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破敗 上海老商品房小區“生新”之路怎麼走

房齡超過20年的商品房小區普遍面臨老舊破敗問題
老商品房小區“生新”之路怎麼走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是商品房快速增長期,出現了大量新建商品房。在上海,最早一批商品房壽命已近30年,房齡20年以上商品房小區比比皆是。“當小區慢慢變老,家園如何生新?”在黃浦區日前舉辦的“零距離家園·開放麥”活動上,社區治理者、專家學者、業主代表,共同為這一社區治理難題求解。
解決問題關鍵是資金
豫園街道黨工委書記邵泉講起轄區內一處早期商品小區的“境遇”。位於黃浦區河南路上的太陽都市花園(二期)小區,是上海的知名小區,在2001年建成,是上海早期的外銷房之一。“算得上當年的豪宅。”邵泉說,但經過20多年變遷,小區公共設施嚴重老舊,包括內部消防、樓頂、綠化,噴水池早就無法噴水了。小區新的業委會選出后,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改變現狀,讓破敗小區能有一個全新的狀態。
業委會先從解決電梯問題入手。用了20多年的電梯經常出現故障,每次隻能小修小補,一些零件到后來都配不到了。業委會希望能對電梯進行全面更新。經測算,5棟樓需要更換10部電梯,總資金近300萬元。可當時整個小區的維修基金隻有300萬元左右。如果把所有的維修資金用於電梯更換,就沒有余額用於其他事務,且上海對維修資金有一個監管規定,即賬戶余額不能低於原始維修資金的30%。
維修資金續籌是老商品房的一大治理難題。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三駕馬車”齊心協力下,最終太陽都市花園(二期)小區維修資金續籌成功。“250戶居民繳付率達到98%,10部電梯在2023年全部更換完畢。”邵泉說,用上新電梯后,居民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位於斜土路、制造局路上的華浩苑小區,面臨的問題更棘手。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夏凌霞介紹,華浩苑小區有著超過20年的房齡,小區衰敗問題難以避免。最突出的問題是建筑外立面脫落,“不止一次砸到過汽車”。上一屆業委會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集體請辭。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資金”。在屬地街道與居委會的引導下,幾位年輕業主站了出來,被推選為業委會成員,他們希望推動小區徹底更新。“當時,小區業主內部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覺得不要花太多錢,小區外立面維護一下就行﹔另一種是希望對小區進行一次大的更新。持前一種觀點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業主,持后一種觀點的主要是年輕業主。”夏凌霞說。
經歷了很多波折,在居委會、業委會的努力下,小區業主們決定啟動華浩苑外立面的大修。同時,業主們也逐漸達成共識:小區一些老問題也要解決,包括電梯老化,消防連廊被一些居民當作自家陽台封閉起來,維修資金不足等問題。由於需要籌集的費用較高,小區更新目前尚在推進中。據估算,住房面積最小的居民至少要出兩萬多元,面積大的居民可能至少要出五六萬元。
還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近年,上海各區啟動了“美麗家園”建設,投向主要是老公房。商品房則主要靠自己。但早期商品房普遍面臨著物業費用偏低、維修資金不多的局面。與會嘉賓認為,早期商品房更新亟須政府“推一把”。
以黃浦區為例,全區在2000年之前竣工的商品房小區有119個,佔全區住宅小區比例為20.8%。其中,每月每平方米物業費低於2元的有93個小區,2元至5元的僅有26個小區﹔119個小區中有10個小區的維修資金已低於原始維修資金的30%,還有23個小區的維修資金在30%至50%之間。黃浦區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推動早期商品房更新,黃浦區主要算好“三本賬”:一是推動維修資金續籌,以解決老化設施更新的資金難題﹔二是幫助小區做好公共收益入賬,進一步開源﹔三是支持物業費合理調價,實現管理品質提升。
這幾年,上海不少區都出台了對老舊電梯更換的補貼或獎勵政策。黃浦區是較早推出此類補貼的區,在2019年啟動,每年推動200台超齡服役電梯完成更換。“這一政策主要起到激勵的作用,用政府補貼的‘小頭’來激勵業主出‘大頭’。”黃浦區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說。
不過,與會嘉賓認為,推動商品房更新還需要更多支撐。有社區干部提議:住房公積金現在可以在既有多層住宅電梯加裝中提取、使用,那麼對本身就帶電梯的商品房業主來說,並沒有這方面需求。這部分業主可能有維修建筑外牆等方面的需求,相關部門未來是否可以考慮,將這些需求納入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的范圍。
有業主代表建議,目前商品房小區更新需要多少資金,都是前期測算出來的,並不精准﹔可如果籌集多了,一旦沖入維修資金賬戶中,按照現有規定,是不能退回來的。是否可以探索專款專用的方式,如,為了維修建筑外牆,專門籌集一些資金,存入指定賬戶,使用后有結余,可退給業主。如何建立賬戶,如何監管資金等,需要更多政策層面的支撐。
市委黨校社會學教授何海兵則建議,推動商品房更新還要法治層面支撐,要納入法治軌道中。(記者 唐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