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單向邀約”變成“中國和世界雙向奔赴的共同約定”
進博啟示錄:開放永不歇
一
一樣的時間,一樣的空間。辦到第七屆的進博會年復一年,乍看波瀾不驚。
但這與風雲變幻的周遭世界,反差可謂鮮明。
第七屆進博會開幕前,已經有人說,接下來一周會是“改變歷史的一周”。
一周以來,外部,白熱化的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美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歐盟對華電動車的加征關稅也開始生效。內部,萬眾期待下的中國6萬億化債方案終於揭開面紗,一系列重磅政策還在漸次出台……
中國經濟能否大力回升?世界經濟又將何去何從?期待夾雜在疑惑中,進博會如期而至。
大幕拉開前,人們已經知道,這將是一次“創歷史新高”的進博會——企業展繼續保持36萬多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共有129個國家和地區的3496家展商參加,國別(地區)數和企業數都超過了上屆,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達297家。
盛會閉幕時,成績單十分亮眼——第七屆進博會,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800.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0%。截至11月10日中午12時,累計進場85.2萬人次。
但在數字之外,年復一年的進博會,究竟意味著什麼?
二
世界的喧鬧,顯得“四葉草”裡的人們更為專注。
西門子能源展台上,一位“老法師”摸著展出的9000HL燃氣輪機模型,有些愛不釋手地詢問,這款機器引進了嗎?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忍不住發出感慨:“這東西可真好,要早點引進啊。”工作人員也頗為誠懇地回應:“我們這次可是把德國總部的家底都拿出來展示了。”
好產品,碰上好平台,自然就會孕育出好機會。
這個道理,來到進博會的商人們都懂,比如愛爾蘭酒商Patrick J.Cooney。
看著一大批觀眾在自己展台前觀看愛爾蘭踢踏舞,他興奮地拿起手機拍照。不一會兒,這些觀看表演的觀眾,就涌入了他的展台。
Cooney的家族釀酒廠位於愛爾蘭博因山谷,但他口中“全球最成功”的市場卻在中國。他們自2021年開始參加進博會,目前產品已經銷售至中國23個省136個城市,出口中國總量超過26900箱,換算成貿易額已達398萬歐元。
在技術裝備館施耐德電氣展台,貿易採購團接踵而至。一輪接一輪的簽約,讓負責在簽約台上更換銘牌的小王“忙得飛起”。
盡管施耐德電氣在中國已經深耕多年,但每年進博會上,仍然會有意想不到的合作機會出現。
這樣的機會,讓全球廠商口口相傳。
首屆進博會上,德國賀利氏的進博會協調人陳立斌和同在技術裝備展區的幾十位“鄰居”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幾年來群成員已超過300人,覆蓋了食品及農產品、汽車、消費品、服務貿易等多個展區。今年,英國保險櫃品牌“集寶”偶然加入其中,發現幾乎自己所有客戶都參加了進博會,於是一個新的展商就此誕生。
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商人李辰陽,在一次直播中認識了進博會的“人氣明星”阿裡,后者推薦他一定要去進博會打開一片新天地。於是今年,他帶著手工瓷器、重工刺繡大衣等特色商品來了。
口口相傳的不僅是展商,中國的採購商們也因為“進博口碑”紛至沓來。
德國克勞斯瑪菲在進博會上展示的橡塑生產和加工技術,幫助廣東衛浴品牌解決了智能馬桶蓋的材料難題,口口相傳之下,一家積木玩具廠找上門來,一口氣訂購數十台注塑機。本屆進博會上,這家企業已經把目標瞄准了在中國大熱的eVTOL。
“隻要展台年年亮相,就能被更多其他行業‘暗中觀察’,從而發生化學反應。隻要展台設在進博會,就能精准了解市場的需求方向。”
克勞斯瑪菲總結的經驗,或許也是全球廠商來到進博會的理由。
全球動蕩之下,進博會為全世界提供了一座巋然不動的避風港。這裡的每一個展台,每一次交談,每一次握手,都顯得難能可貴。
即使“四葉草”之外的聲音再嘈雜,隻要在這裡,就有機會。
三
美國新思科技今年第一次參加進博會,在交流時他們學到了一個新詞——新質生產力。
“幾乎所有制造企業都在提新質生產力,這和我們對未來的判斷完全一致。”新思科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蓋思新看起來很喜歡這個新詞,他判斷這必然帶來工業軟件自動化需求的大幅上升,而他們,就是干這行的。
很明顯,越是具有國際視野的人,越能明白新質生產力的意義。
以國際資源促進生產力的提升,推動企業甚至國家的發展,並不是新鮮事。
進博會的豐田展台上,放著一台從豐田博物館運來的老爺車。但這台車其實在豐田博物館中並不算老。當年,紡織起家的豐田,弄來了一輛美國克萊斯勒汽車,拆開來學習研究,最終做出了AA原型車,並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技術。之后豐田憑借物美價廉的優勢,依靠國際市場,迅速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汽車廠商,才有了那句“有路就有豐田車”。
但大多數企業,往往會陷入一個發展怪圈——那就是對於自己形成優勢的領域過度自信,錯判大勢,因而錯過很多機會。
有人把這稱之為企業發展的S曲線,一個企業從創立到成熟再到擴張,接下去很容易進入停滯衰退期,形成一條類似S的曲線。因此一個企業想要保持領先地位,就要不斷尋找第二曲線、第三曲線,才能獲得持續的增長。
剛剛提到的豐田,曾經找到過自己的第二曲線——混動技術。但在如今電車大勢前,豐田仍然選擇押寶混動和氫動力,雖然目前全球銷量仍然不錯,但在科技發展的新曲線上亟待破局。
索尼錯過了MP3,微軟錯過了互聯網,諾基亞錯過了智能手機……太多的例子証明,不能埋頭走路,要以全球視野,來謀劃和推動創新。
企業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隻有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讓全球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協同流動起來,才能促進國家整體創新能力提升。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以高水平開放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所以,當全球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在進博會一起出現時,無數個改變世界的新可能已經開始發酵。
