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詳解上海重點政策舉措

2025年02月14日19:59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擴消費投資、促產業創新、強融資就業,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詳解今年上海這些重點政策舉措

新年開工伊始,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委金融辦、市人社局發布了一系列擴消費、加強融資、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政策舉措,事關商品消費換新、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產業創新升級、中小微企業融資、一次性擴崗補助等。一起來看↓

01

2025年上海市擴消費政策

2025年本市擴消費工作將堅持“政策+活動”雙輪驅動,積極促進服務消費、大宗消費、外來消費、新型消費,大力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夜間經濟、票根經濟,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擴消費格局,更好激發消費潛力,推動全市消費提質提量、回穩向好,更好發揮消費在穩增長、促創新、強功能、惠民生中的作用。

全年的促消費工作重點將圍繞商品消費換新、服務消費提質、新型消費促進、消費場景打造、消費節慶打造、消費環境優化等六大行動展開。

如,商品消費換新行動,市商務委將繼續加力支持家電家居以舊換新,自從今年元旦開始,市商務委就積極落實2025年全國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在冰箱等8大類家電基礎上,增加淨水器、微波爐、洗碗機、電飯煲等4類,將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3類數碼品類納入補貼范圍,按照國家相關要求進行補貼。同時,本市也積極加力支持綠色家電家居家裝消費,推動將家電類、裝修建材類、衛生潔具類、家具照明類、智能家居類、居家適老化類、家紡類產品7類納入補貼。

汽車報廢更新方面,2月12日,市商務委發布了《 2025年上海市落實國家汽車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實施細則》,對符合《商務部等8部門辦公廳關於做好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商辦消費函〔2025〕8號)規定,個人消費者於2025年1月1日(含當日,下同)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報廢2012年6月30日前注冊登記的汽油乘用車、2014年6月30日前注冊登記的柴油及其他燃料乘用車,或2018年12月31日前注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並購買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新能源乘用車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的,給予一次性定額補貼。其中,對報廢上述符合條件舊車並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2萬元﹔對報廢上述符合條件燃油乘用車並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的,補貼1.5萬元。

汽車置換更新方面,根據《2025年上海市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政策實施細則》,自2025年1月1日(含當日,下同)至2025年12月31日,個人消費者購買納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或國家其他相關車型目錄的新能源小客車(包括純電動小客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小客車和插電式增程混合動力小客車)新車,且在規定期限內轉讓(不含變更,下同)本人名下在本市登記的小客車,給予一次性1.5萬元定額補貼﹔自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個人消費者購買國六b排放標准的燃油小客車新車,且在規定期限內轉讓本人名下在本市登記的國五及以下排放標准的燃油小客車,給予一次性1.3萬元定額補貼。

02

2025年上海市擴大有效投資

相關政策舉措情況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對今年的投資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上海將突出重點、用好政策,加強重大項目儲備和推進,不斷提升投資的質量效益。

一是全面落實“兩重”建設。我市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兩重”建設重大決策,去年已經建立完善了相關工作機制,並聚焦深化“五個中心”建設、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抓好謀劃儲備,建立了上海市“兩重”項目儲備庫。今年,我市將繼續發揮工作機制作用,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硬投資”方面,將滾動儲備和推動實施一批“兩重”建設項目,協調做好前期工作,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大盤子”,推動項目早開工、早見效。“軟建設”方面,將持續推進相關政策、規劃和體制機制落實落細,更好牽引帶動支撐“硬投資”建設,進一步提升項目建設效益。二是發揮重大項目的引領作用。2025年,我市安排市重大工程投資計劃2400億元,將全力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增速提效。其中,加快建設小洋山北作業區、東方樞紐上海東站、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滬通鐵路二期上海段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提升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加快推進張江、浦江、臨港等三大國家實驗室建設,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推動C919大型客機總裝制造能力提升等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加快聯影醫療生產研發基地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實施上海LNG站線擴建等能源保障項目,加力推進城市燃氣、供排水等管網改造以及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項目,提升民生服務保障能力。一季度,將推動羅涇港碼頭改造二期、東方生命港、中建材航空復材基地等5個項目實現開工,力爭市重大工程投資完成全年目標20%以上。同時,市發展改革委將結合“十五五”規劃研究,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謀劃一批對上海中長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扎實推進項目前期工作。三是統籌用好多渠道資金。市發展改革委將繼續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等中央資金對上海重大戰略項目的支持。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市發展改革委將根據意見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進一步拓展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使用范圍,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更新、社會事業等領域用足用好專項債,一季度爭取完成第一批227億元專項債額度發行工作。此外,還將統籌用好地方財政性資金,進一步提升政府投資的績效水平﹔鼓勵使用基礎設施REITs等國家各類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四是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國家歷來都高度重視民間投資發展,接續出台支持民間投資的政策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建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加強要素保障,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根據國家要求,我市將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去年年底,市發展改革委梳理了城市建設、科技產業、社會民生等領域的27個重點項目,通過“上海城市投資推介大會”等渠道,面向社會公開推介,今年市發展改革委將繼續向社會資本開展投資項目滾動推介,通過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城市更新、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等領域項目建設和運營。此外,還將建立我市民間投資重點項目庫,協調推進項目前期審批,落實規劃土地、用能、融資等要素支持,保障民間投資項目加快落地。

