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促進區域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長三角發布行動方案

2024年12月06日21:55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包郵區”再加力!促進區域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長三角發布行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創新機制協同落實國家層面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工作要求,推動降低長三角區域物流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上海市發展改革委、江蘇省發展改革委、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安徽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行動方案》,明確了7方面37項具體舉措。同時,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破解物流發展堵點卡點,推動長三角物流降本增效取得切實成效。一起來看↓

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典型案例

案例一

長三角海關創新物流監管協作

助推區域進出口貿易暢通高效

案例背景

今年以來,長三角區域進出口規模連創歷史新高,區域外貿優勢持續鞏固,前10月,長三角外貿進出口總值達13.21萬億元,佔全國進出口總值達36.7%。為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合肥五個直屬海關在海關總署領導下,扎實推進海關業務改革和制度創新,在貨物通關便利化、進出口環節費用、口岸營商環境等領域全面深化海關一體化改革,助力長三角物流提質增效降本,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創新“聯動接卸”模式,促進物流鏈循環暢通。長三角地區外向型經濟發達,大量進出口貨物通過上海港中轉集散,公路運輸費用高,容易造成道路擁堵。為進一步提高物流效率,上海海關與南京、杭州、合肥等海關創新啟用“聯動接卸”監管新模式,該模式適用於以一體化方式申報、運輸條款目的地/起運地為上海洋山港的進出口集裝箱貨物,進口貨物在洋山港放行后,經專用駁船轉運至腹地港口即可直接提離﹔出口貨物經腹地港口水路運至洋山港,在島上完成海關監管手續后可直接裝大船離境。該模式下,長三角各港口與上海洋山港“視同一港”,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自2020年11月3日在洋山港和太倉港之間開展首票試點以來,已覆蓋長三角三省11個港口。根據測算,每個進口和出口集裝箱可分別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

圖 聯動接卸作業場景

(二)開通“陸路航班”業務,支持區域空港協同運作。長三角貨物貿易往來密切,各城市空港間,尤其是滬杭兩地空港之間市場需要相互“補位”。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作為干線空港,在國際貿易中經常被指定為目的港,業務繁忙,航空運力緊張,外貿企業常常遇到“訂艙難”問題。2021年以來,杭州海關會同上海、寧波等地海關,在長三角相關空港間開通“陸路航班”業務,最終目的地指定為上海的進口貨物,可以選擇落地在杭州的航班,再通過陸路轉運到上海﹔最終目的地指定為杭州的進口貨物,也可以選擇在上海落地再轉運。同時,杭州海關牽頭開發海關物流監控子系統智慧空港應用,整合應用艙單、理貨、卡口和車輛備案等數據,實現秒級“即報即放”,智能卡口實現自助進出,壓縮相關作業時間80%,實現“當日入境、當日轉運、當日運抵、當日通關”。業務開通后,長三角空港物流輻射范圍進一步加大,為外貿企業經營運作提供更多選項,受到企業歡迎,業務量持續提升,今年前10個月,杭州蕭山機場口岸的陸路航班貨運量為2.42萬噸、同比增長37.98%。

案例二

上海港ICT助力“公轉水”綠色集疏運發展

“出海口”搬到了“家門口”

案例背景

構建穩定、高效、綠色的供應鏈已成為全球港航和貿易物流發展的共同趨勢,水路運輸穩定、價優,“陸改水”業務的需求量不斷攀升。為此,上海港推出ICT(內陸集裝箱碼頭)業務模式,將上海港集裝箱碼頭、場站向內陸腹地延伸,通過前置港口服務,為進出口企業提供視同上海港港口的出口集裝箱進港、進口集裝箱提箱、進出口集裝箱轉運、空箱調撥轉運等主業服務,同時提供門到門運輸、集裝箱拆裝箱、貨物倉儲等延伸服務。該模式通過線上銜接上港集團信息化管理服務平台整合港航業務資源,線下促進內河港口及集疏運體系發展,從而將“出海口”搬到了內陸碼頭的“家門口”。目前,ICT已在蘇浙皖三地形成 17個業務點,有效支撐服務構建長三角區域暢通高效的貨運通道網絡。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推動“港—船—貨”分離,引導多式聯運標准化服務。傳統內河多式聯運模式裝卸和銜接環節多,駁船公司規模小、經營分散,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ICT業務創新實施“港—船—貨”分離模式,引導內河碼頭、內河駁船運營商以及內陸集卡車隊等外部資源,以統一的費率和服務標准,組織形成內河多式聯運服務產品。與傳統公路運輸相比,出口客戶物流成本平均降低了20%-30%,並最大程度免於公路受阻、港外暫落等風險和額外成本,助力優化口岸外貿營商環境。

