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涇鎮】甘當“老黃牛”、做好“老娘舅”,徐涇這個社區有個“民星天團”

徐涇鎮樂國路社區居委主動跨前一步,通過“掃樓”挖掘出了一批社區達人,他們退休不退崗,抱著滿腔的熱忱與熱情,活躍在社區工作的角角落落﹔上門調解、安全巡邏、勸導文明養寵、幫老人買飯買藥……“十八般武藝”樣樣在行。他們中有社區的幸福合伙人,有小區業委會成員,同時還擔任著各類志願者,無論何種身份,他們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帶動一批熱心公益的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成為一支活躍在社區的“民星天團”。
01
“政策宣導達人”毛建平:做好居民調解的“一杆秤”
“我主要負責政策方面的解釋和宣傳,讓他們能少走一步路,伊拉覺得開心,阿拉也開心,社區工作就能做得更加好一點!”
毛建平是去年搬到瑞和明庭268弄小區的,退休前擔任黃浦區豫園街道居委會主任的履歷,讓樂國路社區居委會負責人一眼鎖定,這就是社區治理最契合的幸福合伙人。“毛老師對很多政策可以說如數家珍,是我們社區民生條線的政策宣導員。他講得又詳細又清楚,居民們都愛聽。”居委會負責人介紹道。而黨員責任意識始終在線的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我作為一名黨員,應該參與到社區活動當中。”憑借幾十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和對各類政策尤其是民政條線的熟知,“新手上路”的他很快就成了居民矛盾糾紛的“一杆秤”。比如樓上的晚間發出響聲影響樓下重病需要休養的住戶,相鄰居民吸煙影響對面鄰居以扔垃圾反擊……這些斬不斷理還亂的鄰裡糾紛,毛建平總是能“快刀斬亂麻”,除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外,他還能訴之以法理,有理有據的耐心勸說下,雙方從各執一詞變為各退一步。
小區裡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較多,他就經常跟他們談心,及時把一些適合他們的政策如殘疾人幫困、低保家庭補助等“送上門”﹔忙碌的一天過后,晚上他還要做“功課”,看看新聞了解新的社保政策和地區發展,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居民相信我,我也要負起這個責任,政策這些不好瞎胡搞,也不能夠糊裡糊涂。”有居民跟他反映鄰居養的寵物在他家門口便溺,很是困擾。這讓毛建平發現了小區管理的疏漏之處,在他的倡議下,愛寵人士組建的文明養寵勸導隊成立了,運行三個月取得不錯的效果。
02
“老娘舅”夏秀琴:把調解從最后一公裡縮短為最后一百米
“居民工作最難做,百人百姓百脾氣。居委會成立不久,我們作為老黨員,又有基層工作經驗,能幫一把是一把!”
毛建平的幸福合伙人同事兼小區鄰居夏秀琴是“老娘舅”一樣的存在,她身上仿佛有魔力,讓人肯聽她的話,從內心信服她,多難的結到她手上也能迎刃而解。
2019年剛動遷搬到瑞和明庭268弄的時候,夏秀琴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對於居委提出擔任樓組長的邀請一口拒絕,“我是來這裡養老的,不想管人家閑事,又不認識的,看不看得慣忍忍就過去了。一把年紀了再沖在前面做啥,吃力不討好。”但是居委書記帶著工作人員一再上門做思想工作,她摔跤受傷還多次上門看望,“伊拉工作細致到位,講得很真誠,我蠻感動的,再想想我一個黨員,當初宣過誓,不忘初心!”居委的“三顧茅廬”打動了夏阿姨,同時在居委書記隔段時間進行的“精神洗禮”下,現如今她身兼黨員志願者、幸福合伙人多重身份,每天早上准時在居民大樓接待處迎接來訪居民,余熱發揮得“如火如荼”。
03
“金字招牌”畢越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僅是一句口號
“小區需要熱心人,需要有人去做一些事情,那麼我就去做。你關心一點,我關心一點,大家關心一點,小區就會越來越好,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
住在欣沁苑458弄的居民,都知道有這樣一位畢阿姨,她幾年如一日地為小區服務,擔任了兩屆業委會副主任、參與所有志願服務、加入小區“老伙伴”計劃照管高齡老人,小區裡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她的身影,即使是不認識她的,提起她來也要豎大拇指贊一句“熱心人”。小區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孤老,出門買菜購買生活用品這些簡單的事情都很難做到,但不願意別人到他家裡來。畢阿姨聽說后,毫不猶豫地表示自己來照顧老人。或許是畢阿姨聲名在外,老人沒有像面對其他人那樣抵觸,接受了由畢阿姨幫他買飯菜和日常用品。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老人臉上也有了笑容。
雖然年過古稀,但畢阿姨每天都精力充沛,清晨開始巡查小區衛生和安全設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電梯大修、修復頂層漏水、加固消防連廊護欄、安裝新能源充電樁等一樁樁小區民生大事上面,她在居委會和居民之間兩頭奔走“上達下聽”,根據自己所見所得所思所想提出更為妥當的建議,讓小區事務推進更順暢。在她的帶動下,更多居民加入小區建設管理,凝聚起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
04
“大忙人”胡長鬆:為小區服務始終在路上
“居委幫我們解決很多大難題,我們看在眼裡,很佩服也很感動。你們想著我們,我們也會想著你們。”
早上垃圾分類志願者值班、傍晚勸導文明養寵、晚上六點半到七點半平安志願者巡邏、每周四愛國衛生給小區來個大清洗、空的辰光就到居民屋裡走走聯系聯系……見縫插針還要發揮一技之長,為老人免費理個發。胡長鬆可以說是瑞和明庭東區最忙的人了,身兼業委會主任和樓組長,除了吃飯睡覺,不是在志願值班,就是在去值班的路上,一個志願服務都沒有落下過。
他有一個很朴素但堅持踐行的理念:有啥事體,阿拉自己可以做掉的就做掉,碰到難題再請居委出馬。通過業委會購買涂料給小區圍牆涂刷油漆、屋頂粉刷,發動居民一起清理樓道、修剪綠化、清潔梅花垃圾箱房……在他的帶動下,一群熱心居民組成的小團隊日益壯大,協助居委會把僵尸車、“釘子戶”等小區難題一一解決。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居委的肯定,“這個小區在業委會和志願者協作下,可以說實現了自治自管,成果共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