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重新認識游戲 滬公益機構發起“游戲素養計劃”

2024年05月23日19:46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一家公益機構發起“游戲素養計劃”,帶領青少年重新認識游戲

孩子沉迷游戲,不如讓他設計游戲?

在不少家長眼中,游戲之於孩子,是洪水猛獸般的存在,總和沉迷、依賴、逃學等行為挂鉤。而一家由游戲公司發起並運營的機構,卻成了2023—2024年度全國維護青少年權益崗創建單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這個機構就是上海波克公益基金會,2021年他們發起了名為“游戲素養計劃”的公益項目,通過講座和游戲共創的形式,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游戲,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支持,也為一線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提供工具。“讓孩子們從游戲玩家變成游戲設計師,把注意力從屏幕裡轉到生活中,會帶來什麼改變?”陳佳峰是上海中致社區服務社的一名青少年社工,做社工21年來,他眼見游戲沉迷問題愈發嚴重。加入“游戲素養計劃”,成為“游戲素養引導師”后,他換了個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如今,上海有超過150位青少年社工經過培訓成為“游戲素養引導師”,他們走入社區和學校,帶領青少年重新認識游戲,也重新認識自己。

“用魔法打敗魔法”

前些日子,陳佳峰在給青少年做普法教育時,孩子們腦洞大開,設計了一款名為《反詐精英》的游戲。借用“狼人殺”的游戲規則,設定了平民、詐騙犯、網絡警察、銀行經理等角色卡牌,還設置了多種詐騙手段,隻有認真甄別,保持警惕,才能成功破案。“相關情節都是真實案例,孩子們在設計游戲的過程中,更深刻地了解了怎麼識破騙局、保護自己。”陳佳峰說。

在游戲共創工坊,結束破冰環節后,陳佳峰會引導孩子們思考,制作一款游戲需要怎樣分工,游戲如何才能吸引人,主題怎麼才能融入情節等問題。他使用的工具,就是波克公益設計的工具箱《游戲英雄物語》,包含有游戲地圖、角色、任務和道具,孩子們要通過角色扮演和團隊合作,設計出一款游戲產品。

去年做了17場活動后,陳佳峰收到最多的反饋是“有趣”。他觀察到,高中生的邏輯比較嚴密,設計的游戲架構更清晰﹔小學生雖然框架搭得簡單,但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有趣創意。“在團隊合作中,每個人的特質也會顯露出來,有人邏輯能力強,有人擅長美術,那就各展所長,你設計規則,我創造角色,共同打磨產品。培養游戲素養,其實就是要幫助青少年在游戲中獲得正向效應,這就是‘用魔法打敗魔法’。”

上海茸城社區平安服務社的社工張春娟對此也很有感觸。她接觸過好幾位重度沉迷游戲的服務對象,都是14至16歲的青少年。以前遇到這樣的孩子,很難找到突破口。現在的游戲創作工坊,給了社工更多和他們對話的機會,“他們說之前覺得玩游戲很解壓,自己設計之后才知道這個過程不簡單,甚至有些燒腦”。

張春娟說,以前青少年想的是自己怎麼去玩游戲,站在設計者的立場后,就會思考如何吸引別人來玩。“他們會去想,怎麼設計關卡,能讓人有不斷闖關的欲望?游戲要營利,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在交流和碰撞中,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玩游戲時,是被怎樣的激勵機制吸引了,又是在哪些環節充了錢,然后去印証或反思過往的行為。”

4月份的一場進校園活動中,張春娟設置的主題是科技改變生活。孩子們在設計游戲時出現了分歧,一部分要做科技讓生活更方便﹔另一部分卻認為科技進步會影響環境,主題應是環保先行。“后來我讓他們分頭去做,最終呈現的結果也很好。我們總在給孩子傳導一些大人的價值觀,其實孩子們懂得很多,在創造游戲的過程中,他們會反過來告訴我們,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期待是什麼。”

解決問題、影響未來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今年起正式實施,這是我國出台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其中明確指出,學校、家庭應該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但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經常有家長問社工,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他愛打游戲多過愛做作業?不讓孩子玩游戲以后,孩子暴躁生氣還吵架怎麼辦?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孩子們普遍存在壓力過大的問題。”上海波克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韓陽說,為此,他們邀請游戲行業專家、心理學家、教育專家一起,特別開發了游戲素養家庭教育課程,幫家長解答困惑。不要譴責孩子玩游戲的行為、不要指責和強調孩子情緒、不要向孩子反復宣泄不滿﹔可以向孩子表達對游戲的好奇、可以捕捉孩子玩游戲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可以用休息疲憊的方式解釋暫停游戲的行為、可以幫孩子尋找其他的興趣點……這些建議給很多家長帶來了切實的幫助。

韓陽說,隨著越來越多社工的加入,他們收到了更多正向的反饋。在游戲共創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體驗游戲的樂趣,理解游戲的本質,學會控制和平衡游戲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更能在設計游戲的過程中,懂得如何進行團隊合作、怎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波克公益基金會的辦公室裡,展出了很多孩子畫的紙上游戲——有的孩子關注鄉村教育,設計了“校長”模擬器,玩家可扮演校長經營學校,目標是讓學校軟硬件全面發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鄉村教育﹔有的孩子關注生物多樣性,設計了“七彩海洋世界”,通過類似飛行棋的小游戲,穿梭在海洋世界,讓玩家身臨其境地了解海洋中的不同生物和它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阻礙﹔也有孩子設計了成長類游戲,以“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為主線,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做出選擇,會走向不一樣的人生。有的游戲中,藏著孩子們平時說不出口的話。韓陽提到一款反校園欺凌的游戲,孩子從不同角度設定了參與者的角色,有不同的發展路徑、結局、體驗,參與者可以多角度了解校園霸凌的危害,既切合青少年群體的關注熱點,也不是隻從單一視角讓青少年看待問題,設計的思路很巧妙。

今年波克公益設計了一套“可持續未來議題卡”,其中包含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比如無貧窮、零飢餓、性別平等、優質教育等。游戲素養引導師可選擇卡牌,引導孩子們以游戲設計師的身份思考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全球性問題。“我們希望告訴青少年,每個人都可以是可持續未來的行動者。這些全球性的社會議題,我們也是有能力去參與並做出改變的。”韓陽說,“也希望我們這個以‘解決問題’為初衷的公益項目,可以做到‘影響未來’。”(記者 劉雪妍)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