03

2025年上海市推動產業

創新升級相關政策舉措

去年市經信委出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方案,今年將繼續深化政策舉措,從四方面推動相關產業創新升級:

一是支持企業升規做強。助力瞪羚、獨角獸等高成長企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市場牽引、服務賦能、厚植土壤總體導向,出台行動方案,對符合條件的高成長企業給予獎勵。實施“上海制造”品牌崛起計劃,支持知名品牌企業在滬布局先進制造業板塊和新設智能產線,強化企業設計創新、在滬智造和品牌營銷能力。支持信息服務業升規納統,給予當年升規納統的信息服務業20至50萬元獎勵。

二是強化要素服務保障。加力實施工業降本增效,持續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用熱用水和物流成本。實施產業用地“保量控價”,2025年盤活處置30平方公裡低效產業用地。深化全國首創的工業領域“AEO”制度,簡化涉企檢查。設立產業轉型升級基金二期,圍繞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完善招商引資和產業扶持政策,制定資本招商、產業鏈招商、場景招商和招商團隊專業化發展政策,推動市級高能級企業由200家擴容到1200家。

三是加強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強化產業科技創新主體和梯隊建設,打造生態主導型企業,面向全球“揭榜挂帥”,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創新聯合體。發揮產業創新平台作用,圍繞國家戰略和本市產業發展關鍵領域,建設制造業中試平台,發揮平台資源鏈接作用。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優化“先導區、加速器、瞭望站、試驗場”產業創新體系,制定細分領域實施方案,完善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實施工業服務業賦能產業升級行動,推動服務型制造、工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等重點領域發展,支持首版次軟件加速應用,對應用方採購關鍵軟件給予補貼。

四是支持制造業重點領域發展。加快實施三大先導產業“上海方案”,支持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其中,汽車領域加快智能化、網聯化攻堅,加速企業轉型升級,完善產業生態,推動上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電子信息領域制定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加速本土品牌培育。制定下一代新型顯示領域行動方案,打造一批新業態消費類爆款產品。高端裝備領域加快建設以長興島為主要承載地的世界級船舶海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制定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措施,支持領軍企業擴大規模制造優勢。先進材料領域落實新材料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聚焦AI+材料與中試轉化,結合新材料首批次政策,推動產業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04

2025年上海市加強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舉措

今年,市委金融辦將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落實好新一輪中小微企業信貸獎補政策。為引導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自2012年起,本市連續出台多輪信貸獎勵和信貸風險補償政策(對本市小微信貸工作突出的銀行給予獎勵,對符合條件的銀行信貸產品不良貸款損失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償)。2024年,市委金融辦會同市財政局、上海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等研究優化本市信貸獎補政策,並於2024年末聯合印發。新一輪政策大幅擴大獎補資金規模,取消科技、綠色等重點行業不良貸款補償門檻,提升補償比例至55%,對首次貸款額外再提高5%﹔優化信貸獎勵資金考核指標和流程,更好放大財政金融政策組合效應,進一步支持銀行敢貸願貸。

