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浦東高橋 尋覓三水交匯處百年老宅歷史疊印

浦東新區作為上海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以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聞名,還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轄區內除擁有包括高橋老街、新場古鎮、川沙中市街、大團北大街、航頭下沙老街、橫沔老街和六灶港歷史文化風貌區在內的7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另有48處優秀歷史建筑。今天,市住建委帶領我們一起漫步前行於高橋老街歷史文化風貌區中的一條特色線路,感受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高橋溯源
萬裡長江口 千年高橋鎮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高橋鎮位於浦東新區的北部,地處“長江、黃浦江、東海”的三水交匯處,素有“萬裡長江口,千年高橋鎮”的美譽,是上海市唯一位於外環線內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稱為浦東文化的“活化石”。
唐宋時期,這裡是漁鹽之鄉﹔元明時期,發展成沙船航運樞紐﹔到了明清時期,紡織業興盛,此地成為“浦東重鎮”﹔近代,又憑借“三刀一針”(泥刀、菜刀、剪刀、繡花針)的營造工藝聞名滬上 。
本期我們將依次走訪高橋人家陳列館、高橋絨繡館、上海江東書院、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親身感受這座千年古鎮的輝煌與滄桑,領略屬於上海的江南民居建筑風貌。
PART 1
高橋人家陳列館
建筑地址:高橋鎮西街167號(原凌氏民宅)
保護級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09:00-16:00(免費參觀)
高橋人家陳列館位於原凌氏民宅內,這幢百年老宅建於1918年,又名三德堂,宅院佔地1.8畝,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原為高橋居民凌詳春建造。
凌氏民宅是典型的江南院落,為五開間三進深格局,坐北朝南,前后各有典型的中式庭院。建筑為磚木結構二層,二樓建有回廊,共有36個房間,展現了當時當地大戶人家的居住情景。
凌氏民宅集中了徽州建筑的精華:硬山頂,觀音兜山牆,兜形窄瘦,水泥混凝土晒台,門窗、廊檐雕飾精美,部分梁枋上施一斗三升斗拱,梁架、二樓欄杆、拱墊板上都有木雕作為裝飾,門樓的裝飾上採用了當時新式的水泥堆塑,題材為花草,展現了傳統建筑的精美和匠心 。
陳列館館內的幾百件陳列物品古色古香,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百年前高橋一個四世同堂大戶人家的生產、生活場景,每個房間的家具按照傳統的風俗布局,從側面展示了高橋的歷史文化、鄉風民俗,是深入了解近代以來高橋地區社會生活和文化特色的珍貴遺產。
PART 2
高橋絨繡館
建筑地址:高橋鎮西街139號(原黃氏民宅)
保護級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09:00-16:00(免費參觀)
高橋絨繡館,原址為黃氏民宅,始建於20世紀初,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承載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絨繡藝術,是高橋濃濃的百年絨繡情懷的體現。
這座建筑是一棟典型的江南民居,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二層樓,庭院布局嚴謹,整宅由周圍的圍牆組成封閉的空間,為三進深的中式房群,有25間房,其中有大中小的天井隔開,第二進樓房上下都有走馬廊,可連通天井周圍的各個房間。
建筑為仿徽式磚木結構,粉牆黛瓦,南北兩側有高高的圓形山牆,天際線上牆脊高聳,上下門窗、廊檐、欄杆有木雕圖案,門樓、門罩、屋檐盡頭均有磚雕裝飾。前院有兩個獨特的北陽台聳立於高牆兩側。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絨繡”的核心展示地,剛跨進門口就能看到兩側擺滿了上海絨繡所獲的各項榮譽,再往前,其仿徽派磚木結構的天井中,一塊“平(瓶)升三級(戟)”石雕寄托著古人對生活的期許。
