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除夕都將是“年二十九” “年三十”為何缺席?

2025年01月21日17:42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今年起至2029年,除夕都將是“年二十九”

“年三十”為何缺席?

你知道嗎?即將到來的除夕不是“年三十”,而是“年二十九”。而且,從2025年到2029年,連續5年都是這個情況。為什麼一些年份的除夕不是“年三十”?“年二十九”出現的頻率有多高?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上海天文館網絡科普部部長、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施韡。

據介紹,各個國家和民族採用的歷法可分為三類——陽歷、陰歷、陰陽合歷。陽歷是以“回歸年”即地球公轉周期為參考標准的歷法。全球使用最廣的公歷就屬於陽歷,這部歷法以公元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平均一年有365.2425天,略大於“回歸年”365.2422天。

陰歷是以“朔望月”即月相變化周期為參考標准的歷法。這類歷法不考慮地球公轉的因素,以一個“朔望月”為單位累加,一年有354天或355天。在各種月相中,新月為“朔”,滿月為“望”,一個“朔望月”平均有29.5306天。

陰陽合歷是兼顧“回歸年”和“朔望月”兩個周期的歷法。遵循前一個周期,是為了反映季節按時更替,並指導農業和牧業生產﹔遵循后一個周期,則是為了反映月球運動的節律,尤其與潮汐關聯,對漁業、水務等工作有指導意義。

我國農歷就是一部陰陽合歷。這部歷法對每月天數的設定方法與陰歷大體相同,即根據月相變化周期確定。一個“朔望月”平均有29.5306天,所以農歷每個月的天數是30天或29天,30天俗稱大月,29天稱為小月。為兼顧“回歸年”周期、實現“陰陽調和”,農歷設置了閏月和二十四節氣。閏月能保証在一定周期裡,陽歷與陰歷在天數上基本一致。中國古人發現了“十九年七閏”這個理想周期,即每19年補入7個閏月,可以與19個“回歸年”的總時長幾乎完全一致。

農歷中大月和小月的排布並非一大一小間隔排列,而是完全由月相決定。每個月的初一由“朔”出現的時間確定,這個原則叫作“定朔法”。

比如,2024年大年初一的“朔”發生在2月10日6時59分,而前一個“朔”發生在1月11日19時57分(農歷十二月初一)。從1月11日到2月9日共30天,所以兔年的十二月有30天,迎接龍年的除夕是“年三十”。

龍年農歷十二月初一的“朔”,發生在2024年12月31日6時27分。2025年1月28日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九,1月29日20時36分將發生“朔”,根據規則把當天定為農歷正月初一。因此,龍年的十二月隻有29天,迎接蛇年的除夕是“年二十九”。

從2025年至2029年,連續5年的除夕將是“年二十九”,其中有沒有規律呢?施韡說:“朔望月長度不固定,農歷一年長度不固定,所以‘年三十’和‘年二十九’的分布也沒有特定規律可循。”比如2010年至今,2013年、2016年、2022年和今年沒有“年三十”。雖然沒有規律,但除夕是“年三十”的概率要大於“年二十九”,因為“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稍長於29.5天,農歷每年大月出現的次數會略多於小月。

據統計,今年至2050年的未來26年裡,“年三十”將出現14次,確實略多於“年二十九”。無論“年三十”是否缺席,都不會影響我們過年的喜慶氣氛。(記者 俞陶然)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