二是進一步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增信作用。近年來,本市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增強。在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撬動效應方面,全市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2024在保余額1050.6億元,同比增長近30%。在為企業減費讓利方面,目前,全市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服務企業綜合融資成本處於全國較低水平。在支持中小微外貿企業方面,印發《關於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用支持中小微企業匯率避險增信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助力上海外貿高質量發展。今年,市委金融辦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覆蓋面持續擴大,充分發揮融資擔保服務實體經濟的“穩定器”和“放大器”作用,助力緩解本市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三是推動融資服務中心進一步下沉。2024年4月,市委金融辦推動在相關區和園區試點設立了5個融資服務中心。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到2024年年末,本市已初步形成“16+N”(16個區和N個重點產業園區)的融資服務中心體系,同時推出相關操作指引,進一步明確融資服務中心的建設標准。各區融資服務中心通過設立專窗、引入輪值機構、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等方式,著力破解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今年,市委金融辦將推動融資服務覆蓋更多重點園區和街鎮,同時進一步優化各區推出的“政策包”和金融機構產品“服務包”,強化線上平台與線下站點聯動,推動融資服務中心功能提升,為企業提供質量更優、適配度更高的金融服務。

四是推動本市普惠金融顧問制度落實落細。2022年9月,本市推出普惠金融顧問制度,發揮金融機構力量,為本市中小微企業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咨詢和專業服務。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目前,本市普惠金融顧問服務樞紐已實現本市16個區全覆蓋,共有來自44家金融機構的近千名普惠金融顧問。2024年7月,市委金融辦啟動上海普惠金融顧問融資暢通系列活動,聚焦不同產業發展需求,舉辦了系列專場對接活動,20余家機構和近300家企業參與。今年,市委金融辦將強化市區聯動,同時進一步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發揮融資服務中心和普惠金融顧問制度協同作用,多層次開展融資暢通系列活動,更有針對性的搭建多類型金融機構普惠顧問與企業面對面交流的平台,精准對接企業多方面金融需求。

2024年10月,根據國家有關要求和本市統一部署,市委金融辦會同市財政局等研究制定了《關於加強本市中小企業融資支持的若干措施》,聚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堵點和卡點,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舉措。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項工作,還包括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在滬機構牽頭推進的優化無還本續貸,發揮央行政策工具引導作用,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等﹔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推動的建設本市融資信用服務平台、推動數據賦能企業融資等。為滿足企業對金融服務更高的要求,今年,市委金融辦將著力會同相關部門推動《若干措施》進一步落地見效,用好金融和財政政策,加強融資服務中心、普惠金融顧問和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融資信用服務平台等的聯動,強化融資對接,凝心合力,持續提升企業融資便利性和可得性。

05

2025年上海市穩崗擴崗

用工減負相關政策舉措

2025年,市人社局將會同市財政局等部門延續實施或新制定出台的惠企政策主要有三項:

一是實施新一輪的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去年實施的“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和“一次性擴崗補助”兩項政策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和失業青年就業方面實現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本市將兩項補貼合並延續實施。2025年內,本市企業和社會組織招用2025屆高校畢業生、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在本市登記失業的16-24歲青年等三類群體,並簽訂勞動合同,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的,每招用一人給予1500元的一次性擴崗補助。這次補貼將繼續採用“免申即享”的方式發放,實現“零申請、零跑動、零材料”,最大限度方便用人單位,確保“應享盡享”。

二是今年將新制訂出台產假社保補貼政策。本市企業、社會組織等用人單位為生育女職工落實本市產假政策並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可申請享受不超過6個月的產假社保補貼,補貼標准為用人單位實際繳納部分的50%。這項補貼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合理的用工成本共擔機制,穩定生育女職工就業崗位,提升本市女性勞動參與率。

三是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經市政府同意,2025年本市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至1%,有效期至2025年底。此項政策將繼續為本市用人單位減輕社會保險負擔。

此外,針對歲末年初務工人員集中返鄉、部分企業臨時性缺工等情況,市人社局將企業用工保障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於春節前啟動了2025年春季促進就業專項行動,一是提前組織勞務協作對接和“點對點”返崗服務﹔二是全面排摸重點企業用工需求、發揮“上海市企業用工保障平台”作用強化用工匹配和保障﹔三是持續加密組織線下線上招聘活動,今年一季度,全市人社部門預計將組織各類招聘會300余場,提供崗位約10萬個。通過專項行動,切實保障企業節后用工需求,營造穩就業、保用工、促發展的良好氛圍。

資料: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委金融辦、市人社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