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華路:變與不變都是故事,這裡有你的記憶嗎?
即日起,區融媒體中心推出“百年新華”系列報道,向大家講述百年新華路的光陰流轉。第一期,來聽幾位“老新華人”講述他們眼中新華路的變與不變。
東起淮海西路,西至凱旋路,全長2434米的新華路,有著“上海第一花園馬路”之稱。歷經百年滄桑歲月,從“最上海 ” 的梧桐街景、270多幢風格各異的洋房別墅,到電影“朝聖地”上海影城,再到聚集著許多青年人的老弄堂——新華·社區營造中心……新華路在不斷煥新升級中傳承城市文脈,打造著獨具特色的文化“新”符號。
從“兩根蠟燭、一個香爐”到花園社區、人文新華
“以前很多人都說,新華路這片是兩根蠟燭、一個香爐。其實就是講我們這裡煙囪多,污染嚴重。但現在,完全看不出了吧?”今年73歲的新華社區居民陳志,回想起半個世紀以前的新華路,感覺熟悉又陌生。
1964年9月,陳志考入上海市建青中學,每周半天,要去工廠上勞動課,地點就在新華路上的華山食品廠(偉多利)和新光木器廠。1968年11月,被分配到延安油脂化工廠的他,開始在新華路二車間當工人。“那時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愉快氣體,讓我在下班沖淋浴后,身上仍有散不盡的異味。”
當年新華路附近排放廢氣的工廠
據陳志回憶,新華路周邊曾有五州藥廠、鈦白粉廠、長寧木箱廠、軋(棉)花廠、新華皮革化工廠等。這些工廠煙囪聳立、煙霧騰騰,且與居民住宅犬牙交錯,不僅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也污染和破壞了生態環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華路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1年4月,我分配到了新華路的住房,正式成為新華居民,也見証了新華路的轉型。”原來,1985年,上海啟動第一輪城市污染治理,列入這場行動的三個重點地區中,新華路地區位列第一。隨后,長寧區從“污染工廠拔點搬遷”入手,花了近十年時間,對新華路上的鈦白粉廠、蓄電池廠、新安紙漿廠、新華皮革化工廠等22家污染工廠拔點搬遷,其中有9家是國家級和市級重點污染源。
1994年,市政府召開新華路地區環境整治總結大會,宣布新華路正式摘掉“嚴重污染戶”的帽子。“新華路不開花、香花橋沒花香”的狀況,徹底成為了歷史。
午飯后,陳志到新華路上的“新·境”文化展示廊散步
隨著環境的改善,新華路開始吸引更多的居民和游客。新建的商檔商品房公寓和高樓,讓新華路的建筑不僅是可以閱讀的歷史和人文故事,更成為了可以用來欣賞、回味的景點。“1991年,上海影城在新華路落成。1993年,影城還舉辦了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那個時候熱鬧得不得了。”說起上海影城開放時的場景,陳志臉上帶笑,“之后銀星賓館也在附近開業了,我吃好晚飯后經常會去那附近逛逛。”
除了工廠的關停和上海影城開業,令陳志印象格外深刻的,還有2019年,新華路全面開展的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整治后,全線累計完成電纜入地4.76公裡、割接空中信息線纜422根,拔杆292根、立杆77根,合杆率73%。新華路的天更藍,道路更整潔,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花園社區、人文新華”。
從“小、散、亂”到“小而美”“小而精”
在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的同時,新華路上,居民的居住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
據新華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趙鵬介紹,近年來,為改善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新華路沿線推進精品小區建設11個,非成套改造小區1個,歷史保護建筑修繕小區1個。
新華路211弄非成套改造前后
“新華路211弄,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外國弄堂,裡面有兩幢始建於1975年的老公房,共有200戶居民。2019年初,我們街道就開展走訪調研,積極協調、籌備,把新華路211弄非成套改造項目列入了為民實事項目工程。”趙鵬告訴記者,如今,改造后的新華路211弄老公房,不僅廚衛混用現象得到了解決,外立面、走廊也都變得干淨清爽,“很多原本要搬走的老居民都不走了。”
令趙鵬印象深刻的,還有敬老邨7號樓的微更新。
改造前的敬老邨
