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博物館東館全面建成開放 解鎖新"打開方式"

2024年12月06日19:02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便民】上海博物館東館全面建成開放!快來解鎖博物館新的“打開方式”~

上海博物館介紹,上海博物館東館全面開放啦!歷時7年多打造的上博東館建筑面積近12萬平方米,共設20個展廳和互動體驗空間,展出文物超過1.5萬件,全面開放后預計年接待觀眾超過600萬人次。自今年2月2日試開放以來,這一全新文化地標已接待觀眾400余萬人次。目前,上博東館共設13個常設展廳,並有一個特展正在舉行,來看這份觀展指南↓

一樓

青銅館

隨著上博東館的全面開放,位於一樓的青銅館也得到了巨大升級,陳列結構、展品選擇、闡釋說明、視覺環境等各個方面均“遙遙領先”。最新陳列共有八個板塊: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融合期、復古期、青銅器制作技術。整個陳列精選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紀夏晚期至公元19世紀中葉清中期的3600年間,中國古代青銅器發生、發展、演變的歷程,是目前海內外唯一的體系最完整的中國青銅器陳列。

雕塑館

上博東館雕塑館展陳是基於人民廣場館雕塑館的改陳升級。館內展出和闡釋上博館藏骨雕、玉雕、青銅器、木俑、陶俑等289件/套立體造型文物,較人民廣場館雕塑展增加近兩倍數量,其中三分之一為首次公開展出。

二樓

玉器館

東館玉器館延續通史框架,展出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360件組館藏玉器(原人廣館展出260件組),並增補綠鬆石、瑪瑙、翡翠作品,完善觀眾對古代玉器用材及發展的認知。挑選近80件重點展品進行闡釋或拓展說明,輔以線圖、拓片、使用復原圖或動畫,以及同期其他門類的相關藝術品等。多角度講述,“輕”學術落地,以幫助觀眾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玉器的發展歷程、功能演化和歷史文化價值。

璽印篆刻館

璽印篆刻館共展出精品文物568件/組,總數較之前增加近百件,新品約佔35%。新陳列中,首次將中國印章的發生與發展置於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體系的大背景下,設立“印章的主要起源體系”專題。以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黃河流域的早期印章為序章,開啟中國歷代璽印篆刻通史陳列。

書法館、繪畫館

上海博物館的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是海內外唯一的書畫分開、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書畫通史的常設展。經過全面升級、創新改陳后,書畫兩館在內容、功能、空間上實現了全方位提升,不少國寶級書畫珍品和多年未公開展出的名家代表作重現眼前,更是迎來書畫“國寶展”睽違20年后的重磅回歸。

海上書畫館

海上書畫館已面向觀眾開放,首輪展出48組/61件書畫藏品,其中一級品有10組/20件。海上書畫館主要圍繞“何以海派”進行上海書畫溯源,旨在通過挖掘館藏所蘊含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特質。

三樓

陶瓷館

陶瓷館面積近1800平方米。展覽在人民廣場陶瓷館原有體系框架的基礎上,遴選出558件/組具有代表性的館藏精品,其中近50%的展品為首次亮相,展品總數增加了近百件。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七大版塊,多維度、多角度地呈現了中國古代陶瓷從誕生、發展到繁榮的全過程。它不僅是一部物質文明的編年史,更是一條精神文化的“歷史長河”,堪稱一部中國古代陶瓷的“通史”。

陶瓷專題館

陶瓷專題館面積600多平方米。該展覽是上海博物館全新策劃推出的常設專題陳列,旨在書寫一部濃縮的貿易陶瓷史教科書,同時也是海內外首個以陶瓷為媒介,展現隋唐至明清時期中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多維面貌的通史陳列。展覽精選353件/組展品,其中近半數首次公開展出,全面展示隋唐、宋元至明清時期中國貿易陶瓷的歷史變遷,幾乎是代表性品種的一次完整呈現。

