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垃圾分類新時尚在上海蔚然成風

2025年04月29日09:3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不久前,位於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瑞虹新城銘庭的智能垃圾廂房煥新亮相。金屬質感的外觀獨特的弧形設計搭配時尚遮雨棚,與小區的整體格調完美融合,成為一道別具一格的亮麗風景線。

“新垃圾廂房很漂亮也很實用。”居民葛先生說,對於他這樣忙碌的上班族來說,智能垃圾廂房無疑是一大福音,“隨時可以來投遞垃圾,方便極了。”

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時強調:“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上海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辦好。”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2019年實施前后,大多數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都經歷過一輪改造,以適應垃圾分類新的要求。從2023年開始,很多投放點、垃圾房再度升級,不僅裝了洗手池、自動除臭機、感應門,還鋪設了立體綠化或太陽能光伏板等,使扔垃圾的過程更“時尚”。

2024年,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總體保持良好態勢,小區(村)、單位分類達標率穩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3%。據市綠化市容局透露,上海將繼續加大分類投放點改造,累計建成1100個高標准生活垃圾分類小區(村)。

上海還推出了全國首部無廢城市建設地方立法,“無廢城市”正成為美麗上海的新名片。其中,醫療廢物、城鎮污水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均達到100%,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95%以上,回收利用率達到43%。

如今的上海,垃圾分類、綠色低碳理念已經深入每個市民的心中,並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

瑞虹新城銘庭的智能垃圾廂房煥新亮相。

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

記者在瑞虹新城銘庭看到,這個全新的智能垃圾廂房在普通四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將可回收垃圾分為廢玻璃、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張、廢織物5類投放,有害垃圾分為廢燈泡、廢電池、廢藥品、含汞廢棄物、有機溶劑類包裝物5類投放。廢燈泡投放口吸收了居民的創意,別出心裁地採用了燈泡造型,頗具趣味性。

其中的科技感更是滿滿:不僅有投遞口感應開門、垃圾滿桶識別和預警、垃圾桶內投遞記錄和實時拍照、環境溫濕度檢測、小包落地識別檢測、垃圾混投識別檢測,垃圾廂房還安裝了4個AI監控攝像頭,確保能夠完整覆蓋弧形廂房內外的投放情況,可自動發現問題並生成任務工單,通知相關人員處理,形成管理閉環。

瑞虹新城銘庭建於2012年,共有居民636戶。這些居民普遍學歷高、收入高,且外國人、年輕人和小朋友眾多,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高。居民王老伯告訴記者:“垃圾廂房所在地原是一處弧形的景觀牆,放置了4個開放式垃圾桶。天氣熱的時候味道很大,有些人就把垃圾丟在桶外,不衛生也不安全。”

為解決這一問題,安丘居民區黨總支牽頭居委、物業、業委會“三駕馬車”,就垃圾廂房的智能化升級廣泛征詢居民意見,得到了居民們的積極響應和支持。業委會主任常琦是一名資深設計師,他主動請纓,帶領工作團隊承擔設計任務,並與居民密切溝通,不斷優化設計方案。

“設計稿前后更改了不下7次,效果演示圖做了3次。”常琦告訴記者,“新的垃圾廂房不但要提升垃圾分類投放體驗,還要與小區的優美環境相融合。”

根據居民設想,常琦團隊充分利用現有的弧形牆,倚牆而建,並為垃圾廂房量身打造了弧形頂蓋。“這個頂蓋造型採用出檐設計,不僅在造型和色調上與旁邊的建筑相得益彰,同時具備外側排水、內側擋雨的雙重功能,既美觀又實用。”常琦說。

除了居民區垃圾廂房的升級,近年來,上海推進垃圾分類科普館、主題公園及“滬尚回收”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建設,也是相同目的,讓居民在“家門口”能實實在在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改變的載體,形成“認同閉環”,這也是上海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重點: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激勵大家持之以恆。

截至4月24日,“愛回收·愛分類”在上海共鋪設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機4600余台,覆蓋全市近2000個小區,用戶數達到185萬。單台智能回收機日均回收量可達100千克,全市日均回收量約466噸。

居民早已習慣了垃圾分類。

人人參與社區治理

2023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願者:“希望你們繼續發揮志願者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帶動更多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貢獻力量。”

