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演員同台分享《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電影幕后故事

導演演員同台分享《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電影幕后的故事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歷史有時是加密的,需要人們不斷去解密和重復講述。取材於真實事件的《永不消逝的電波》,曾以文字的方式被記載,又分別為孫道臨版電影、舞劇和舞劇電影所傳遞和呈現。這是對一個紅色經典IP的接續傳承,更是對一段重要歷史的記憶、解密和傳遞”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來自同名舞劇,有意思的是,這部舞劇本身其實很‘電影’。怎麼改?”在日前舉辦的浦東圖書館“影海書香”第五期“永不消逝的電波——紅色經典IP主題分享會”上,面對央視紀錄片《超級裝備》《科舉》總導演韓晶的提問,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導演、總制片人崔軼坦言,這正是拍攝過程中電影主創常常自問的問題。
很“電影”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留下了很多“名場面”。比如,小裁縫犧牲后,蘭芬和李俠有一段雙人舞,在同一個舞台空間出現了4組不同時間態的李俠和蘭芬。把物理學的四維概念融入舞劇,在三維空間加上第四維——時間,這正是電影敘事中常用的蒙太奇“閃回”手法。類似的“閃回”或“倒序”“插敘”的手法,在舞劇中被多次運用。
“兩位舞劇導演非常優秀,運用一些電影手法和裝置藝術,通過舞台光線、投影的變化,讓舞劇呈現出明快的節奏。要把這樣一部舞劇轉化成電影,我們首先要尊重舞劇,保留舞劇精華,同時又要通過電影手法,把‘信仰之美’傳遞給觀眾,這是我和總導演鄭大聖面臨的挑戰。”崔軼說,舞劇是擅長抒情、寫意的,而電影是具象、寫實的,“如何化解這對矛盾?我們充分利用電影擅長敘事這個特點,設計了很多細節。比如,李俠深夜發完電報回到房間,為了不吵醒和衣而睡的蘭芬,他脫下鞋子走進臥室,然后把衣服輕輕蓋在蘭芬身上。如此細微的動作,在舞台上表演,觀眾很難看見。但是電影可以,特寫鏡頭能把極其細微的動作放大,讓觀眾對李俠和蘭芬之間的情感一目了然。”
電影中反派人物柳妮娜的扮演者鄧韻表示,長期的專業訓練,成百上千次排練,身體對每個動作都有記憶,但在電影鏡頭前,演員必須忘掉“肌肉記憶”,才能找到鬆弛感和真實感。飾演老裁縫方海生的方光說:“在舞台上,在鏡頭前,甚至有時跳舞跳到一半,我會產生恍惚感,我到底是方海生,還是方光?在我被子彈擊中的那個瞬間,我內心其實是釋然的。這麼多戰友犧牲在我的前頭,而我卻還活著。中彈的一剎那,我內心是幸福的,我終於能為自己熱愛的事業,去做點什麼了。”
上海是一座紅色之城,“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主題。“創排舞劇時,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天我們拍舞劇電影,正好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上海解放75周年。75年過去了,今天的我們,如何站在當下回望那段歷史?李俠的原型——李白烈士犧牲時才39歲,他的孩子還那麼年幼,他為什麼願意放棄寶貴的生命?這是我們的電影必須傳遞給當下的觀眾的。不是以台詞的方式,而是以肢體語言、以創新電影語匯的方式。”崔軼說,影片尾聲,男女主人公穿越時空來到今天的黃浦江畔深情凝望,在晨光初露的天際線敲出摩斯電碼,“通過這些設計,我們把劇場之美、舞台之美轉化成影像的力量,不僅讓看過孫道臨版電影的老觀眾重溫經典,也希望年輕觀眾看到熱血、青春、時尚的《永不消逝的電波》。讓上海的紅色電波具象化,不斷傳遞下去。”
“歷史有時是加密的,需要人們不斷去解密和重復講述。取材於真實事件的《永不消逝的電波》,曾以文字的方式被記載,又分別為孫道臨版電影、舞劇和舞劇電影所傳遞和呈現。這是對一個紅色經典IP的接續傳承,更是對一段重要歷史的記憶、解密和傳遞。”韓晶說。(記者 施晨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