”為全球“加電”
鏈式躍升!“臨港路徑”驅動能源轉型

在全球能源轉型“競速賽”中,一家來自臨港新片區的創新企業表現亮眼:成立僅3年的思格新能源,憑借其全球首款“五合一”光儲充一體機SigenStor殺入全球戶儲賽道頭部陣營,產品覆蓋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產品出貨量計,思格新能源已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可堆疊分布式光儲一體機解決方案提供商。
以“上海智造”為全球“加電”,一場“鏈式躍升”的創新變革正在新片區悄然成勢。行業巨頭與中小企業共生、制度優勢與特色應用場景交織,儲能產業的“臨港路徑”推動著上海更深層次參與全球能源轉型。
“全球第一”背后的雙向奔赴
思格新能源創立於2022年,這家創新企業以黑馬之姿闖入新能源儲能賽道,迅速成長為臨港本地的鏈主企業。
2023年,思格新能源推出全球首款“五合一”光儲充一體機SigenStor,突破十大關鍵技術,單台設備高度集成光伏逆變器、儲能PCS、EMS、儲能PACK、直流充電模塊,以模塊化設計充分適配不同應用場景,可靈活應用於家庭及農場、酒庄、學校、醫院等多種能源場景,最高滿足兆瓦級應用需求,目前已在澳大利亞、南非、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廣泛落地。
選擇落戶新片區時,思格創始團隊有過多重考量,最終,這裡的創新氛圍、產業鏈基礎、人才政策、營商環境等綜合實力打動了他們。“綜合考慮所有因素,臨港都是我們的最佳選擇。”思格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新片區人才政策和住房保障為企業解決“留人”的后顧之憂,造就一支強勢的研發和技術人才隊伍。與此同時,“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也讓企業更專注研發生產。
近日,思格新能源在江蘇布局的智慧光儲充系統量產基地開工,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光伏逆變器及儲能PACK設備超30萬台的生產規模,將進一步在全球儲能競賽中壯大實力。
“雙向奔赴”的故事也在行業巨頭特斯拉身上迭代出新的“上海速度”。今年3月,首批“上海智造”特斯拉Megapack儲能系統從上海港出發運往澳大利亞。儲能超級工廠作為特斯拉在新片區投建的第二座超級工廠,9個月就“跑通”開工到投產,投產一個月就完成出口,再次刷新“鏈全球”速度。
“鏈式躍升”助力上海儲能彎道超車
在特斯拉、思格新能源等鏈主效應帶動下,臨港儲能產業呈現“熱帶雨林”生長態勢。這種通過構建和完善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方式被稱為“鏈式躍升”。據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臨港,杉杉科技、錦源晟、道生天合等圍繞正負極材料、隔膜等電芯核心零部件形成配套集群﹔瑞庭時代、領鈁新能源則瞄准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賽道加速布局。這種“龍頭引領、中小微協同”的產業生態,助力新片區加速集聚上下游企業,形成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產業生態。
“鏈式躍升”也離不開新片區特色應用場景的驅動。洋山島微電網、頂科社區綜合能源站等項目正在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南匯、奉賢海域的風電配套儲能設施則成為“綠電+儲能”的示范樣板。在用戶側,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數據中心等行業提供多元的應用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儲能與業已在新片區形成優勢的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產業鏈具有高度共享性,得以支撐其快速發展。此外,南港碼頭和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的區位優勢,便於原材料和產品進出口,降低物流成本。
當前,全球儲能需求持續快速增長,臨港儲能產業布局精准踩中戰略節點,“鏈式躍升”的終點不僅是產業高質量發展,更是零碳未來的生動圖景。
根據《上海市新型儲能示范引領創新發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上海將聚焦顛覆性技術、高附加值環節、龍頭企業三方面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到2030年,力爭應用規模超過200萬千瓦,實現尖峰負荷全削減,帶動產業規模再翻番。
“此前,上海儲能產業側重前期研發和后期服務,產值規模小、本地領軍企業較少,而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投產將改變這種局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臨港實踐”將帶動上海儲能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上上海豐富的金融資源和國際化平台提供融資、市場拓展等方面的支持,有望助力上海成為國內外儲能產業的引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