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蛇”還是“喜蛇” 蛇年蛇文化如何出新出彩
“恐蛇”還是“喜蛇”
乙巳蛇年,蛇文化如何出新出彩
蛇年新春,是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春節,如何用既有創意又富傳統意味的方式迎接乙巳蛇年,成為一個有趣的話題。昨天開市的外灘源新年集市入口,左右各一人臉蛇身的吉祥物引起市民游客注意。記者從主辦方獲悉,這兩條“蛇”的靈感來源是中國神話裡的女媧和伏羲。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曰:“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這兩位中國神話裡的創始神,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身,兩條大尾巴常常交織在一起,代表世間陰陽萬物的交融與秩序。這對二次元風格明顯的“伏羲”“女媧”更像是一對姐妹蛇。身旁跟著月亮、蟾蜍的是“女媧”,手裡拿著一個圓規﹔而“伏羲”身旁跟著太陽,太陽裡有一隻三足金烏,手裡拿著一把尺子。設計師表示,這寓意陰陽化育萬物,為世界定下“規矩”。
作為爬行動物,在十二生肖裡,蛇可能是最不“討喜”的形象。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表示自己“天生恐蛇”。蛇文化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新出彩,讓大眾喜聞樂見,可謂一道文化與創意的考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何解讀“蛇”?上海辭書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為什麼沒有貓?——十二生肖趣談》裡,民俗學家、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創始會長仲富蘭介紹,蛇曾在夏朝被尊為圖騰,女媧的形象中也融合了蛇的特征。在漢代,許慎著有《說文解字》,對蛇進行解讀﹔在明代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將蛇視為重要藥材。蛇在傳統文化中承載了深厚的象征意義,貫穿諸多神話和歷史故事,有杯弓蛇影、打草驚蛇、畫蛇添足等典故,還有《白蛇傳》的故事。蛇作為生肖的象征意義,在於美麗多姿、靈活多變、以柔克剛。
如何變“恐蛇”為“喜蛇”?仲富蘭提供了更多發散性觀點。巳蛇是十二生肖中“蛇”的全稱,古人認為,巳時青草茂盛,蛇隱其中而不傷人,列為地支的第六位。蛇雖然看起來“不太美好”,不過,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蛇被認為是富饒、生生不息的象征。2025年是乙巳蛇年,在天干中,乙排第二,屬木,而巳在地支中屬陰火,木生火,從五行理論來說,寓意這一年順勢而為。因此,可以說,這個充滿潛力的乙巳蛇年,有著很多美好的可能性,關鍵還要人的努力。從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來說,蛇是生態的衛士,能夠抑制鼠害,發揮著平衡生態的作用,同時,蛇能蛻皮,又賦予蛇蛻變與成長之意。從這個角度來看,乙巳蛇年,應該是一個自我更新與突破之年,召喚大家勇敢地告別過去,迎接新的挑戰。
新華悅讀生活節在新年集市特別設立“新年書市”,讓閱讀更具吸引力,為文商旅體展聯動搭舞台。這一展區以“畫蛇添福”為主題,寓意蛇年有好運。除了新年新書,還有與蛇年相關的文化產品,比如蛇紋圖案的文具、蛇形書簽、蛇年紀念冊等。未來一個月,新華悅讀生活節將陸續在外灘源推出“摩登江南”評彈雅集、二胡獨奏音樂會、親子爵士樂團音樂會、不靠譜樂隊新年音樂會等舞台演出,與上海電影制片廠合作的“戶外放映廳”,則將展映《邋遢大王奇遇記》《雪孩子》《黑貓警長》《天書奇譚》等經典動畫電影,還為孩子們打造“樂樂趣:兒童科學秀”,為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電影體驗。(記者 施晨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