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攜手,用青春力量托起“航天夢”

4月24日17時17分,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至預定軌道,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與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進行在軌輪換。
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推進艙總裝團隊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149廠有四對師徒,他們或是打通質量數據通道的“捍衛者”,或是接續助力“翼”展太空的“接力者”,或是三人同行做放心產品的“奮進者”,都如“螺絲釘”一般,扎根在總裝一線,用青春力量向上托起“航天夢”。
總裝團隊正在現場工作。顏鵬飛攝
做產品質量“捍衛者”,打通質量數據傳遞新通道
149廠有兩對師徒,他們聚焦數字賦能,致力於打通質量傳遞新通道。“90后”主任工藝師許帆和他的徒弟——“95后”工藝員王濤是“貫穿”推進艙總裝的工藝人員,完成了結構化工藝編制,確保產品質量數據傳遞精准可靠。“90后”檢驗劉峰均和他的徒弟——“00后”檢驗孫鵬輝則是把好最后一道“關”的總裝檢驗,確保了每一個信息傳遞的“零差錯”。
近年來,149廠啟動產品數據包系統建設,聚焦各領域、專業的發展需求,分別從數據的結構化、標准化進行工藝基礎搭建。在系統研發期間,作為型號主任工藝師的許帆帶著王濤,聯合信息化部門,依據設計文件,以計劃流程、技術流程、產品流程、總裝流程為抓手,結合現有三維數字化工藝管理平台、智能制造執行系統和質量數據包系統,梳理和制定總裝過程中的關鍵點、強制檢驗點,充分考量數據自動化採集、關鍵流程聯通、業務操作便捷等因素,明確各項操作技術要求和結構化工藝編制模式。經過多輪迭代,149廠開發了一套適用於飛行器外場試驗的質量數據信息系統,從而打通質量數據“廠內-外場”離線傳遞的新通道。
如今,在外場試驗工藝編制並受控后,工藝人員將離線工藝數據導入到外場試驗設備。在載人飛船外場試驗現場,總裝檢驗劉峰均和孫鵬輝便可以通過離線信息採集系統將每日工作記錄、拍攝的照片完整、清晰地上傳,並做到實時更新。在需要查詢時,大家可以通過信息檢索功能查到指定的數據從而使得總裝質量數據傳遞更暢通,提升了總裝數字化水平。
“翼”展太空的“接力者”,實現從部裝向總裝跨越
“解鎖”“展開”……這是每次太陽電池翼展開必經的過程,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完成“翼”展太空的正是由 149廠“85后”技師汪胤峰和他的徒弟——“00后”總裝工劉駿所裝調的太陽電池翼。
作為神舟飛船的重要部件之一,太陽電池翼的順利開展、運行是“發射成功”的標志。為此,太陽電池翼的裝調必須做到1萬次、10萬次的“零失誤”。“太陽電池翼的裝配不僅要有技術在手,還要有‘刺繡’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汪胤峰說。
隨著“任務化”向“產品化”模式轉變,汪胤峰帶著劉駿對部裝過程中的難點、痛點進行“小改小革”,一同梳理型號鉸鏈的特性,對鉸鏈產品芯軸結構的裝配工裝進行了模塊化設計,從而可通過工裝拆卸、更換部件,實現一類鉸鏈工裝匹配多個鉸鏈裝配,讓創新經得起生產考驗,讓總裝變得更高效。
三人同行的“奮進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做好
對於神舟飛船推進艙裡“交錯有序”的管路、“整齊劃一”的電纜,“90后”師傅沈鑫和“00 后”徒弟吳孝南、張育杰已是“如數家珍”。
在總裝一線“摸爬滾打”十余年,沈鑫始終苦學原理,勤練技術,練就一身好本事,更是把“做放心的產品”踐行到每一個環節。“像師父一樣做放心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撒開手干’。”張育杰說,“我們手上的技術就是在一次次總裝中練出來的。”
每次到推進艙裡操作前,沈鑫和吳孝南、張育杰都要進行推演工作,充分識別總裝工作的風險關鍵點。針對這些風險關鍵點,沈鑫逐一開展以目標為導向的推演工作,“因人”“因地”細化操作流程,明確操作規范,為產品操作打下良好的質量“堡壘”。
每次推演工作后,沈鑫師徒三人相繼上船操作,或是在艙內安裝管路,或是在艙外工作平台安裝設備,或是艙內外聯動穿接電纜,或是在一旁輔助確認,做到每一個環節“萬無一失”、每項操作“一次到位”。
人生最浪漫的事莫過於“祖國需要時,我們正青春”。149廠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推進艙總裝團隊練就過硬專業技能,用青春力量踐行使命,成就不凡事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