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線上“抽賞”花掉兩萬 家長想退款遭拒

未成年人線上參與“抽賞”花掉兩萬元
家長想退款遭客服拒絕
趙先生是一名模型愛好者。10月初,他偶然了解到有一款名為“千島”的平台類應用軟件,運營公司為上海必有回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該款軟件搭建了交易平台,供多種小眾愛好者寄售、購買商品。他在千島App上主要使用的便是寄售功能。千島App上還有個名為“奇貨”的分區,入駐該分區的商家給用戶提供抽獎等玩法。
一天早上,趙先生的孩子偷偷使用手機,在被發現前的10分鐘內,竟在這款軟件“奇貨”分區內花費了2萬元。趙先生想退款,被拒絕了。
孩子10分鐘花費近兩萬元
10月13日早上7時多,趙先生剛睜開眼,看到自己年僅7歲的孩子拿著他的手機,不知道在搗鼓什麼。湊近發現,孩子正在千島的“奇貨”分區玩“抽賞”游戲,看到趙先生醒了,嘴裡喊著“爸爸!爸爸!我幫你抽到高達啦。”本來沒當回事,直到趙先生翻了軟件記錄才發現,不到10分鐘的時間裡,孩子在同一款“抽賞”中竟已花費了近兩萬元,抽到了一些高達模型、抱枕等。
趙先生問孩子:“你怎麼會(抽賞)的?”孩子答,看到爸爸平時喜歡玩這款軟件,想“幫爸爸抽到好的高達”。
孩子花掉近兩萬元,趙先生既無語又著急。他撥打了入駐商家的客服電話,希望能將孩子誤操作的支付訂單取消,退回這筆大額支出。沒有看管好手機,趙先生知道自己也有責任,在跟客服溝通時,委婉表示,不能全額退款的話,退一部分也可接受。可客服直截了當地拒絕了趙先生的訴求,並不在意是否未成年人下單,也未要求趙先生提供未成年人操作的証明,而是直接表示“一番賞”抽過了概不退款。趙先生轉而致電千島App的官方客服,對方稱,平台無權退款,趙先生需自行與商家溝通。對這樣的結果,趙先生難以接受。
2022年1月10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上海市盲盒經營活動合規指引》提到,盲盒商品實際價值應與其售賣價格基本相當。普通款商品與隱藏款商品的成本價格差距不應過大。盲盒經營應堅持小額、非現金屬性,單個盲盒商品的售價一般不高於人民幣200元。盲盒經營者不得向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向8周歲以上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商品,應通過銷售現場詢問或網絡身份識別等方式,確認已取得相關監護人的同意。但在千島App的店鋪進行線上抽賞時,並無人臉識別、本人生物信息確認等措施來識別消費者是否為成年人。
試抽假概率誘導消費?
記者點擊千島App,注冊登錄后,首頁下方彈出“未成年人模式”的彈窗。關閉后,App下方功能欄中央位置就是趙先生提到的“奇貨”,主頁有一條“一番賞/抽盒機說明”,點圖標后提示顯示稱銷售形式類比線下拆盒且存在概率性,屬於已損壞包裝,非質量問題不支持退換貨,還提到“未成年人禁止購買”。
在趙先生孩子下單的千島App店鋪“AG潮玩”店,記者看到,店鋪對於“抽賞”行為介紹稱,“本產品為在線體驗商品,用戶購買一番賞的紀念卡次數,獲取贈品,則完成在線抽賞(即明確一番賞內具體商品)后即為消費完成,倉庫根據用戶購買的紀念卡獲取的贈品直接發貨,確認收貨后完成交易。”“AG潮玩”店鋪已有近兩千用戶關注,數百款抽賞產品,以高達為主,單抽售價超過100元的“賞”逾40款,最貴之一是199元抽一次的“馬甲E”。
記者點擊進入“馬甲E”的界面,主頁顯示,消費金額每日限制3萬元。贈品中,一共有A、B、C、D、E、F、G、H賞8種贈品,市場參考價均標199元。但實際上,贈品A賞是流通價格為5000多元的“MB GNR-001E GN Arms E型”,B、C、D賞也是高達模型,流通價格分別是2000元、200元和100余元。其余賞贈品無流通價格,記者在其他平台搜索相關產品,市場價僅為幾元至數十元。
頁面上還提供了“免費試抽”按鈕,記者注意到,試抽頁面上方顯示“奇貨真實隨機”,記者僅僅試抽了6次,竟有3次抽到A賞的高達模型,顯然不符合100抽僅有1個A賞的概率,是一種誘導下單的手段。
可向平台或商家主張撤銷
在黑貓投訴平台,記者搜索該款App發現,未成年子女高額消費無法申請退款引起的投訴佔據相當的比重。在大量投訴中,已解決的寥寥無幾。遭遇此類情況,家長隻能咽下苦水嗎?記者就相關問題咨詢了法律專家。
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邢鑫認為,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7歲孩子自己花20000元抽獎的行為顯然不符合該法律規定,父母可以要求退款。同時,他提到,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抽獎消費20000元的行為明顯超出了與其年齡相等的辨認識別能力,故該民事法律行為並不必然有效。該行為必須要經過法定代理人的事前同意或者事后追認,才能對該未成年人發生法律效力。換句話說,未成年人的父母如不認可孩子抽獎的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向平台或商家主張撤銷。
邢鑫建議,如果商家拒絕,可向消費者保護機構、平台方投訴,或通過司法途徑進行救濟,但家長應注意保留相關証據材料。此外,邢鑫提到,商家應該採取一定實際限制措施來限制未成年人消費,例如人臉識別,實名制認証等,而不單單只是標注禁止未成年人消費。僅僅標注禁止未成年人消費,難以証明商家盡到了合理審慎的義務。(記者 鄭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