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萬畝水稻豐收 “楓涇大米”開市

2024年11月11日18:16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萬畝水稻豐收 楓涇大米開市

稻黃魚肥,糧熟果碩……昨天,“滬派江南——千年圩田·畫境水鄉”楓涇大米開市暨“上海農商銀行杯”粽王爭霸賽活動在楓涇鎮新元村舉行。在一片金黃的稻田中,香甜的米香和濃郁的咖啡香扑面而來。“與平時喝的咖啡不一樣,口感很綿密,滿滿都是豐收的味道。”市民王女士饒有興致地在現場探索“楓涇大米”帶來的新奇體驗。

收割、打谷、脫殼、篩選、碾米……現場,收割機、軋米機、爆米花機隆隆作響,不少市民游客在田園風光中見証糧食從稻谷轉變為米粒的過程。“沒想到,平時吃的飯是這麼來的。”小朋友沈逸晨終於把水稻與餐桌上的米飯畫上等號。

近年來,楓涇鎮不斷拓展大米產業加工規模和深度,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了以稻米加工銷售為支撐,以米制食品產業為拓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稻米種植加工產業鏈。

“這幾年,楓涇鎮的狀元糕、粽子、米糕成了風土美食中的‘名角’。”楓涇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魯磊表示,“目前,楓涇粽子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億元規模,從中走出的‘葉聚興’‘糯王府’等品牌也從家庭作坊走上了投資建廠、產業化擴張的路子。”

“隻有贏得年輕人喜歡,主動擁抱新場景,才有新未來。”在現場,“葉聚興”品牌負責人陳勛介紹,目前,“葉聚興”粽子線上線下接單不斷,已遠銷至東北等地區。同時,他們也在開發新的米制糕點類產品,以進一步打開市場。

水稻要豐產,得從選好一粒種子開始。在當天的活動現場,上海楓涇農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推介了一種全新的水稻種植模式——再生稻。

再生稻是種一次收獲兩茬的周年高效水稻種植模式,利用收割后的稻樁繼續發苗長穗再收一季水稻,在保証糧食產量的同時,極大減少成本投入。接下來,楓涇鎮將嘗試在部分村試種新品種的再生稻。

作為金山區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鎮,今年,楓涇鎮共播種秋糧3.6萬畝左右。眼下迎來收獲季,從空中俯瞰,金黃遍野、稻浪滾滾。

據介紹,楓涇水稻有著1500多年的種植歷史。2023年6月,上海市規資局開展全市特色民居村落風貌保護調研,將新元村作為啟動滬派江南特色村落保護試點的首發地。這裡保留著上海最完整的棋盤狀水系,保留了“水圍村、村包田”的傳統江南農業生產風貌,體現了悠久的稻作文化。

正是以這樣的文化基底、朴實情懷孕育出的“楓涇大米”,顆粒飽滿、口感香甜,贏得了無數食客的喜愛。(記者 黃勇娣 通訊員 唐杰峰)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