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社會大美育課堂”吸引了老外,賦能營商環境

2025年04月30日17:16 |
小字號

今年143家場館機構參與公共藝術普及教育,賦能城市營商環境

“社會大美育課堂”吸引了老外

昨天,上海博物館東館內絲竹裊裊,在館藏文物的周圍,是昆曲、古琴、琵琶、評彈等江南曲藝表演,一場融合音樂、繪畫、文物、傳統文化的藝術行走活動,吸引眾多外國觀眾掏出手機進行拍攝。

此次活動是2025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社會大美育課堂”特別策劃的示范展示課,邀請部分在滬外商投資企業代表參加,感受上海的文化魅力,以社會大美育賦能城市營商環境,吸引更多人“來上海,享美育”。

營造沉浸式體驗

這堂美育展示課以“在春天,遇見江南”為主題,“講”與“演”結合,通過10件文物導賞與6場江南曲藝表演,營造多維度沉浸式體驗。

在江南造物館,旗袍、香具、服飾等古代文物與評彈、昆曲表演相映成趣。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研究館員於穎講解完由她帶領上博團隊摹制的“明代滿地黃梅朵花紋絲布夾袍”,展櫃前的空地變成了戲曲表演的小型舞台,身穿青綠色長袍的樂手躲在展櫃后吹起笛子。一段昆曲《桃花扇》唱段唱罷,來自以色列的米歇爾忍不住沖上前,和身著戲裝的兩位年輕演員合影,“我在上海工作了20年,第一次來這個美麗的博物館,所有的表演和展覽都令人印象深刻”。

“這幅畫是江南山水畫的典范,展現了1000年前中國江南百姓的生活。”在繪畫館,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凌利中為觀眾導賞董源《夏山圖卷》、錢選《浮玉山居圖卷》等名作,與琴簫合奏、琵琶三弦相和,詮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東方哲思,給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一把理解中國藝術的鑰匙。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介紹,上博依托館藏文物與創新策展,從特展到社區、從線下到雲端,綜合打造“社會大美育課堂”的品牌項目“博觀大課堂”,2023年至2024年舉辦活動超1.2萬場,惠及逾40萬人次。

構建美育新模式

在這堂美育展示課現場,2025上海市“社會大美育課堂”宣告啟動。“社會大美育課堂”是近年來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續實施的“社會大美育計劃”的重要載體。這一公共藝術教育平台統籌協調本市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劇場、非遺場館、文藝院團等專業藝術場館機構“打開圍牆”,面向公眾免費或公益開放公共藝術場館和資源,開展高品質、多元化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平台成立兩年來,全市113家“社會大美育課堂”累計開展2.6萬場公益性藝術普及教育活動,200多家專業文化藝術機構和文化藝術類企業、社會組織參與。

“社會大美育課堂”不僅面向上海市民,外籍人士同樣有機會參與和體驗,此前筆墨宮坊“書法第一課”、國際化社區“雙語藝術工作坊”等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上海博物館提供八個不同語種的導覽折頁。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鐘曉敏表示,“社會大美育計劃”發揮上海文博、美術、演藝資源集聚的優勢,將更多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讓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教育成為市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使美育成為上海城市文明的底色。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發布了今年143家“社會大美育課堂”,共八大類,包括博物館27家、紀念館9家、美術館30家、劇場17家、藝術院團10家、圖書館13家、非遺場館23家、其他文藝類機構14家。每家場館機構都將在年內推出不少於30場次免費或公益開放的公共藝術普及教育活動。今年的“社會大美育課堂”將進一步升級構建“全民參與、全域覆蓋、全齡可享”的美育新模式,積極探索通過城市美育服務在滬企業和人才發展,助力優化城市營商環境的著力點和新成效。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鐘菡)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