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東方七日談︱堅持“長期主義”,筑造“高原高峰”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2025年03月05日09:08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我們已經篩選出了幾個小分子藥物結構,但要開發出臨床用藥,至少需要十年,很難知道最終能不能走通。”

“哪些職業將來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孩子的就業方向在哪裡?”

最近與採訪對象接觸,不時聽到這樣的感嘆和疑惑。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讓人們大開眼界,看到了一個日漸清晰的更好未來,也讓有的人心生焦慮,擔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跟不上腳步。在這樣的情緒中,上周在上海被多次提及的“長期主義”,無疑給人以更多信心、更多力量。

解放日報相關版面

有“新春第一展”之稱的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3250家境內外企業參展,競相展示融合跨界、創新求變帶來的新成果。歷時33年打造的華交會,見証的是中國制造和對外貿易從勞動密集型走向高新技術、從“拼低價”到“含新量”的一步步發展變化,積跬步而致千裡,靠的是長期不懈的堅持努力。

同一天,一個在上海中小學頗有影響力的活動——上海頭腦奧林匹克創新大賽在奉賢中學熱熱鬧鬧又悄無聲息地舉辦——熱鬧的是校園內、賽場上,悄聲的是學校之外,很多人並不了解孩子們的創新競賽可以玩得這麼精彩這麼嗨。這項不刷題而比創意、比合作、比綜合素養的競賽,上海堅持開展了38年,中國孩子也已在世界頭腦奧林匹克比賽中獲得80個冠軍。今年大賽600多支隊伍的作品,幾乎全是關於AI應用的創想實踐。

即將迎來建校120年的復旦大學,從上學期到本學期一下子開出了110多門AI課程,最近正在打造新工科,制定教育教學改革3.0版。在學校召開的2025人文社會科學智能大會上,一份《藍皮書》梳理了人工智能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的前沿課題,也披露了“新文科”的人才培養、研究范式與規劃布局。不過,最值得關注的,是復旦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在學校春季工作會議講話中透露的另一項改革:深化“准聘-長聘”制改革——一方面設立人才“准聘期”,暢通人才流動機制,讓老師們走出“舒適區”﹔另一方面建立“長聘制”,為優秀青年人才提供長周期的資源支持,以開放寬容的文化土壤培植創新生態,讓人才引得進、長得快、干得好。人事和評價體系改革往往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難啃的骨頭,復旦大學錨定目標、久久為功。

“我們一直有這樣的焦慮:沒看准歷史大方向,會被時代的列車遠遠拋在后面,連聲招呼也不打﹔或者雖然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但沒及時趕上時代的列車,同樣會被歷史的車輪碾過,連聲嘆息也聽不到……”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亮明自己的觀點,“林子裡有兩條路,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要堅持判斷不動搖,敢於選擇那條充滿荊棘、需要開拓的路。”

“10年前,上海一年在國際三大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是38篇,2024年是158篇。”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上周與媒體交流時也談到,建設科技強國,靠的是科技創新“整個海平面的升高”,需要持之以恆地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風物長宜放眼量。處在加快轉型升級階段,既要樹立全球眼光,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也要立定腳跟,以長期主義態度,引才育才聚才,從根源上涵養創新策源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急功近利,也不在“舒適區”躺平,堅持從經濟、社會、科技、教育等各個角度夯實“高原”,終會迎來“高峰”林立。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