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滬滇攜手書錦繡 山海相約寫新篇

2024年04月23日10:34 |
小字號

開展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自1996年中央確定上海市對口幫扶雲南省以來,滬滇協作已迎來第28個春秋,產業合作、就業幫扶、消費帶動……累計實施13800余個幫扶項目﹔滬滇兩地各方面、各層次的交流交往持續至今,上海干部人才與雲南當地干部群眾結下深厚情誼,並一道在雲嶺大地書寫出中國減貧奇跡的精彩篇章。

千山萬水阻不斷,跨越山海情更深。2021年,根據中央統一部署,滬滇結對范圍擴大到雲南全省,立足“上海真情幫、雲南努力干”,滬滇兩地不斷完善協作機制、拓寬協作領域、創新協作方式、深化協作內涵、用好協作資源,滬滇協作實現從“單向幫扶”到“互利共贏”的歷史性轉變。

滬滇兩地聚焦“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在創新產業合作、優化勞務協作、深化消費幫扶、強化“組團式”幫扶服務上用真情、出實勁、求實效,年度協作協議、計劃指標超額完成。2023年,上海實施幫扶項目1593個﹔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106個﹔動員社會力量捐贈款物4.71億元﹔雲南向上海選派334名挂職干部、1262名專技人才,上海選派到雲南挂職干部243名、專技人才866名﹔採購、幫助銷售雲南省農副產品91.96億元﹔新增引導落地投產企業408家,實際到位投資167.58億元﹔共建產業園區90個﹔幫助19.35萬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15.85萬人。

為打造東西部協作新典范,圍繞“中央要求、雲南所需、上海所能”,上海將突出精准和實效,完善對口協作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鄉村振興步伐,與雲南干部群眾攜手共進,發揮各自優勢、拓展協作空間,奮力開創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創新產業合作 打造沿邊開放新高地

產業發展是當地群眾持續增收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滬滇兩地不斷創新產業發展的合作形式、內容,深入探索“上海企業+雲南資源”“上海研發+雲南制造”“上海市場+雲南產品”“上海總部+雲南基地”等產業協作新模式,努力構建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滬滇產業協作格局。

為更好服務服從國家戰略、推動東西部協調發展,滬滇協作注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脫貧攻堅期間提出“產業形成一條鏈”,2020年鄉村振興初期提出“產業打造一園區”,近來則升級為“產業建設一高地”。

圖片

浦東新區與大理祥雲縣合作共建花卉產業創新發展特色示范園

如今,產業園區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針對雲南產業基礎薄弱、招商難、人才缺等現狀,上海援滇積極構建“1(臨港)+16(上海的轄區)+N(縣)”的滬滇產業園區建設體系,目前已在雲南共建產業園區90個,引導入駐園區企業301個,到位投資超60億元。

2023年4月,支持雲南沿邊產業發展目標明確后,在園區建設基礎上,按照“雙向互動、雙向賦能、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原則,滬滇協作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和標杆項目在產業集聚方面的“強磁場”作用,扎實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大力建設產業高地,著力打造滬滇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在產業賦能方面,滬滇協作注重發揮雲南的“四個特”,即特色品牌、特殊資源、特有市場以及特別勞力等。2023年以來,先后組織3次長三角商會的聯席會議、2次上海企業雲南行等活動,促進投資36.5億元的杉杉鋰電、投資6.33億元的聞泰科技,以及一批億元以上的大項目落地。2023年,上海落地雲南企業和新增投資達167.58億元,相比2022年接近翻倍,同時吸納農村勞動力超2萬人,其中脫貧勞動力4000多人。

上海是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如今支持和促進雲南沿邊產業發展、推進沿邊產業園建設,努力打造沿邊開放新高地,正成為滬滇產業合作的新亮點。

一方面,充分借鑒上海等地在園區規劃、招商引資、運營管理等方面經驗,滬滇兩地構建“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河口、磨憨、瑞麗3個沿邊產業園區+N個示范性合作共建園區”的“1+3+N”產業轉移發展格局。去年12月,滬滇合作共建的臨港昆明科技產業園開園,歐姆龍等首批14家企業簽約入園,其由上海臨港集團運營管理,發揮昆明經開區與磨憨沿邊產業園區聯動優勢,積極引導上海企業入園落地,打造東部產業轉移核心承載區和先行示范區,園區成熟運營后預計新增就業崗位3000個以上,企業年綜合營業收入達100億元。

另一方面,著眼長遠,目前臨港集團已成立雲南磨憨滬滇產業聯動發展有限公司,遴選首批懂招商、懂規劃、懂政策、懂服務的專業團隊進駐一線,共同推進招引服務工作﹔臨港集團聯合上海海關學院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借鑒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等制度創新經驗,高標准建設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