寫信人之一、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安丘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雷國興告訴記者:“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讓我們全體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倍感溫暖、深受鼓舞,也鞭策我們不斷帶動更多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不久前,在志願者的帶領下,嘉興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屋頂換上新“裝”,名為《綠色低碳“點亮”生活》的大型屋頂彩繪亮相。畫面中,女士騎著自行車綠色出行,燕子銜來樹枝和花朵,配合遠處的嘉興路街道剪影,宛如一曲悠揚的綠色交響樂。

據了解,嘉興路街道利用200多平方米的屋頂,組織社區學生與志願者共同參與創作,已連續兩年以低碳文明為主題完成彩繪作品。

從今年起,上海市垃圾分類志願服務大篷車也在全市流動,每周選擇一個社區、學校、園區或公共場所,把垃圾分類的歡樂送到人們的身邊。

在閔行古美公園,垃圾分類志願服務大篷車就停在廣場上,車左側升起的電子屏幕前,搭起垃圾分類“嘉年華”:老人饒有興致地拿起寫有垃圾名稱的玩具箭,射向寫有四種分類的標靶﹔孩子在一旁與智能分類機器人互動,扔對垃圾得到表揚后,喜滋滋。

眼下,上海在冊垃圾分類志願者已超77萬人。一批有生力量已經通過身邊的“大篷車”加入垃圾分類志願服務團隊。古美路街道美樂匯街區的餓了麼站點負責人告訴記者:“已經有100多位騎手通過活動了解到垃圾分類志願服務,並主動報名加入。我們有一大優勢,可以在送外賣時附上一份垃圾分類傳單、一句垃圾分類提醒。”

在朱家角古鎮,人們時常注意到由不同身份、不同年齡段組成的朱家角鎮“文明勸導隨手撿”志願服務隊。隊伍成立於2016年11月,每天有一支8人小分隊在古鎮志願服務,每月組織一場15至20個家庭參加的特色隨手撿志願服務活動,不僅宣傳垃圾分類理念,也有效美化了古鎮環境。

嘉興路街道居民打卡“低碳第一課”。

綠色低碳就在身邊

騎著自行車就可以研磨咖啡豆、做著游戲就可以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去年底,上海首家低碳生活新時尚體驗中心——“上海碳秘館”在和平公園開館,如今已成為市民群眾低碳時尚打卡新地標。

上海碳秘館安裝的屋頂光伏工程,預計每年可節約電費10萬余元,成為低碳技術應用的生動展示。在上海碳秘館之外,和平公園圍繞虫、鳥、生態三大主題,形成了館內外聯動的參觀路線,並確定了9個生態觀測點位,凸顯生態底色。

而上海碳秘館裡展示的“無廢城市”“碳普惠”等理念,其實已經悄悄走進每一位上海市民身邊。

無廢對於城市來說,是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到最低。無廢城市細胞,正是一個個社區、工廠、商場、旅館、飯店、校園、醫院、菜場等,通過資源節約利用、廢物源頭減量,形成一個個“無廢小循環”,進而推動成為“無廢上海”。

2024年,上海“無廢指數”85.73,比2023年的85.21又有所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已成功打造371個“無廢城市細胞”,預計到今年上半年,還將新增至少200個此類細胞。

碳普惠,則是針對上海單位或個人的減碳行為,基於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學進行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並運用商業激勵、政策支持、市場交易等方式,推動建立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勵機制。

4月21日,公開測試了半年的上海碳普惠平台已積累了近10萬名用戶的試用經驗,最快將在今年正式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使用。

目前平台上有4種場景可獲得碳減排量:地面公交、軌道交通、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純電動乘用車。比如,參考碳市場行情,上海市民每坐15公裡至16公裡的地鐵,能通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產生0.1元左右的價值。攢到一定額度后,可以兌換公交地鐵券,以后乘公交地鐵時抵用。

據透露,上海碳普惠平台未來還會拓展更多新的應用場景,覆蓋衣食住行用等多個領域,持續增加吸引力。

眼下在北外灘,超低能耗和近零排放成為全域推廣的“金標准”,“海綿城市”“無廢城市”建設加速推進。預計到2027年,北外灘核心區碳減排率將達到25%以上,有望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綠色低碳示范標杆。

在各方努力下,滿眼清新的綠地公園、賞心悅目的碧水藍天,已成為上海的日常。

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8.5%,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地表水273個考核斷面優良比例99.3%,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為歷年最優。全市新增公園141座、綠道230公裡,新增森林3.1萬畝。今年,上海還將新增20座24小時城市公園,並在25座公園增設兒童友好活動設施。

上海,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生機勃勃,清新美好。

位於普陀區桃浦鎮的TOP中央公園舉行“春之交響”草地音樂會。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