貨幣館

貨幣館展示館藏錢幣6000余件,總量為原展陳的近兩倍,是上博東館展示文物數量最多的常設展廳。此次改陳提升還體現在展陳內容擴展、展品種類和數量擴充、展陳效果升級等多個方面,通過品類豐富、自成體系的館藏錢幣,全面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呈現出一部完整的中國貨幣史和金融發展史。

四樓

趙朴初書法藝術館

趙朴初書法藝術館分為“母兮吾土”“親密戰友”“時代巨匠”“當代維摩”“高山景行”五個版塊,精選朴老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文獻手跡予以展示,加之北京南小栓胡同1號趙朴初故居客廳、書房兩個場景復原區和趙朴初生平影像,多角度、全面立體地展現了趙朴初先生的愛黨愛國為民的壯闊人生、高風亮節。

考古館

上博東館考古館也是上海博物館建館以來的首個考古常設展。展覽聚焦城市探源,立足考古視角,運用考古語言,從“何為考古”的角度,梳理出“何以上海”6000多年的城市文脈。展廳位於上博東館4層,面積1000平方米,總計展出2000余件/組文物,均為上海地區歷年考古出土。

江南造物館

江南造物館展廳面積達1649平方米,其中包括一個中心挑高15.4米、面積290平方米的中庭,以及一條長約30米的外光廊道。這是東館中唯一引入自然光線並可觀賞戶外景觀的文物展廳。整體風格現代簡約,通過解構和重組的方式詮釋江南文化的形式與內涵。展廳內,文物與環境有機結合,旨在為觀眾打造一個寧靜舒適的觀展空間,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品讀文物背后的故事。

特展推薦

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

位於第一特展廳的“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是上海博物館與卡地亞典藏,時隔20年后再度攜手推出的大展,它也是近期上博東館人氣較高的展覽。

此次展覽甄選卡地亞典藏中極具代表性的珠寶、鐘表、檔案等藝術珍品,分為“榮耀圖騰”“萬物有靈”“創意無垠”“世間驚鴻”“永恆法度”“繁華一瓢”六個版塊,呈現一場跨越百年的藝術魔力之旅。

這種超越珠寶藝術而定格經典永存的理念,與中國古代藝術雋永的價值體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神秘的東方藝術為卡地亞提供過豐厚的文化滋養。展覽中的中國古代藝術品與卡地亞典藏星月相伴,攜手共赴一場仰望蒼穹、見証永恆的藝術對話。

展期:即日起-2025.02.17

上博東館除了各展陳展覽,還有一些隱藏的玩法,比如可以現場看修文物、好逛的文創區、蓋章打卡體驗、頂樓江南園林式的屋頂花園、環形天窗,還有更多不可錯過的打卡點,歡迎大家前去解鎖。

地址:浦東新區世紀大道1952號

門票:免費免預約﹔(特展需另收門票)

開放時間:10:00-18:00(17:00停止入場)

每周二閉館(除國定假日外)

上博東館家門口的大博物館

上博為什麼要建東館?於1996年建成開放的上博人民廣場館,位於上海城市中心黃金地段,建筑面積達3.9萬平方米,在當時全國其他省市幾乎沒有現代化博物館的情況下領風氣之先。但隨著各地博物館建設大潮興起,全國各地博物館展館面積紛紛后來居上﹔隨著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頻繁和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向往益深,上博原有規模已經不能滿足功能需求。當時,上博隻有三個臨時展廳,不少特展檔期甚至要提前兩三年排定,無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展覽和服務。

為滿足觀眾參觀需求、承擔更多公共服務功能,專家普遍認為上博東館建成約10萬平方米的體量,對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是合適的。參與上博東館招標的9個單位,6個來自國外,3個來自國內。