PART 3
上海江東書院
建筑地址:高橋鎮東街22號(原蔡氏民宅)
保護級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09:00-16:00(免費參觀)
上海江東書院,原為小浜路蔡氏民宅,佔地面積約880平方米。
原蔡氏民宅為一幢五開間的三進老宅,建筑融合了清代、民國和現代風格,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第一進建筑的“儀門”高大雄偉,其上的磚雕富有韻味,描繪了“高中狀元”“狀元跨街”的場景,以及田園生活的元素。第二進建筑借鑒了徽派建筑元素,如圍合式結構、馬頭牆、粉牆黛瓦、磚雕木雕等,天井採用的是青磚填平,與地面高度一致,這種設計適應了高橋充沛的雨水環境﹔第三進是一幢建於近代的二層小樓。
這座宅子坐北朝南,屋頂採用硬山頂,小青瓦,瓦下鋪望磚。建筑造型中西合璧,除了正廳與廂房為傳統的粉牆黛瓦,牆面是清水磚牆面,勾縫為外凸圓縫。
上海江東書院,是改革開放后上海市正式批准成立的首家書院。書院秉持“陽光燦爛續傳統,朝氣蓬勃做國學”的理念,集展覽展示、講座報告、讀書閱覽、國學詩詞研習、文化交流、創作研討以及非遺傳承等多元功能於一體,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積極踐行者,更是被授予“上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在傳承文化、培育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PART 4
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
建筑地址:高橋鎮義王路1號(仰賢堂)
保護級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09:00-16:00(免費參觀)
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又名“仰賢堂”,該館建於1931年,原為高橋富商沈晉福的舊居,面積達1100平方米。
仰賢堂,融合了中西建筑的建筑特征,縱向多進布局打破了高橋鎮傳統民居的常規:主體採用上海老式石庫門形式,巧妙結合四合院的“一正兩廂”格局,展現出一正廳兩廂房的經典空間布局。
主樓假三層設計,頂層閣樓開有老虎窗,增添了幾分靈動。正廳寬敞明亮,四根黑漆大柱氣勢磅礡,兩側廂房則顯得溫馨而私密。建筑結構上,在當時屬於較大膽的創新,中式磚木結構中嵌入鋼筋混凝土框架,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增強了建筑的穩固性。入口處的街面房七開間,居中大門為木板門,古朴而庄重。山牆採用混凝土材質,西式山牆頂部圓形線條與玫瑰型灰塑裝飾相得益彰,彰顯出獨特的藝術美感。
正廳前后設有天井,主樓北面與東街街道之間以街面房相隔,南臨高橋港,沿河陽台和水埠更是觀景佳處。東側書房樓與西側配房相映成趣,書房地下室更是高橋鎮首創,布局考究且實用,是極具建筑研究價值的浦東地區近代民居案例。
仰賢堂現作為展館使用,館內展品600余件,濃縮了高橋的歷史,包含了文化、生產生活以及鄉風民俗等各個方面的史料。
結 語
漫步千年高橋鎮,徜徉其中,便如同進行了一場穿越古今的對話。
原凌氏民宅的煙火日常、原黃氏民宅的繡娘匠心、原蔡氏民宅的悠悠書香、原仰賢堂的商貿記憶……一座座歷經百年風雨的民宅,宛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細致描繪著歷代上海人的生活圖景,靜靜見証了浦東從往昔的漁村小鎮一步步蝶變為如今現代化新城的滄桑巨變。在這裡,青石板路蜿蜒伸展,老牆在斑駁間無聲訴說著歲月故事,街巷深處,似乎仍隱隱回蕩著昔日的市井喧囂,那熱鬧的場景仿若就在眼前 。
從古朴古鎮邁向繁華都市,從傳承歷史底蘊到擁抱創新發展,秉持“修舊如故”原則的高橋,巧妙依托周邊現代景觀,在浦東新區的整體規劃推進下,正逐步實現“歷史街區”與“活力新城”的和諧共生,共同譜寫著千年古鎮最為動人的“建筑敘事”。
資料:市住建委、市歷保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