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89年前的今天,國歌唱片在這裡灌制

2024年05月04日10:0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5月3日,位於徐家匯公園的《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紀念館(百代小樓)全天接待游客達2094人,創下2021年5月開館以來的最高紀錄。今年“五一”,百代小樓每天向公眾開放,假期前三天日均客流突破千人次,還有諸多市民前來參與百代小樓的“五一”主題快閃,聆聽來自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醫工會管樂團的音樂家們現場表演的弦樂、民樂演奏。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九·一八”事變后的上海,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1935年5月3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小樓的錄音棚內,《義勇軍進行曲》首次灌制成唱片,后被轉錄到影片《風雲兒女》膠片上,一經問世就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廣為傳唱,成為“時代強音”。2005年,百代小樓成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2021年3月,成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2021年5月,百代小樓以主題展覽形式正式對外開放,聚焦《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灌制、傳唱歷史,全面呈現聶耳、田漢等國歌創作者們的風雲際會以及《義勇軍進行曲》從戰歌到國歌所歷經的歷史進程,並通過文獻和實物,展現中國唱片工業與徐家匯的歷史淵源和發展過程。開館三年來,百代小樓已成為彰顯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色的又一文旅新亮點。

5月3日正逢國歌唱片灌制的“正日子”,下午2時,輕快有力的竹笛聲在百代小樓外響起,今年“五一”的第二場“聆聽百代音樂快閃”活動准時開啟。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演奏家劉水清清、陸婧昳表演了《游擊隊歌》《映山紅》《跑旱船》等竹笛二重奏,不少市民聞聲而來,被樂聲吸引,從而走進了百代小樓一睹國歌誕生和傳唱的歷程。

此前,來自上音的青年演奏家潭亦婷、陳嘉雯還於5月1日帶來了大提琴、小提琴二重奏快閃演出,《上春山》《卡農》《春之歌》等經典曲目引得游人頻頻駐足。5月4日,來自上海醫工會管樂團、天使知音沙龍和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奏家還將帶來薩克斯演奏《我和我的祖國》《第二圓舞曲》《紅旗頌》等曲目,讓音樂之聲浸潤紅色印記。

“很多游客今天來參觀,看到我們的展板寫著‘89年前的今天,國歌唱片在這裡錄制’都很激動。”徐家匯源景區公司景區管理部副主管顧鈺燕介紹,不少觀眾來到百代小樓參觀后,都表示自己第一次知道原來國歌唱片最早是在上海錄制,說明“國歌唱片灌制地”進一步為更多人知曉還有很大潛力。

去年4月,百代小樓成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始建於1921年、融合了歐陸藝術風格的建筑本身也別具特色,使百代小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觀、學習的“必選項”之一。“五一”期間,不少來到徐家匯打卡美羅城、衡山坊“二次元”快閃活動的年輕人也來到百代小樓參觀,從親子家庭到耄耋老人,紀念館的觀眾群正不斷突破各個圈層。

顧鈺燕介紹,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國歌創作、唱片灌制和傳頌的故事,開館以來,百代小樓已相繼舉辦《心弦》國歌特藏展、《心中的紅旗》特展、“抱真·紀念賀綠汀誕辰120周年特展”等重磅展陳活動。開館三年來,徐匯區還先后組織採訪了10余位與百代小樓相關的歷史人物后代,包括專程赴京採訪司徒慧敏之女司徒恩湄﹔邀請“流行音樂之父”陳歌辛之子、著名音樂家陳鋼等名人之后以及曾在百代工作過的編輯、老員工等“重返”百代小樓,講述記憶深處的動人經歷。

今年“五一”期間,前來百代小樓參觀的市民游客還可參與線上打卡活動,拍攝3張百代小樓的照片,發布至相關社交平台並定位“《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紀念館(百代小樓)”,就可到三樓文創空間領取文創伴手禮。紀念館門前還設有留言板,在志願者引導下,觀眾可留下自己對祖國、對上海的美好祝願,同時還能到館內參與《抱真》特展的六大主題唱片章限時返場打卡活動,留下獨特的參觀記憶。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