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良好產業生態,實現城市能級躍升
——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③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上海要總結好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等成功經驗,加大探索力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范效應。
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上海的成功經驗之一是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全國首個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載體,“模速空間”集聚超過100家大模型企業,輻射帶動周邊相關企業和投資機構。算力、大數據、資金等人工智能產業所需要素齊全,“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伙人”。
產業生態體系不僅是將產業上下游企業聚集在一起的空間,更要通過各種活動各種形式,讓產業鏈上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投資機構便捷充分地交換信息、對接需求、碰撞交融,迸發創新活力,構建起創新生態。以“模速空間”為例,這裡常常廣邀各方舉行主題科技沙龍。通過加強創新協同、產業鏈協同,攜手構建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共同打造產業集群。
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突出應用導向。實踐也証明,當人工智能與現有產業結合時,往往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我們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
“模速空間”背后,是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所擁有的雄厚工業基礎、龐大市場、豐富人才儲備和海量應用場景,在塑造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去年年底,上海推出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實施方案,在“5+6”領域和行業推進大模型垂類應用。今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產值增長13.2%,領跑三大先導產業。
當今世界各國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領域的競爭,早已不隻限於實驗室內的技術突破,而是拓展為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的全面比拼。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勢必要加快構建全主體參與、全要素統籌、全鏈條加速的全域創新和產業生態,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實現城市能級躍升。
從“0到1”的驚艷亮相,再到“1到10”“10到100”的滿地繁花,人工智能的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離不開政策法規、資本市場、人才儲備、文化氛圍、基礎設施等關鍵要素。人工智能作為新技術新領域,政策支持很重要。近年來,上海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基礎研究先行區”,成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等一系列舉措,正在不斷完善城市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
我們不僅要綜合運用知識產權、財政稅收、政府採購、設施開放等政策,還要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同時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職業支持和人才評價機制,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台、創造條件。很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是連續創業,曾經歷過失敗而后“東山再起”。如果沒有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和機制,這樣的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也是不完整的。
得時無怠、隻爭朝夕。上海要總結好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等成功經驗,拿出排頭兵的姿態和先行者的擔當,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賦能千行百業,乘勢而上、行穩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