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從“美好生活館”開始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上海十二屆市委五次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浦東新區塘橋街道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正積極探索著“精品城區”與“樣板社區”的建設之路。通過實施多元共治、老舊改造等一系列創新實踐,塘橋街道為城市更新與社會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示范。
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際,推出了“塘橋街道城市治理樣板探索”系列推文,旨在深入剖析塘橋街道的這些創新實踐。本系列推文聚焦“小智慧,大民生”,將逐一展現塘橋街道如何通過細微之處的創新舉措,實現社區治理的現代化,進而對居民生活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本次介紹的案例是塘橋街道的“美好生活館”。
“以前,我們老年人吃飯是個大問題,自己做飯力不從心,外面吃又擔心不干淨。”張奶奶,一位居住在塘橋街道多年的老居民,回憶起過去的生活,眼中閃過一絲無奈。“現在好了,有了‘美好生活館’,我們每天都能在這裡吃到熱乎乎、干淨衛生的飯菜。”
據統計,塘橋街道60歲以上的戶籍老齡人口近2萬余人,佔比高達36%。面對老舊小區密集、土地資源緊張,居民日益增長的社區服務需求的挑戰,塘橋街道創新性地提出了“公建民營”的運營模式,為“美好生活館”項目的成功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模式 實現了政府、企業與居民三方共贏的局面。
合力筑夢:智慧碰撞共繪溫馨家園藍圖
“場地難尋,如同大海撈針。”街道工作人員小朱回憶起那段時光,依然感慨萬千。老舊小區密布,公共空間稀缺,每一塊土地的利用都顯得尤為珍貴。
“美好生活館”的籌建,並非一個人的戰斗,而是一場集體的勝利。從規劃到設計,從裝修到運營,每一步都凝聚了政府、企業、居民等多方的心血與智慧。街道服務辦相關負責人回憶:“記得那次深夜討論會,燈光下的每一張面孔都寫滿了堅定。”為確保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團隊多次組織專家論証,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力求每一個細節都能貼近大家的期待。
在“公建民營”模式中,政府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塘橋街道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規劃,成功籌措了多處房源,為“美好生活館”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政府還負責了一次性投入,確保了項目能夠順利啟動。
在確保權屬不變的前提下,塘橋街道通過法定程序委托具有專業資質的企業或社會組織進行運營管理。運營方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靈活運用資源,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與運營效率。他不僅承擔了房屋租賃費、人力成本等運營費用,還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了項目的自負盈虧與營收正增長。這種“政府負責一次投入、企業承擔運維成本”的公共服務設施建管理念,既減輕了政府的長期財政負擔,又保障了“美好生活館”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企業運營方負責人王經理表示:“接到這個項目時,我們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能參與到這樣一個有意義的項目中來,緊張的是如何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但在建設過程中,我們見証了無數感人的合作場景,也深深感受到了居民們的熱情與支持。當看到居民們滿意的笑容時,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經過無數次的調研、協調與共同努力,目前已建成運營美好生活館2處(北園路、茂興路),在建1處(峨山路),預計年內可投入運營﹔3處場館日均服務能力達千余人次以上,成為了美好生活的起點。
多元生態:全方位服務滿足全齡需求
時尚的環境、豐富的菜品、貼心的服務……這裡不僅解決了老人就餐難的問題,更成為了社區居民交流互動、享受生活的溫馨場所。
“這個美好生活館‘周周有義診、月月有活動、季季有講座’。仁濟醫院的專家醫生也會來義診。”居民王阿姨說。街道聯動轄區內仁濟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等,聚焦積極老齡化、健康生活等主題,開展“塘橋·仁濟科普講堂”“寶貝創奇跡·美好賦新生困境兒童綜合幫扶”等特色活動,為居民提供零距離、一站式、優質化健康服務。
居民們對此交口稱贊,紛紛表示在這裡找到了那份專屬於他們的幸福時光。兒童閱讀角內,孩子們正沉浸在書籍的海洋中,盡情探索知識的奧秘﹔而在健康驛站,老人們則享受著專業且細致的醫療服務,讓晚年生活更加安心無憂。同時,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裡,志願者們用他們的熱情和行動,不斷傳遞著溫暖與關愛,為社區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不僅如此,這裡對60歲以上的老人、殘疾人、困難群體及退役軍人等特殊群體分檔給予特別的關照。一張張優惠卡,不僅為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實惠,更體現了社會對他們深深的尊重與關懷。居民們臉上洋溢著的滿足與幸福,正是對他們美好生活的最佳見証。
街道不斷提升社區的治理效能和居民的安全感。
治理妙法:引領幸福社區再升級
推動美好生活館服務質量“節節攀升”?塘橋街道動足腦筋,構筑“1+4+7+N”(街道相關職能部門、四大片區、七位居民體驗官、所有居民)民意集成網絡,建立測評退出機制、引入智能監控系統、組建居民志願者隊伍等,全過程、全要素落實民意征集、意見反饋、監督完善等環節,倒逼運營方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美好生活館成為了社區治理創新的重要平台。
“公建民營”的創新運營模式不僅為塘橋街道的“美好生活館”項目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與活力,更為城市治理與社會服務的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在未來的日子裡,塘橋街道將繼續深化“精品城區”與“樣板社區”建設,不斷探索社區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為居民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
“美好生活館”——這個充滿溫情與希望的名字已經深深烙印在塘橋人的心中。它不僅僅是一個場所的名稱,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象征。(朱點點)
【編者說:"公建民營"模式不僅是一種創新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更是政府、企業與居民三方協同合作的優秀范例。通過政府負責前期建設與一次性投入,企業承擔后續運營與維護,這一模式有效緩解了公共資源緊張與服務需求增長之間的矛盾,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
相關鏈接:
【精品城區 塘橋答卷】城市治理創新實踐案例⑥:美好生活館開啟居民幸福“食”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