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青年師生牢記總書記諄諄教誨,跑好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接力棒
瞄准新領域新賽道,開創“年輕人的事業”

上海電機學院“具身智能機器人場景應用聯合實驗室”的課堂上,學生正在學習裝配、調試、訓練機器人。 李蕾 攝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來到“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調研,在與現場青年創新人才交流時這樣說。
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來自上海高校的青年師生們紛紛表示,將全力擁抱人工智能這個“年輕的事業”,奮力開創“年輕人的事業”,將個體奮斗嵌入國家發展的脈絡中,跑好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接力棒,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寬廣舞台上綻放絢麗的青春光彩。
在科技浪潮中擔當重任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強調,我們正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正是年輕一代展示才華、大顯身手的好時候。大家要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聽到總書記重要講話時,我內心涌起的是強烈的認同感,更是沉甸甸的使命責任感。”在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學院2024級本科生劉宇軒眼中,人工智能為數字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他表示,要立足“數據要素+算法驅動”雙核能力的培養,在日常學習中不斷夯實自己的基本數字素養。同時,更要放眼未來戰略趨勢,培養自己的國際視野,增強全局思維,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融合趨勢。
“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我們既是技術的學習者,更是創新的踐行者。”東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2級研究生姜龍翔表示,我們參與的義務維修服務隊、鄉村振興IT幫扶等項目,正是用代碼傳遞人文關懷的實踐。未來,我們將既夯實算法與系統設計的“硬實力”,又錘煉服務國家需求的“軟情懷”,在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浪潮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科技青年。
除了學習、應用“硬核”新科技,年輕人更是技術創新、創業的主力軍。上海科技大學孵化企業影眸科技CTO張啟煊,是上科大2022級碩士研究生,2020年他和實驗室伙伴創辦了影眸科技,將3D生成技術推向市場。創業之路充滿挑戰,在學校提供的孵化支持和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下,影眸科技實現了3D生成技術質量的飛躍,並成功打入全球市場,實現商業化的突破。“中國在AI領域政策支持強,市場廣闊,為年輕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作為青年,我們肩負著推動科技創新的重任。未來,我將努力攻克技術難題,推動AI技術的實際應用,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科技創新,共同為中國AI的自主創新和發展貢獻力量。”
上海電機學院材料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21級本科生王子軒即將畢業,奔赴“芯片良率工程師”崗位。“材料科學作為技術進步的基石,在芯片材料、傳感器材料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子軒說,期待在即將奔赴的工作崗位上,能充分運用自己在大學裡學到的知識,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難,在集成電路領域積極貢獻青春力量,為上海建成全球科創高地作出年輕一代應有的貢獻。
在創新“強磁場”加速突破
不僅青年學生深受鼓舞,青年教師也同頻共振,感受到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在新技術浪潮下,青年教師不斷更新課程體系,把最新的應用場景搬到課堂,培養引領時代潮流的未來創新人才。
“作為一名從事人工智能教學的高校教師,我能充分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爆發式發展為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帶來的新機遇,也深刻體會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面臨的新挑戰。”上海海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焦佳佳表示,在教學方面,我們不僅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理論,還要結合生成式大語言模型的前沿應用設計實踐環節,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這個技術迭代更新加速的時代,我們將和同學們一起保持學習的熱情、擁抱交叉創新,不斷突破。
高校是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強磁場”聚集地。以王興興等為代表的上海大學師生,正加速前沿科技的商業化進程,為產業創新注入更多源頭活水。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院長謝少榮教授表示,老師肩負著育人的使命,要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導向,把培養具備原始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高層次AI人才,作為核心任務。
青年教師是產教融合探索的參與者,他們正在探索,將前沿的應用場景搬進課堂。上海電機學院“具身智能機器人場景應用聯合實驗室”負責人、機械學院副教授劉越表示,在教學中,我們與企業技術專家共同開發和改革前沿課程,將設備巡檢場景控制調試等企業真實案例融入課堂,讓學生通過全流程學習接觸並掌握人形機器人在未來工業應用中的全流程工作環節。“期待用這一緊跟時代的方式,培養出更多服務全球先進制造業的卓越現場工程師,為高端智能制造行業注入新動能。”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國中教授也表示,隨著5G、大數據、AI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課堂將更加智能和人性化,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智能化、個性化的教學新模式,推動教育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助力高等教育現代化。
在新賽道中找到無限可能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協同發展的主陣地,滬上高校用“開放心態”,鼓勵年輕一代擁抱技術,在人工智能交叉領域大膽實踐。過去6年來,上海新增本科專業297個,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機器人、智能制造等專業﹔共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6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6家、學士學位授予單位5家。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尹冬梅表示,學校為青年學子搭建起科技與人文交匯的廣闊舞台:打造“人工智能+”課程矩陣、開設人工智能法學特色班、舉辦“AI時代的形象研究與全球傳播”國際研討會,讓年輕力量都能在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新賽道。
高校人工智能工作者既是新知識、新技術的傳播者,也是新方法、新應用的探索者。除了與其他技術融合,人工智能與人文藝術交叉,也煥發出新的生機。
上海音樂學院人工智能音樂療愈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灝表示,實驗室緊扣“科創中心”建設目標,使音樂療愈突破專業門檻與空間限制,為基層醫療與社區健康服務提供普惠化解決方案。這種“科藝融合”的教育模式,不僅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輸送特色人才,更在全球藝術科技領域發出“中國聲音”。未來,學校將繼續通過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系統,產出音樂人工智能與音樂療愈等領域的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為健康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建設、科技創新建設培育優秀的交叉學科人才,貢獻獨具特色的“上音方案”。
瞄准新領域新賽道,上海高校青年師生正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真抓實干,在AI發展的關鍵窗口期,在上海這片充滿活力的創新熱土上,讓世界看到中國青年的智慧力量。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李蕾/徐瑞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