2015年年底,上海市委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公布,“加快興建上海博物館東館”被列入其中﹔2016年初,上博東館選址確定﹔2017年9月,項目正式動工﹔2020年底,工程主體鋼結構封頂﹔2022年底,上博在建館七十周年之際發布《上海博物館“大博物館計劃”(2022-2025)》,總建筑面積約11.3萬平方米的上博東館初露崢嶸。而未來以構建海內外體系最完整的中國古代藝術通史陳列為主的東館、以特展主題展為主的人民廣場館和以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核心的北館,將構成國內最大博物館“航母群”之一。屆時三館館舍建筑總面積將超過20萬平方米,預計年觀眾接待總量超過1000萬人次,將躋身世界博物館前十行列。

邊建邊開,常看常新

11月13日剛開放的上博東館歷代書法館和歷代繪畫館門口,幾乎每天都排起長隊,觀眾們靜靜等候欣賞《高逸圖》卷、《雪竹圖》軸、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卷、王獻之行書《鴨頭丸帖》卷、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等一系列或全新亮相或久違登場的國寶。

觀眾在歷代書法館內排隊參觀(簡工博 攝)

自從開工建設以來,各類“全球最受期待的在建博物館”評選榜單中,上博東館數次榜上有名。今年2月2日,上博東館青銅館試開放、“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開幕,揭開了上博東館的神秘面紗,也邁出了全年開放“三部曲”的第一步﹔6月26日上博東館開放面積擴大到80%﹔而隨著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等最后一批展廳的開放,今天,上博東館正式全面開放。

上海博物館東館位於浦東新區世紀大道1952號,毗鄰上海科技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等文化設施,共同形成文化集聚效應。建筑整體呈矩形,局部外立面蜿蜒起伏、如白色波浪隨風翻騰,既暗合這座城市“通江達海”的特殊性,也象征著上海“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精氣神。步入其中,如同一個巨型時光寶盒,包羅萬象。

開放式博物館與城市互動

走進上博東館,許多觀眾會感覺與傳統博物館“不太一樣”——

上博在建筑設計上強調開放性,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封閉空間,每個樓層都有落地玻璃、平台或戶外區域,引入自然光線,讓建筑呼吸,讓觀眾“透氣”,從而獲得視覺和審美轉換,緩解“博物館疲勞”。功能設置上,每個樓層走廊一側和廁所門口,都設置了椅子,供觀眾短暫休息。中庭連接一二三層的樓梯區集中設置了階梯座位。階梯座位的另一側平台,銷售礦泉水、茶、果汁、咖啡、三明治、蛋糕、慕斯等各類飲品和食品,觀眾點單消費后,可以邊品嘗美食,邊放鬆休閑。

城市的文化地標,是城市氣質的縮影。為了緩解觀眾在特大型博物館中的觀展疲勞問題,建筑改變常見的封閉式流線設計,在流線不同位置設置敞開式的休閑邊廳以及室外露台和花園,強調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交流互動。外立面蜿蜒起伏的曲線,暗合上海這座城市“海陸交匯”的地理位置,也象征“勇立潮頭”的精神狀態。

上博東館建設之時(蔣迪雯 攝)

博物館的新"打開方式"

為增強與觀眾的交流互動,上博東館嘗試了博物館新的“打開方式”,在展陳設計上更強調全年齡段、沉浸式、互動式。

三樓全新打造的古代文明探索宮是一處展教結合型的互動體驗空間,在這裡,青少年可以扮演“小小修復師”“小小研究員”“小小策展人”“小小創意家”或是“小小講解員”的角色,沉浸式體驗博物館相關職業﹔開放式的文物修復體驗館,讓觀眾可親眼看到博物館修復師日常工作場景﹔在無實物展品陳列的數字館“山水江南”展中,數字技術“復活”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書畫家和作品畫面,書畫欣賞從平面走向立體,受到非專業觀眾特別是小朋友的喜愛﹔五樓的屋頂花園被營造為一處幽居鬧市的江南新古典園林“雲林”,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西邊是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東邊是兼具演出、會客功能的開放庭院,院落盡頭矗立著一處仿古戲台。跨出一道門,一條螺旋形的環形坡道連接起了三、四、五層的室內空間,實現了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互動。

資料:上海博物館、上觀新聞(作者:簡工博)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