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包裝”成進口 上海治理“俄羅斯商品館”
國產貨“包裝”成俄羅斯進口
上海治理“俄羅斯商品館”,檢查47家立案調查6家
近期,上海街頭出現大量“俄羅斯商品館”,紅白藍三色為主的外觀配色,店招、內外牆上被放大突出的“俄羅斯”字樣以及熊、“哈拉少”等俄羅斯元素的圖案、語句,外包裝上有密密麻麻的俄文。可這些商品的“含俄量”很低,大多是被“包裝”成俄羅斯進口貨的中國本土商品。近日,12345市民熱線收到的涉及“俄羅斯商品館”的投訴舉報數量增長較快。
記者昨天從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獲悉,去年12月23日以來,上海市區兩級市場監管部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兩輪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共檢查47家“俄羅斯商品館”,對其中涉嫌違法的6家開展立案調查,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涉及無照經營、僅銷售預包裝食品的食品經營者或食品展銷會未備案、虛假宣傳等。
記者昨天跟隨黃浦區、楊浦區市場監管部門執法人員對“俄羅斯商品館”開展復查,發現部分“俄羅斯商品館”整改不到位,有一些商戶仍企圖通過混淆本土和進口商品,誤導消費者購買中國產“俄羅斯進口貨”。
地鐵8號線鞍山新村站1號口對面,就是一家“優選商品館”,店招上有一隻揮手的卡通熊,底部是白藍紅三色長條紋,透過透明玻璃門窗,店內懸挂的俄羅斯國旗很顯眼,俄羅斯元素滿滿。商戶用“全場八折”粘紙蓋住了店招上的“中俄”兩字,店內牆上的“硬核俄貨”的“俄”字也被白紙蓋了起來。走進店內,商品按照進口和國產進行了分區。
楊浦區市場監管局四平市場監管所二級主辦周琳告訴記者,這是商戶整改的結果,此前檢查時,店招用的是“俄羅斯進口產品品鑒會”,所有國產和進口產品都混在一起,誤導消費者的嫌疑更大。
即使進行了整改,但記者發現,很多商品仍有較強的誤導性。在“國產區”,記者拿起一款包裝正面是全俄文標簽的肉腸,將它轉到背面,此處的中文標簽才“暴露”出它是國產貨——標稱產地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生產商為綏芬河市維卡食品有限公司。
隔壁貨架上的一款袋裝奶粉更“大膽”,直接在包裝袋貼上“俄羅斯國家館”的字樣。可翻到背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標簽的第五到六行裡“藏”著它真正的產地:“受委托加工單位:齊齊哈爾市碾子山乳品有限責任公司”。它只是一款標稱由俄羅斯品牌方委托中國生產企業採用進口奶源加工的奶粉。似乎是怕“穿幫”,這款奶粉還在標簽上用加大加粗的字體強調“原產國:俄羅斯”。
業內人士指出,原產國和原產地是兩個概念,商品在標簽上突出“原產國:俄羅斯”,有混淆概念、誤導消費者認為這是俄羅斯進口商品之嫌。《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規定,完全在一個國家(地區)獲得的貨物,以該國(地區)為原產地。所以,在中國生產的奶粉,即使工藝、技術都是俄羅斯的,即使委托生產者是俄羅斯的,原產地也還是中國。
西藏南路上,也有一家剛完成整改的“俄羅斯進口商品館”。黃浦區市場監管局半淞園市場監管所四級主辦張澍揚介紹,此前檢查發現經營者的店招為“俄羅斯進口優選商品國家館”,但當事人無法提供與“國家館”有關的証明。同時,該店部分商品盡管包裝上有中文標簽標示了產地為中國,但商品標價簽沒有注明強調這一點,容易誤導消費者認為商品是進口的。
記者注意到,該店已將店招改為“進出口商品展銷”,並調整了商品標價簽。比如,一款“堅果列巴棒”特意在塑料標簽板的左上角加貼了一個商品標價簽,上面標明產地為黑龍江。如果隻看產品包裝的正面,醒目的“俄羅斯”三個大字很容易誤導消費者。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表示,將持續關注此類店鋪的經營情況,指導商家規范誠信經營,已要求此類店鋪做好索証索票,確保商品來源合法正規﹔不同產地商品分區擺放,確保標識顯著,便於消費者辨別。對於涉嫌違法違規的商家,消費者可投訴舉報,向監管部門提供線索。(記者 陳璽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