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制度創新有力加快跨境研發進程,構建更高水平全球化產業生態圈

張江新藥加速“出海”進入豐收期

2024年07月28日09:1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從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園算起,經過32年發展,張江已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研發機構最集中、創新實力最強、創新成果最突出的區域

上海“新貴”商務區板塊前灘,這些年吸引了330多家企業入駐。這些企業裡,集聚數量排在第一位的行業是生命科學。

一家全球性地產服務機構透露:入住高檔寫字樓林立的前灘,是外資生物醫藥企業彰顯實力的選擇。如今,不少張江孕育的本土企業也在這裡扎根。它們用實力告訴人們,張江藥企,正在躋身世界前排。

從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園算起,張江的建設剛剛經過32年時間。但張江產業的確在時間推移中,扎實完成了壘基筑台。生物醫藥,僅僅是張江的一個產業門類,在今年1—5月的營收就達到660億元,同比增長11%。張江已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研發機構最集中、創新實力最強、創新成果最突出的區域。

當然,做大產業體量,並不能完全涵蓋張江對國家產業體系建設的價值。今天,張江正承擔著以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使命。從去年至今,張江原創新藥接二連三“出海”,今年上半年,張江獲批國產一類新藥2個,佔全上海三分之二。生命科學行業國際舞台上,張江真的來了。

張江新藥造福全球

十年前看張江藥企,那些在埋頭苦干的創業團隊還平平無奇。近兩年,張江作為中國新藥的策源地,正式進入豐收期。

今年6月,和黃醫藥宣布由其自主研發的抗腫瘤新藥呋喹替尼取得歐盟委員會批准用於治療經治轉移性結直腸癌。呋喹替尼去年11月在美國上市后也迅速獲得患者接納,僅2024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已超5000萬美元。

和黃醫藥是張江最早開展新藥研發的企業之一。呋喹替尼最初的小分子結構,就是企業研發人員在張江一家咖啡廳的餐巾紙上畫出來的。

中國造新藥,本質上是為了國人擁有自主可控的藥物研發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激增的“大數”正在強化中國新藥研發科技力量的國際話語權——截至去年年底,我國10年間有146個創新藥研發上市,佔全球數量的15%,在研新藥佔全球數量的33%,僅次於美國。

盡管仍有不少內資藥企正遭遇國際環境帶來的出口困境,但張江新藥走出去的勢頭依然不減。就在呋喹替尼“出海”的前夜,另一家張江藥企君實生物研發的特瑞普利單抗,也成功登陸美國市場。這不僅是我國首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自研自產創新生物藥,更填補了美國鼻咽癌治療上的一個空白。

前不久,張江藥企海和藥物也對外宣布,擁有全球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MET抑制劑谷美替尼片已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上市,成為第一個以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為主體在日本申報獲批上市的創新藥。

張江藥,切切實實在造福全球。下轉 6版(上接第1版)

孵化體系日漸完善

張江生命科學產業的蓬勃,不是平地起高樓。

浦東新區公利醫院,一台針對前列腺增生的手術正在進行。醫生熟練運用激光輸出設備封住止血點,減輕了患者的痛楚,也降低了手術的風險。

這台激光輸出設備,是張江醫療器械企業瑞柯恩自主研發的。十多年前,它還僅僅是一家不能再普通的科創企業。如今,瑞柯恩不僅造出了打破進口壟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設備,不久前還在浦東開工建設了3萬平方米的總部和研制基地,預計2027年投產,年產值預計可達9.6億元人民幣。

從小到大、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是發生在許多張江醫藥企業、醫療器械企業身上的真實故事。成長的背后,離不開企業和個人的努力,也不能忽視環境的支撐。

經過32年發展積累,張江已有各類創新載體158家,在孵企業近3000家。全市公布首批7家高質量孵化器,5家來自張江。

張江目前已經形成了大中小不同發展階段企業星羅棋布的生態格局。小企業創新,可以進孵化器、加速器,也可以靠大企業拉一把。

上海羅氏制藥是20世紀90年代張江引進的第一個外資項目。就在去年,投資近3億元的羅氏全球首個自主建立並運營的加速器在張江投用。截至今年6月,近20家本土初創企業已入駐加速器。

除此以外,強生、西門子等超過20家大企業也紛紛在張江設立了開放創新中心,利用大企業技術、資本、平台優勢對初創企業賦能,已培育加速企業超過200家。

幾輪改革后再出發

5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張江藥企倍而達藥業有限公司申報的一類創新藥甲磺酸瑞齊替尼膠囊上市。

倍而達藥業副總裁胡學勤說:“這個藥前后共計投入了近10億元人民幣,和以往一款藥動輒投入10億美元相比,算得上是‘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一個新藥,這得益於張江的制度創新。”

胡學勤口中的制度創新,是張江早在2011年率先提出的改革需求“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2015年,張江成為全國首批試點省市的重點園區之一,並很快誕生了首個通過MAH試點上市的一類新藥——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2018年,試點拓展到醫療器械領域。如今,兩項試點成果已成為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的核心內容。

在張江,生物醫藥已經經歷了多個產業發展階段。從最早國家隊戰略布局到迎來海歸創業潮,從跨國研發企業在此匯聚到本土研發公司不斷冒頭,行業迭代的同時,制度環境也在迭代。

2016年底,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成立。中心作為上海首家機場區域外的空運貨物海關監管場所,採取直通模式,通關時間由2—3個工作日縮短至6—10小時。

2020年7月,浦東新區率先在全國開展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入境聯合監管改革試點。試點期間共計11家企業通過特殊物品入境“白名單”認定,累計完成白名單企業108批次(超過6萬瓶)特殊物品進口。

在試點順利且可控的基礎上,2023年10月《浦東新區推動進出境生物醫藥特殊物品監管服務若干規定》發布實施,生物醫藥特殊物品管理方式由“白名單”管理轉變為條件管理,有效解決了企業研發用特殊物品進境難的問題。

經過幾輪制度革新,今年的張江重新回到原點思考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問題。不久前,由張江集團牽頭組建的上海浦東生命科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未來,這支團隊將圍繞生命科學產業,立足張江,集中力量服務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的全生命周期,並輻射帶動浦東其他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將鏈接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大科學裝置、政府監管部門以及眾多臨床機構,助力浦東形成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集聚的發展模式,也讓更多創新藥物在張江誕生,構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化產業生態圈。

(責編:馬作鵬、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