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人民城市:共建共享展新卷

2025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將在4月30日開幕。每年這個時候,大街小巷、黃浦江岸、陸家嘴中心綠地,空氣中都是香醇的味道。
咖啡能代表上海嗎?似乎不完全能。近日,阿大蔥油餅在停業3年后,重又開張,排起長隊。這個從上海弄堂裡起步的小餐飲店,曾得到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的幫助,如今又受到熱捧,說明上海老百姓還是熱衷這份煙火氣。
但蔥油餅能代表上海嗎?好像也不能。這兩天,2025上海車展火熱舉辦。一位流連越野車展台的背包客說,這種展會,隻有上海開得起來。熱愛生活的上海人,成就了一個熱鬧的展會。正在舉辦的上海國際花展,也從另一個視角証明了,這是一座生機盎然、花團錦簇的城市。
也許不是每個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精准概括上海的特質,但每個人又都能找到“這很上海”的具象化表達。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為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多來,上海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真正把“人”作為一切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每個普通人的衣食住行體驗都得到了切實的改善提升。
再回到“什麼能代表上海”的問題,答案也就清晰起來了:老年人有依靠,年輕人有機會,創業者有信心,奉獻者有榮光,休閑者有歡樂……每一種奮斗都能看得見回報,每一份參與都能聽得到回響。
以人為本 居享其適
超大城市的安居答卷
上海給人的印象從來是“摩登”的。但“超大城市”上海的土地面積其實並不“超大”,住房問題,曾經是困擾不少人的隱痛。
解決居住問題的辦法之一,是舊改。歷屆上海市政府接力推進,到2022年7月,上海全面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以下舊裡房屋改造,許多百姓搬離了逼仄簡陋的舊屋,圓了新居夢。
緊接著,上海開始推進零星舊裡、老舊小區、城中村等“兩舊一村”改造。這一輪的改造邏輯也很直觀,要盡可能覆蓋到各個居住困難群體,算大賬,算長遠賬。
常德路695號就屬於“零星區域”,幾十年來都是每4戶人家合用一個廚房和衛生間。今年3月,53戶居民共同迎來大日子: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完成了100%的簽約率。改造后,原來的小梁薄板房將變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並增加電梯和陽台,而且是獨門獨戶、獨用廚衛。
與浦西花大力氣改造中心城區不同,浦東走了一條“外圍優先”的舊改之路。年初,浦東確定啟動的10個城市更新項目,均在外環外,甚至涉及合慶老集鎮南社區、航頭航南社區等郊環區域。接下去,浦東將迎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人口遷移,與此同時,大量土地資源也將騰挪出來,用於加快產業發展步伐。
2023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時提出,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的多樣化、多元化需求,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多層次、全品類保障性租賃住房選擇自此在上海應運而生。
武漢小伙王原最近在張江一家機器人企業找到了工作,並住進了距離公司隻有2公裡的保障性租賃社區“張江納仕社區雅集”。“地方政府和公司都給了一定補貼,社區樓下的商業也逐漸豐富起來了,社區運營方還會經常組織各種活動。”
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今年又入住了一批新住戶,他們中有網約車司機、快遞小哥,也有畢業不久的應屆大學生,都是城市建設一線的重要力量。房間不僅價格實惠,還為他們配備了洗衣機、空調、熱水器。社區門口開辟了直達地鐵的公交線,並建了衛生服務站。
今年,上海將建設籌措7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實現“十四五”末總量達到60萬套(間)的目標,籌措供應“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萬張以上。
市井煙火 人文風雅
上海生活的幸福圖鑒
網絡空間裡,人們在談到中國最適合居住的城市時,上海通常位居前列——經濟發達、設施現代、氣候環境好,這是“參考答案”。但真正讓2500萬老百姓會心一笑的,是那些看似並不起眼的幸福感。
有人說,上海社區食堂的菜好吃。曲陽路街道的一家社區食堂設了老年人專區,高糖、低糖、無糖小菜還被貼心放在不同顏色的盤子裡。淮海西路復興西路轉角復8鄰裡匯,富有老上海味道的社區食堂連住在附近的文化名人也要來打卡。
有人說,上海展演豐富。且不論遍地開花的大劇院、美術館、展覽館,哪怕一條普通的街道,也可能藏著足以獲選“長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的小書場﹔哪怕市郊博物館,也在持續引進熱門展覽﹔甚至不少社區也建起門衛美術館、車棚美術館、樓道美術館。
還有人說,上海街景漂亮。截至2024年底,上海累計建成公園973座。“一江一河”濱水岸線更是早已實現全線貫通。百年漕溪公園,圍牆全部拆除,走在路上就能賞景。辭書出版社舊址,過去是封閉的單位,現在成了全天候開放的綠地花園。
上海,就像一幅生動的水彩畫:密織的道路兩旁,是五花八門的小店、風格各異的市民驛站﹔是熱氣騰騰的社區食堂、明亮溫馨的托幼“寶寶屋”﹔是數不勝數的口袋公園、燈火通明的城市書房。
這幅畫的布局與呈現,則離不開城市治理者復雜而精密的統籌計算、科學謀劃。
這些年來,上海圍繞“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目標願景構建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讓公共設施與服務的供給更高效合理。
通過接續實施兩輪城市管理精細化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建成綠道1322公裡,“美麗街區”657個,把精致的城市風貌連點成片。新一輪城市精細化管理三年行動計劃將繼續完善“一江一河”濱水空間配套設施,並讓更多機關、企事業單位附屬空間對外開放共享。
盡管已經聚集了全國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家庭照護床位數量均在全國前列,上海仍在繼續探索更精細的醫療資源調度方式,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級。目前,全市六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可開展外科小手術。