深化消費幫扶 做實“土特產”大文章

上海擁有大市場、大流通、大平台優勢,雲南具有獨一無二的氣候環境和豐富的農特產品資源優勢,更好推動兩地供需對接、產銷聯動、品牌拓展,正是消費幫扶的題中之義。同時,做好消費幫扶工作,既能鼓起雲南農戶“錢袋子”,還能豐富上海市民“菜籃子”“果盤子”,是一項“雙贏”的民心工程。

上海正積極發揮“前方一群人,后方一座城”的市場優勢,整合全市資源,力求做深做透“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全方位立體式深化開展消費幫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有力促進脫貧群眾增收致富,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做精生產鏈,著力提升源頭生產和加工水平。著眼縣域經濟和“一縣一業”示范創建,大力支持鎮村兩級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向標准化、規模化、特色化發展。比如,為突破集體經濟單村發展的局限性,由15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組成的昭通市魯甸縣滬緣合作聯社應運而生,目前正借助上海援建的核桃深加工生產線項目,構建核桃深加工全產業鏈,打造“合作聯社+公司+合作社”的發展新模式,充分發揮聯農帶農效益。此外,通過外引內培,雲南從上海引進鵬欣農牧、東方希望、牛旭集團等龍頭企業,助推雲南“土特產”實現“C位出道”。

做深價值鏈,推動賣產品向賣品牌轉變。引入上海理念和設計創意,通過打造協作品牌,優選聯農帶農特色產品,將分散的農產品品牌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升產品美譽度和市場競爭力,一批“雲品”品牌強勢出擊,元陽紅米、昭通蘋果、保山咖啡、臨滄堅果、賓川葡萄、石屏豆腐、尋甸牛肉等一批地域性強、辨識度高、物美質優的滬滇消費協作品牌產品成為上海市場搶手貨。

圖片

第六屆上海市對口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雲南展區

做強消費鏈,加強產銷對接,助力“雲品入滬”“雲品出滇”。深化“百縣百品”工程,推動上海大型批發市場與雲南基地對接,在雲南16個州市建立供滬外延基地32個﹔組織上海“五五購物節”、長三角文博會、上海市對口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等活動﹔著力打造“線上+線下”消費幫扶模式,線下對接盒馬鮮生、百聯、上海蔬菜集團等商超,線上鏈接拼多多等電商平台。同時,加強生產前端、展銷中端、消費末端銜接,推動更多適銷對路的雲南農副產品銷往上海、走向全國乃至更大市場,真正讓產品找到銷路、企業開拓市場、群眾獲得收益。

強化組團幫扶 留下“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近年來,滬滇協作不斷深化推動雲南教育衛生發展,加大“組團式”幫扶力度,幫助培養更多教育衛生人才,著力補齊教育衛生等民生短板。在滬滇協作大力推進的“組團式”幫扶中,明確提出教育、醫療幫扶“三個一”的目標,即通過師徒帶教,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教育人才隊伍﹔建設一批有特色的學科專科,在醫療上實現大病不出縣、解決床位不足等問題,在教育上培養藝校生、提高本科錄取率﹔提升一批醫院、學校能級。

圖片

上海九院援瀾滄醫療隊在雪林鄉義診

在“組團式”幫扶中,滬滇協作創新探索“大組團”鏈接“小組團”幫扶模式,實現“一縣一學校、一縣一醫院”全覆蓋﹔形成州、縣、鄉“三級循環”的幫扶體系,縣裡的教師醫生“上到州、下到鄉”進行集體教研和團隊診療。其間,上海40名學校校長、316名學校中層管理人員和教師與雲南省內948名教師“打包”到校,上海12名醫院院長、485名醫生與省內1000名醫生“組團”支院,形成幫扶合力﹔並且應用“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開展結對幫扶、跟崗培訓、遠程教學、遠程會診、研修培訓,幫助雲南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醫療方面,不僅注重不斷提升當地醫療服務能力,同樣關心當地群眾“近”享健康服務。一方面,上海對口幫扶雲南醫院達49家,其中37家縣級醫院全部通過二甲醫院評審,6家醫院通過三級評審。另一方面,昭通市魯甸縣的卯家灣易地搬遷安置區承接了魯甸、巧家、永善、彝良、鹽津等昭通五縣9100戶39106名易地搬遷群眾,是全國最大的跨縣建檔立卡戶搬遷安置區。2021年12月,上海對口援建的卯家灣衛生院投入運營,極大緩解醫療緊張問題,同時上海援滇醫療團隊開展系統講座培訓、教學大查房,以及疑難病例討論、病史點評等工作,把上海的醫療技術和理念留在當地。

