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
“政務數字人”,服務不打烊
緊趕慢趕,張杰還是晚到了會兒,此時,正是上海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午餐時間,窗口人員吃飯去了。還能不能辦事?前台咨詢員說:“不著急,你可以上微信小程序‘浦通辦’,上面有‘政務數字人’小浦,休息時段一樣可以辦事的。”
張杰是上海建工一建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管理總經理助理,主要負責一系列的公司政務事務。他趕緊打開“浦通辦”小程序,點擊右上角的“小籠包”標識,數字人“小浦”出現了。
“請問有什麼可以幫你?”
“我要辦理注冊地更改。”張杰對“小浦”說。
“好的,請提供新的地址。”
張杰按提示一步步照做,“小浦”很快為他生成了辦事表格等材料。張杰感嘆說:“原來到這個服務中心辦事,隊伍排得很長,來一次得幾個小時﹔現在你看,大廳裡人很少了,事辦得越來越順利了。”
政務服務“數字人”的出現,是浦東新區政府部門不斷自我改革的一個結果。
“2018年10月,浦東政務服務實行涉企事項‘單窗通辦’全覆蓋,改變了政務服務的窗口模式。”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麗麗說,原來進到中心一個門裡,需要找到各部門設立的部門窗口。“單窗通辦”后,涉企服務窗口統一整合為綜合窗口,材料可從任一窗口送進去,由服務中心流轉到各相關部門,解決了原部門窗口有專業性壁壘、冷熱不均、企業等候時間不一、群眾來回跑、材料在各窗口重復提交等問題。
這樣的“物理”窗口改革,為政務服務的進一步“化學反應”打下了基礎。
綜合窗口的工作人員要掌握300多個事項的辦事要求,難度巨大。如何讓他們對企業的服務更標准規范,讓企業的申辦更簡便快捷?
“我們就想如何引入AI技術來助力工作人員的工作,既能夠實現對企業服務更加標准規范,也能夠減輕窗口工作人員的一些壓力。”張麗麗說。
於是,浦東新區與高校等單位合作,建立一個人工智能的審批大腦——
2019年,研發人工智能輔助審批系統,幫助降低人工因素對服務質量的干擾,提高服務的標准化和准確性。
2020年,上線窗口“智能幫辦”,實現線下辦事信息自動調取、申請材料智能制作、辦件材料智能預審,大幅降低企業和群眾辦事的學習成本。
2021年,上線遠程“直達幫辦”,將窗口“智能幫辦”延伸到移動端,從“面對面”到“屏對屏”,通過即時視頻、屏幕共享,一部手機讓企業和群眾享受到泛在可及的政務服務。
2023年,浦東新區與浦江實驗室開展深度合作,依托大模型技術,致力研發基於政務服務的行業大模型政務數字人“小浦”。
2024年,歷經10多萬份真實語音辦件和政務服務知識庫海量信息強化訓練,通過幾個月內部測試和實戰演練,6月正式發布的“政務數字人”小浦,順利從“實驗室”走向“服務前台”。
“政務數字人”以真人為原型,都有工號:“小浦001”“小浦002”……工作人員休息時就由他們上崗,真正做到了“7×24”小時的為企服務。“下一步,我們會繼續運用先進的技術和算法,不斷校正政務服務領域的專業數據,拓展‘小浦’的服務事項范圍,讓‘小浦’成為政務服務的得力助手,讓企業群眾感知‘智慧好辦’。”張麗麗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1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