建成於1948年的新華路693弄敬老邨7號樓是一幢72年“高齡”的老樓,曾是國營新裕紡織廠的高級職工宿舍,每層由公共走道劃分為南北兩側。房如其名,居住在敬老邨中的,大多是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人。然而,走道雜物亂堆、台階頗多,樓道採光不佳、昏暗潮濕,牆面管線排布雜亂等問題,給居住在這裡的老人們帶來了不小的安全隱患。
改造后的敬老邨
2018年,小區探索出一條由居民區黨總支引領、社區基金會撬動、條塊聯手聯合、社會組織和社區單位、小區居民等多方參與的新路徑。通過更新改造,敬老邨不僅樓道變得明亮寬敞,還在屋頂打造了“陽光花園”,設置了休息區、活動區、種植區和晾晒區,讓老人們擁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社交角落。
如敬老邨一般,由“小、散、亂”變為“小而美”“小而精”的小區,在新華路上並不少見。“居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居住環境品質的不斷提升,也能充分調動社區單位和居民群眾參與自治共治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趙鵬說。
新華路的“變”與“不變”
新華路的變化,不僅僅是環境和建筑的改善,更是生活方式的轉變。但在其中,獨屬於新華路的底蘊和氛圍,卻歷久彌新。這也吸引著已搬至外區的老居民張若鋼,隔段時間就要回新華路逛逛。
年輕時的張若鋼在新華路上
“小辰光,一條弄堂,家家人家都叫得出名字,啥人家屋裡有幾個人,發生啥事體大家都曉得。那時我們每天都與弄堂裡的小伙伴一起,度過了最天真無邪的美好時光。” 在張若鋼眼中,新華路不僅僅是一個名詞、一條街道、一片街區,而是血液中流淌的鄉情,“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新華人。因為人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張若鋼早年住在新華路294弄,父親張蘭生曾是上海蘭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從長新中學畢業后,張若鋼隨父親前往黑龍江遜克縣邊疆公社團結大隊插隊。返滬后,他輾轉住過青浦、長寧仙霞、靜安。雖告別了故園,他至今還會夢到幾個場景:家門口的郵箱、行駛在新華路上的48路和外國領導人來滬時經過“國賓道”新華路的車隊。
提起新華路的過去,張若鋼仍歷歷在目
如今的新華路,路面干淨整潔,兩旁高大茂密的梧桐樹下,是可供行人休憩的各式座椅。每到秋天,張若鋼都會到新華路來拍照、穿梭在每個弄堂裡,希望能“偶遇”老熟人。當他走到上海影城、一樁樁往事便浮現在腦海中:“位於新華路160號的上海影城、舊址為原長寧木箱廠,60年代初,廠裡面有個小的放映室、電影票5分錢一張,我就和同學坐在木凳上看《野火春風斗古城》。”走在新華路上,張若鋼感慨萬千,“今年我又去改造后的上海影城看了場電影,那個杜比劇場太震撼了,完全是身臨其境的感覺。”
不僅是上海影城,作為最早列入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試點街道之一,近年來,新華路街道圍繞“花園社區”“人文新華”等關鍵詞,不斷改造提升街區的公共設施,讓學校、公園、菜場等符合不同年齡層需求的地點變得觸手可及。
新華·社區營造中心
此外,通過新華路街道牽頭,在社區居民以及大魚營造等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新華·社區營造中心、在地期刊《新華錄》、“人人營造師”計劃等創新性的項目,將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與黨建引領下的自治共治有機結合,讓新華路變得越來越有活力,成為了新華路街道打造“人人參與共創美好街區”的生動樣板。今年7月,張若鋼還受邀參加了《新華錄》第七號“百年新華地圖共創群”活動,作為其中年齡最長的一員,帶大家追尋記憶裡的“新華路”。“除了美好的記憶,新華路上豐富多彩且具有人文關懷的活動,是吸引我一次次回到這裡的第二個理由。”張若鋼感慨道。
回顧這些年新華路的發展,幾位新華“老土地”說:
新華路上污染環境的企業變沒了﹔
路上的車輛變多了﹔
新房子變多了,樓層變高了﹔
人文景觀變靚了﹔
居住的人口變多了﹔
市井與藝術的融合變協調了﹔
各色商鋪變多了,商業化氣息變濃了﹔
來打卡的游客變多了,
知名度和美譽度變得更高了……
新華路的長度沒變﹔
優雅氛圍和待人接物的溫度沒變﹔
鄔達克設計的老洋房建筑格局沒變﹔
幾易其名后上海民族樂團地址沒變﹔
積澱的人文底蘊沒變
獨特魅力和豐富文化內涵沒變……
光陰流轉,經歷了時間沉澱后,在“變”與“不變”中,新華路將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時尚完美交融,在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同時,散發著沉穩和包容的獨特人文氣質,無聲述說著“百年新華,百年風華”的動人故事……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