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改造“牽動”十個停車位,來看破解之道→
“那天獲得了業主們的同意后,我向他們深深鞠了一躬。那一刻,唯有感謝。”
2022年10月底,虹口區32名機關、企事業干部被選派到居民區擔任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來自區投資服務中心的王佳駿就是其中之一。擔任廣中路街道華昌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近兩年,他從一名“新手書記”到總結出自己工作方法、“努力再多為居民辦些實事”的“小王書記”,和記者聊了聊其中的感悟。
最難忘:紫藤園改造與停車沖突
走進弘豐新苑小區紫藤園,蔥郁的花草中點綴著童趣的裝飾,智能垃圾投放箱和自助式可回收機干淨整潔,一旁的健身點在彩繪牆的映襯下充滿朝氣活力。而在改造之前,這裡陳舊、凌亂、近乎荒廢,無法滿足居民休閑交流、健身鍛煉的需求。
弘豐新苑是老舊商品房小區,共15棟樓約230戶居民。為了改善這片公共空間的環境,回應居民重新修建紫藤園的呼聲,2023年,華昌居委聯合小區業委會向社區自治辦上報了睦鄰紫藤園微更新自治項目意向表。經過多次商議會充分聽取居民意見,項目順利獲得業主大會通過。
然而,盡管項目很受居民歡迎,真正實施起來難度卻不低,尤其是花園改造施工要一個月,居民的10輛車該停去哪兒?怎麼重新劃分車位,讓車輛有序歸位?本就緊張的停車問題,會不會因此而激化?
“要解決的問題非常之多,必須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才能推進、堅持下去。”為了避免問題變成死循環,王佳駿帶著這些問題,提前一個月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並為10輛車協調了3個過渡停車點和停車補貼,“小區旁邊金象大廈的百特物業是我們的共建單位,溝通后同意借出大廈幾個停車位。附近小區美麗家園項目的臨時停車點、天通庵路路邊停車位,通過和街道、美麗家園施工方等相關方協調,也勻出了幾個位置。另有2輛車的業主同意自行過渡。”這樣一來,臨時停車位算是解決了。
由於小區車位緊張,居民停車基本按照“約定俗成”,車位“半固定”。紫藤園改造后不僅要“還”出原本的10個車位,每個車位的分配也得“一碗水端平”。為此,王佳駿將每戶停車情況了解了個遍:“一對老夫妻,兩周左右開車一次去醫院配藥﹔另一位居民,工作單位不能停車,隻有周末才開車。根據他們的實際用車情況,經過溝通,就把這兩戶的車位安排到了靠裡的位置,居民也是非常理解和配合。”車位劃線當天清晨,王佳駿還把自己的車開進了小區,每個車位一一試過,“我自己的車尺寸比較大,車長5米。既然我的車能停、能開出去,居民也都放心了。”
那天,征得所有業主同意后,王佳駿長舒了一口氣,向居民深深鞠了一躬,“這件事如果沒有大家的理解,是不可能推進下去的。那一刻,真的是感謝。”
△改造后花園復原10個停車位
一名社區工作者的“社區自信”
對於大多數“選派書記”來說,社區事務和他們原本的工作職責差異很大。王佳駿在原單位負責服務商務樓宇,大多數需求都可依章辦事、按圖索驥,但來到社區,居民的需求要更加多元化,“作為社區工作者,我們要做的是站在公心的角度,幫助居民解決問題,也就是在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和利益的情況下,去推動事情的進展。”
兩年“下沉”社區,王佳駿最大的感悟是“去建立自己社區的自信”。初到華昌居民區,他曾耳聞目睹居民的“不自信”:小區這麼老、這麼舊,怎麼搞好?他與自己的帶教書記一起通過居民區黨總支凝聚人心,發揮黨員、樓組長、業委會等“領頭雁”的功能,落實具體的實事項目,一步步萌發培育社區自信。“比如弘豐新苑的社區自信,就是通過紫藤園改造慢慢建立起來的。居民每天倒垃圾路過,感受到小區真實的變化。后來,一部分居民還成立了一支志願者團隊,為后續廣場維護管理建立了基礎。”
未來,王佳駿會回到自己原本的工作崗位,但隻要還在社區,他就希望把握住每一天,“努力再多為居民辦些實事”。
(來源:上海虹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