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菜場成時尚 上海最大室內單體農貿市場"爆改"
上海最大室內單體農貿市場“爆改”
在菜場裡也可以喝咖啡,還可享受代炒菜服務……臨近春節,金山區朱涇鎮的市民驚奇地發現,那座曾經陪伴他們20多年的萬安菜場,號稱上海最大的室內單體農貿市場,近日悄然變身,以時尚的“萬安裡”市集形象重新開張,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去逛集體驗。
逛菜場成了新時尚
開市首日,“萬安裡”人潮如織。上午10時,集市裡已是一片熱鬧景象,熱氣騰騰的醬香餅新鮮出爐,皮薄餡大的燒賣、香味濃郁的鹵肉撩動著食客的味蕾。
“00后”姑娘丁園園第一次走進菜市場。吃完一份醬鴨后,她非常興奮:“我自己不在家燒飯,以前也從沒逛過菜市場。聽說這裡開了好多小吃店,今天過來嘗嘗,沒想到這味道絕了。”
業態升級,是此次“萬安裡”改造的最大亮點。全新的美食廣場,引入了阿二燒賣、平風名灶醬味鋪等特色餐飲,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嘗鮮。
而一旁的“便民代炒”攤位前,拎著菜品等待加工的顧客們排起了隊。“家常菜加工6元、半葷半素12元,還有海鮮代加工。考慮到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我們新引進了當下時興的代炒服務,那邊買菜、這邊炒,非常方便。”萬安市場負責人陸雪林介紹。
為方便大家就餐,美食廣場貼心設置了集中就餐區域,這讓場內的水產經營戶劉英贊不絕口:“以前,我們就在自家攤位旁隨便對付兩口,現在能來這裡吃各種美食,還有這麼好的用餐環境,既方便了顧客,更方便了我們這些攤主,以后還可以在市場裡休息一下,市場改造真是改到我們心坎裡了。”
美食區之外就是市場大廳,優雅的原木色和灰藍色作為主色調,整體簡約卻盡顯時尚,智慧大屏上滾動著實時交易數據,232個攤位做到了干濕分區、生熟分區、品類分區,從家常的土豆、白菜,到高品質的帝王蟹、東星斑,產品種類應有盡有。“一進門就感覺大變樣了,現在逛菜場成了一種享受,二樓的京東家電也開業了。”前來買菜的劉阿姨激動地說。
輻射鬆江平湖等地
萬安市場建於1999年,坐落在朱涇“老縣城”萬安街和公園路路口,對老朱涇人而言,萬安市場就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周邊小區眾多,繁華熱鬧,近有勝利新村、天樂苑、南圩新村,遠到隔壁的鬆江區甚至浙江平湖的居民,買菜都會來萬安市場。聽到萬安市場要改造的消息,許多人不禁擔心:菜場改造是好事,可一關閉,我們買菜怎麼辦?
對於場內經營戶而言,萬安市場就更是他們的“家”。來自山東臨沂的經營戶劉善朴夫婦,在萬安市場賣菜多年,女兒女婿也跟他們一起在這裡扎了根,一家人的生計都在日日擺攤的瓜果蔬菜裡。
“改造意味著暫時停業,居民的日常採買和經營戶的生計就成了首要問題,”金山區市場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永華坦言,“老市場設施老化,安全隱患很大,一次性投入近3000萬元來徹底改造,我們下了很大的決心。而且工程體量大,歷經近半年時間,這期間要保証老百姓的‘菜籃子’不斷供,對我們挑戰可不小!”
經過多番調研走訪,公司在萬安市場就近建起2座巨大的臨時大棚,作為採買和經營的“臨時市場”,然而經營戶們卻不願意搬過去,“原來自家攤位有30平方米,搬過去以后可能隻有15平方米,地方小了不方便。”萬安市場負責人陸雪林介紹,“我們隻能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好在最終大家也都同意了。”
去年7月22日,萬安市場226戶經營戶開始外搬,不少年紀大的經營戶,面對上百公斤的冰箱和“大塊頭”砧板束手無策,公司積極發動青年志願者們加班加點幫忙,僅用了一天時間,226戶經營戶全部安置到位。
6個月后,萬安市場改造順利完成,期間市民“菜籃子”一天沒斷過,經營戶的生計也一天沒耽誤,市場公司成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新市場有了新規則
“萬安裡”煥新亮相,市場管理和服務水平也要跟得上。去年12月18日,萬安市場邀請了場內30多位經營戶代表,前往浦東新區浦商鄰裡薈和閔行區華友市集參觀學習。“蔬菜要擺出層次感,高度相近的放在一起才好看,回去了我要在自己攤位上試試……”回程途中,經營戶們討論著一天的見聞,言語間收獲滿滿。
市場共管共治方面,場部也在探索新模式:由經營戶們推選出經驗豐富、有較強公信力的代表擔任“輪值場長”,參與共同治理。
從市場延伸到廣場
“萬安裡”北面的紫金廣場,是朱涇鎮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夜晚華燈初上,跳舞的、遛娃的人熙熙攘攘,享受著愜意的夜生活。
借這次改造,市場公司與朱涇鎮政府共同商量,在“萬安裡”外圍修建兩塊景觀綠地,配置景觀小品、藝術座椅等,並新開一條直通兩端的小道,既美化環境,又能“把那端的人流引過來,把這邊的服務送過去”。
“萬安裡不是簡單的購物場所,它是市集到廣場的延伸,是人與城的互動。在萬安裡改造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了服務功能的拓展,比如外圍商鋪引進咖啡廳、酒吧等新興業態,市場裡設置與黨建服務站功能融合的經營戶之家,可提供理發、修補、量血壓等便民服務,實實在在將服務百姓放在第一位。”市場公司總經理李憲宏介紹。
早晨菜籃子,夜晚咖啡屋。內裡煙火氣,外圍藝術范——這是金山區市場公司對於未來金山“菜場”的定義,未來的菜場不但是老百姓“15分鐘生活圈”的有機組成,更是他們幸福生活的溫情延伸。(記者 黃勇娣 通訊員 楊嘉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