GE航空航天展示著代表未來航空發動機方向的RISE模型,AMD在華首展了第五代AMD EPYC處理器,三星更是以“AI for All”為主題宣布全系產品進入AI時代……
在這裡,全球廠商都想讓中國看到,新質生產力,我們可以參與其中。
這背后的潛台詞也很明顯:這樣的機會,我們不想錯過。
德國肖特集團首席執行官何德瑞的話很坦率:“過去,低成本是吸引外資在中國投資的重要因素,現在企業更看重的,是中國以科技創新和科技人才為基礎的新質生產力。”
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推進器,也是世界經濟發展需要的新曲線。
四
進博會辦了七屆,對上海來說,東道主的身份,意味著非同尋常的責任,也意味著“近水樓台”。
這裡每年都在討論一個詞:“溢出”。
今年,進博會第一次開設了“上海會議活動”,其中又專設了一場“溢出效應論壇”。其間發布的報告稱,從2018年首屆進博會到2023年第六屆進博會,進博會的“溢出效應指數”上漲了169%。
不妨看看進博會上從不缺席的兩批“常客”。
一批是上海的國有企業。每年進博會的上海交易團中,國資分團都是主力。今年進博會開到第三天,上海國資分團達成的意向採購訂單已達136筆,意向採購金額28.37億美元,兩個數字都屬“再創新高”。除此之外,幾乎每家國有企業,都在進博會上尋找深度合作伙伴,並簽下了一批合資項目。一年之后,他們中不少人的証件,或許就要從綠色的“觀展”換成橙色的“參展”。
一批是上海各區的區委書記、區長。同樣挂著綠色觀展証的他們,早已不只是觀展者——對他們來說,進博會已經成為一年中最為重要的集中招商平台。為了將更多參展企業從“展商”變為“投資商”,他們需要使出渾身解數。普陀區派出了“專業化會展招商突擊隊”,一連開了多場推介會,簽下多個外資項目﹔靜安區甚至在消費品展廳裡再造了一個“張園”,為海內外來賓、各領域服務商提供一個“會客廳”……
進博會提供了一個引流端口、一個交流平台。今天,這裡的端口優勢、平台功能,需要轉化為“發展紅利”。這是本屆進博會前,上海反反復復傳遞的信號。
實現了這樣的轉化,進博會的有限時空,方能撬動出無限可能。而這樣的轉化,靠的並不只是短短6天的奔走。
進博會上有過一個個“從0到1”的故事,也有過一個個關於速度的故事。有食品借助“特需審批”走上了進博會的展台,再登上中國商超的櫃台,也有藥企宣布進博會上剛剛展示的新藥一個月內就將商業上市。這一切得益於市場准入、審批等方面的持續改革,而在今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征程開啟的當下,這樣的改革還會源源不斷提速加碼。
“上海將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提升政策清晰度、針對性和有效性。”11月6日,照例在進博會期間舉辦的上海城市推介大會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代表這座城市再次作出承諾。這是這座城市賴以吸引投資者的根本,也是確保進博會持久“溢出”的關鍵。
在這背后,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發展取向。
五
開放倒逼改革,開放創造機遇。進博會上所有的熱鬧、新奇、欣喜和溢出,都緣自開放。
沒有開放就沒有進博會,也不會有今天的中國。辦到第七屆,進博會已經從“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單向邀約”變成了“中國和世界雙向奔赴的共同約定”。這些年,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波詭雲譎,疫情、戰爭沖擊不斷,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保護主義屢見不鮮……一切似乎都在朝封閉對抗的方向走,但中國從不妥協。
“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越要堅持開放、擴大開放、提升開放,推動持久的和平穩定、發展繁榮”。第七屆進博會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強再度重申了中國舉辦進博會的初衷。
同一天,虹橋論壇發布《世界開放報告2024》,2023年,世界開放指數為0.7542,同比下降0.12%,震蕩收縮趨勢明顯﹔2008年至2023年,中國開放指數從0.6789升至0.7596,提高11.89%,升幅位居全球前列。
在單邊主義盛行的時候,中國反其道而行之,力推“單邊開放”。面對國際治理赤字,這是發展智慧,也是大國胸懷。而進博會,正是一個支點。
今年進博會迎來37個最不發達國家參展,主辦方特意為這些國家的企業提供了120余個免費展位。很快,中方宣布的給予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就將落地。對“全球南方”國家而言,進博會成了一個重要窗口。
先前六屆進博會,中國作出一系列開放承諾、推出一系列開放舉措,均在踏踏實實推進兌現。時至今日,中國仍將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推動電信、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並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參與政府採購等方面提供公平機會。對整個世界來說,這都是一個無法抗拒的市場,是“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
“下一個‘中國’依然是中國,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歐萊雅集團董事長安鞏在進博會上說。
上海美國商會理事會主席艾倫·加博爾(安高博)發現,“美國企業從來沒有懷疑過能在中國取得成功”。
政治學家鄭永年則說,中國的單邊開放領域將越來越開闊。這意味著什麼?在世界風雨飄搖的當下,不要低估某些國家破壞自由貿易的力量,但是,“也不要低估中國重塑自由貿易體制的力量”。
連辦七屆的進博會,正是中國這股力量的重要注腳。
(記者 張楊 朱珉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