圖片

閔行區“組團式”教育幫扶昭通大關縣一中,開展聯合教研活動

2022年7月以來,滬滇兩地全鏈條開展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構建“共建式”人才培養、“菜單式”資源共享、“嵌入式”支教送培等在內的“組團式”教育幫扶體系。2023年,27所“組團式”受援普通高中相較2022年本科上線率平均提升7.3%,11所“組團式”受援職高招生、就業兩端均有明顯改善。同時,“組團式”幫扶堅持變“輸血”為“造血”,為當地留下帶不走的人才隊伍。通過開展師徒結對、新老結對、課程結對、學科幫扶等,選送被幫扶學校領導、教師赴上海進修﹔彝良職高成立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機電專業名師培育工作室,由校長擔任工作室主持人。2023年,共為38所被幫扶學校開展近700人次的各類培訓和跟崗研修。

優化勞務協作 讓當地群眾持續致富

多年來,語言不通、飲食不習慣、技能不匹配等因素,造成雲南勞動力用工流失率高、人崗匹配度低等狀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滬滇協作不斷強化精准就業幫扶,堅持“就業培養一技能”,培養專業人才、特技人才、適配人才等,2023年上海實施勞務協作項目16個,促進滬滇勞務協作再上新台階。數據顯示,2023年,滬滇勞務協作幫助雲南農村勞動力8.6萬余人實現轉移就業,其中轉移到上海近2.2萬人,脫貧人口7594人。

圖片

崇明區人社局和臨滄市人社局聯手將33名臨滄籍勞務工人順利送達振華重工

一方面,通過精准化的“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不斷推動農村勞動力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2023年舉辦勞務協作培訓749期,培訓農村勞動力3.26萬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2.7萬人次。此外,通過滬滇職教聯盟,上海30多所中職校招收雲南農村家庭學生上萬人,為當地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化輸出,培育“特技人才”,搭建滬滇兩地就業“直通車”,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便利化就業服務。東方航空、春秋航空定向招錄雲南籍空乘,上海消防救援局面向紅河州困難家庭招錄政府專職消防員,江南造船廠、振華重工採取“大國工匠”師徒帶教培養雲南籍技工。

深化兩地勞務協作,就地就近就業尤為關鍵。滬滇協作通過產業梯度轉移,有針對性地在雲南落地產業項目,為群眾提供就近就業崗位的同時,也正著力培養當地的“適配人才”,幫助雲南農村勞動力10萬余人實現就近就地就業,讓當地群眾持續致富。

在浦東新區對口的大理州賓川縣,滬滇勞務協作正多點開花。為提升當地群眾“技藝”,打造“果業新農人”,培育了“產銷型”水果經紀人5000余人、各類“果業新農人”7700余人,帶動創業就業15.8萬人﹔探索“家庭式”“承包式”“候鳥式”三種務工方式,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此外,依托“市場+政府引導”模式,浦東新區協調16家企業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

打造和美鄉村 助推美麗山村蝶變

雲南的多彩畫卷,離不開各具特色的大小村落。近年來,在滬滇攜手並肩下,一批主導產業興旺發達、主體風貌美麗宜居、主題文化繁榮昌盛、彰顯雲南韻味的和美鄉村示范標杆接連涌現,蹚出了一條和美鄉村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如今,滬滇兩地正共同深化文旅融合,推出一批鄉村旅游新業態、新產品,全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攜手促進共同富裕作出新貢獻。

圖片

楊浦區與迪慶香格裡拉市創新模式打造建塘鎮解放村納帕小組文旅產業新業態

滬滇協作堅持執好鄉村規劃之筆,找對鄉村發展路子。為此組織開展“三師彩雲行”活動,引入上海資深規劃師、設計師、建造師團隊,在深入調研基礎上,結合市場導向、鄉村實際和村民意願,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同時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繪就鄉村振興美麗圖景。

滬滇協作明確以精品引路,以示范帶領。依托當地民族特色、區位資源,秉持“建一個成一個”的工作標尺,規劃引領、資源聚焦、持續發力,2023年滬滇協作打造了106個滬滇鄉村振興示范村,並打造出瀾滄縣班利村、馬關縣龍樹腳村、玉龍縣玉湖村、石屏縣橋頭村等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推得開的鄉村旅游示范標杆,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讓大家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其中,玉湖村地處5A級景區玉龍雪山腳下,當地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富集。近年來,玉湖村深耕“農旅融合”,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宜居村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該村以“高端小眾鄉村旅游目的地”為定位,充分發揮雪山、玉湖、草甸、古村、洛克文化、珍珠湖等資源優勢,融入現代元素,打造集休閑觀光度假、博物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旅游產業體系。2022年,玉湖村接待海內外游客10.9萬人次,實現村集體收入320萬元,同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6萬元,破解雲南鄉村“美麗的貧困”難題。

和美鄉村引爆了雲南文旅經濟:去年1—11月,雲南全省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7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3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91%、28.33%。同時,滬滇合力打造的和美鄉村,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和展示窗口。

(來源:上海合作交流)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