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初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上海支撐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多維度助推專利從書櫃走到貨櫃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鏈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上海激活創新生態,多維度支撐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判斷產業化環境是否友好,“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是兩個重要的風向標。
遴選培育走出“最先一公裡”
在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裡”,有時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勇氣。
科技成果轉化也能“把脈問診”?華東師范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門診”“集體沙龍”和“一對一深度問診”,吸引了全校29個院系、110個項目的122人次參與。目前,專家團隊已遴選出20個項目進入密切跟進及概念驗証階段。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孫越一直希望轉化原創的泥炭蘚種植技術,雖然此前接觸過一些有合作意向的投資人,但由於缺乏經驗,對於究竟是“橫向項目合作”還是“入股成立企業”,她始終下不了決心。正是在“轉化門診”的“把脈”之下,專家條分縷析地解答了她的疑惑。此后,經過多次“特需門診把脈”,僅用兩個多月就明確了設立企業的轉化路徑。如今,該項目已進入中試啟動階段。
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証中心與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僅一條馬路之隔。去年8月,在概念驗証中心助力下,復旦大學李慶教授團隊創立了上海蓋斯智測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在這之前,最讓他苦惱的是,盡管團隊設計出了世界首台在線監測工業煙氣可凝結顆粒物的原型機,但一直沒法產業化落地。
這是科學家在成果轉化時經常遇到的一道“坎”。從一紙專利到一個產品樣機,有一段關鍵的路要走——“概念驗証”。
以李慶團隊為例,原型機隻需解決技術原理,而產品涉及外形工藝設計、信息化編程、工程級別傳感器以及生產成本等,這非科研團隊所擅長。該概念驗証中心負責人孫劍峰告訴記者,他們牽線對接了青島一家企業合作開發,僅3個月就制作出了首台產品化樣機。至今,概念驗証中心入駐項目達22個,其中公司化落地項目5個(另有4家在注冊流程中),發布6台產品化樣機。
去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概念驗証中心聯盟啟動,為“大零號灣”區域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科創企業提供概念驗証服務。此前,學校已建立了生物醫藥、智能機器人、前沿技術等多個概念驗証中心。未來,上海交通大學將規劃建設10多個概念驗証分中心,整合1億元以上概念驗証基金,資助超過100個概念驗証項目,培養1000多名創新創業人才。
上海理工大學成立16個跨學科、跨學院的創新團隊,與企業、醫院等合作以產品為導向開展研發。學校組織技術轉移專員隊伍,開展技術披露、技術培育、項目遴選,並通過概念驗証,推動科研成果走出“最初一公裡”。
概念驗証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步驟。近年來,上海持續提升飛鏢創新研發中心、新微創源等12家高質量孵化器的服務能級,部署一批專業實驗室和概念驗証中心,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和孵投聯動。2025年一季度,全市孵化載體平均月度新增孵化企業180家左右。
當下,上海正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合成生物等領域開展高質量孵化器遴選培育,“成熟一家、推動一家”,計劃至今年年底,累計建設20家左右高質量孵化器。
放權鬆綁助推“最后一公裡”
在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助推一把,科學家遇到的工程化難題、融資難題將迎刃而解。
華東師大作為全國首個實行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權賦權的高校,科技成果作價形成的股份全部歸科研人員持有,后續企業發展良好情況下向學校支付賦權成果總價的30%,企業經營不善還可專利轉回抵銷債務,減少科研人員創業壓力。受此激勵,學校科研人員創業熱情空前高漲,2024年利用職務科技成果新設企業近40家,其中“全賦權”轉化項目6個。
當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更徹底放權鬆綁,方能真正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打消投資人顧慮。
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動了多項改革。比如,“賦予所有權+約定收益”全部所有權賦權模式,僅今年一季度以來,已有22項科技成果實施全部所有權賦權,轉化金額超過10億元,孵化公司13家,吸引超過6.5億元意向資本投入。
上海在全國率先出台省級知識產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盤活存量專利,4.3萬余件專利進入國家可轉化專利資源庫,累計轉化7600余件。
上海充分發揮產業基金科技風向標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去年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成立,目前該基金第一批已遴選出4隻合作子基金。今年4月初,該基金完成了首個直投項目決策工作。今年3月,目標總規模100億元的上海生物醫藥並購基金正式成立,將圍繞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推動實施並購投資,提升龍頭企業創新能力和產業能級。
從書櫃到貨櫃,並非易事。改革的春風下,期待有更多束之高閣的專利走下書櫃。(記者 黃海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