(二)推動空箱資源前置,促進內河資源效率提升。近年來,集裝箱空箱局部性缺箱情況常發生,ICT業務的實施,將空箱資源前置至內陸內河點,並推進異地提還箱作業,有力確保空箱用箱需求,便捷“提空還空”作業,為推動內河運輸“重進重出”、進一步降低通道整體成本奠定重要基礎。

(三)擴大直達航線配置,推動水路多式聯運時效升級。由於上海港歐美遠洋干線資源集中在洋山深水港區,現行48、64TEU級內河船型無法直接挂靠,內河多式聯運時效存在明顯短板。ICT業務發揮對內河航線的資源配置能力,以自有120TEU級河海直達船舶為基礎,積極吸納多元化主體外部運力,引導直達運力有序、有節奏投放。

案例三

推動滬皖同港一體化

構建滾裝運輸江海直達服務體系

案例背景

安徽充分發揮境內長江、江淮運河優勢,統籌發展江海直達、江海聯運等運輸組織模式,加盟上海組合港,運營“上港集團-安徽港航”蕪湖集裝箱聯合服務中心,充分整合滬皖港航資源,加強聯運合作,推動實現滬皖一體化運行、一體化通關。目前,安徽基本形成“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水運發展新格局,區域物流網絡不斷暢通,有效推動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密擴容水運航線網絡,打造長江航運新格局。安徽發揮長江、江淮運河優勢,打造蕪湖至上海聯盟直達航線,合蕪、皖江小支線省內水上穿梭巴士航線,形成“一核兩翼”集裝箱運輸體系,實現蕪湖至上海港所有集裝箱港區“點到點”全覆蓋,蕪湖至上海集裝箱中轉效率提升1倍,長江、淮河流域企業物流成本分別降低800、1000元/箱。

(二)持續推動滬皖航線共艙管理,共建航運物流新體系。滬皖設立“上港集團-安徽港航”蕪湖集裝箱聯合服務中心,打造蕪湖-上海洋山、蕪湖-外高橋航線共艙管理模式,通過支線艙位共享、“五定班輪”、點對點靠港、空箱前置等模式,統籌調度蕪湖至上海支線貨源和運力資源,船舶裝載率由54%提高到85%,企業運輸費用下降近20%,船舶計劃准點率達100%,運力投入下降30%以上,運輸周期縮短48小時以上,船舶待港時間由48小時減少至24小時,大幅提升港口作業效率,全面提升長江支線港航服務供給質效。

(三)打造國際滾裝運輸船隊,構筑國際物流新通道。為助力奇瑞、江汽汽車出口,開通省內蕪湖港、安慶港內河滾裝運輸航線,與上海等樞紐海港實現江海直達,減少運輸環節車損風險。安徽省港航集團、奇瑞汽車和江汽集團共同成立安徽航瑞國際滾裝運輸有限公司,分批投建10艘“7000-9000車位”遠洋滾裝船舶,建立可靠、穩定、安全的滾裝運輸體系。在自有船舶建造交付前的運力空缺期,利用租船運營模式開通中國—墨西哥遠洋滾裝航線,通過減少中轉環節、充分整合航運資源,降低單車出口海運費28美元/車,單航次可為出口車企降低物流成本9.8萬美元。

資料:市發展改革委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