科技織網 精細繡花
超大城市的治理新范式
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留下“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的殷切囑托。
其實,隨著中國的持續發展,城市之間的硬件設施差距越來越小,各地的靜態治理能力也越來越強。上海在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過程中,不斷探索更高水平治理,圍繞超大城市的動態治理探索新路。
這一點上,上海有實戰能力,也有場景需求。
去年的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開幕首日,徐匯濱江就迎來5萬人次客流。垃圾分類清理,公共空間有序進場……最好的治理,恰恰是讓人感覺不到治理的痕跡。
目前正在舉辦的上海車展,以及前段時間剛落幕的上海半程馬拉鬆,也都是“城市的鏡子”。前者,折射出一座城市辦會辦展的專業度和輻射力。后者,考驗在國際頂級路跑賽事中,這座城市的交通、人員、物資等方方面面的組織力和行動力。
當下,上海進一步深化文旅商體展聯動,持續擴大內需,已不僅關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更是風雲變化的國際經貿形勢下強信心、穩預期的重要手段。上海要持續辦好一系列節展,必須有游刃有余應對超大客流的方案,有兼顧熱鬧與有序的底氣。
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來,就更需要在動態的治理上做文章了。很難想象整日摩肩接踵的南京西路街區,干淨得“可以席地而坐”吧?通過構建“智慧保潔”應用場景,如今,靜安區對保潔作業人員、工作量、點位信息、問題警報等都進行了線上動態分析與監測。
這些年,上海還在全國首創推出“兩張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一網通辦”,致力於讓市民和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便利”。越來越多的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僅憑一部手機就能辦理。
“一網統管”,則是要通過人的發現和物聯網的感知,發現街頭巷尾那些細微的變化,快速有效處理問題。
基於這張網強大的數據採集能力,上海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研判趨勢。去年初秋的台風“康妮”過后,上海鎖定了一批嚴重積水點。今年,進一步深化海綿城市建設,上海將實施18個小區、道路積水點改造,從根源上解決城市排澇難。
我們的城市,離不開大批有治理經驗、有問題解決能力的、老百姓身邊的“貼心人”——去年那場“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實踐地”主題展上,社區“小巷總理”的創新治理故事感染了許多人。
這兩年,上海多個區的社工隊伍還增添了AI賦能。即使是社工“小白”,在AI的幫助下,也能夠像“老法師”一樣,解決社區裡諸多棘手問題。
黨建引領下的“多格合一”,正在推動城市網格管理向融合治理轉變,許多跨部門、跨行政邊界的治理頑疾,得以攻克。
同時,科技也在城市精細化治理中派上大用場,深入各類生產生活場景,確保城市安全,強化城市韌性。上海消防部門配置的無人機,接警后4分鐘內就能飛抵火災現場﹔鬆江小昆山鎮的AI智能巡檢,能24小時不間斷識別渣土車違規﹔浦東濰坊新村街道的共享單車管理,通過大數據平台調度,一發現單車佔道,5分鐘內報警推送,60分鐘內完成處置。
人們常說,科技改變生活。在上海,也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客觀上促進了科技加速應用。
人人參與 事事協商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上海實踐
當然,要想確保城市這樣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體正常運轉,乃至高效運轉,就必須充分發揮個體的能動性。
上海的人民城市建設,早已明確鋪設了方法與路徑。
“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在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內的全國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上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概念。
“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上海人大基層立法聯系點不斷開枝散葉、聚樹成林,如今已擴展至36個,同時打造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站點,構成覆蓋全市16個區的民意矩陣。
“國家讓普通百姓參與法律的制定修改,還能被採納,這是中國人的驕傲!”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中,就採納了長寧虹橋街道虹欣居民區立法信息員郅阿姨的建議。在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立法意見討論會上,郅阿姨提到了第六條第五款“國旗、國徽、國歌和壯美河山”內容,建議把壯美河山單列一條。
更多時候,全過程人民民主體現在大家的事情商量著辦。
閔行區河東小區被南溪路、閔東路、河東路三條市政道路環繞、貫穿,小區道路時常擁堵、亂停車現象嚴重。區人大代表、區和街道相關部門、居民、物業、養護單位以及周邊單位就坐在一起,商討這些道路怎樣管理、改造,經過各方協商的方案終於把“糟心路”變成了“舒心路”。
2010年上海世博會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成為現代城市建設的指引。讓生活更美好的是城市,讓城市更美好的,卻是人。過去5年多,楊浦區廣泛征集人民建議,許多都已落地實現。區裡一支“老楊樹宣講匯”,由一群長期工作生活在楊浦區的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銀發族組成,他們如今進校區、進園區、進社區、進營區,把人民城市的建設故事講給各行各業聽。
去年11月初,習近平總書記給楊浦區“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志回信,對他們表示親切問候:你們結合親身經歷,向市民講歷史,講黨的創新理論,講新時代上海城市發生的可喜變化,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上海的城市變化是那樣顯著而可感可知,不光“老楊樹”會講,城市中每個人都會講。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杜晨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