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首展《花神》 真跡遭質疑 官方回應系提香原作

2024年04月22日17:23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贗品?網友質疑首展《花神》 真跡!官方回應系提香原作

近日,“提香·花神——烏菲齊美術館威尼斯畫派珍藏展”展出包括8幅提香真跡在內的49幅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館藏杰作,讓參觀者一飽眼福。這是威尼斯畫派著名畫家提香的代表作《花神》首次在中國內地亮相。然而,開展不久,提香的《花神》竟被網友舉証質疑為“假貨”。背后真相究竟如何?

尺寸不對?畫框不對?

提香的《花神》在西方繪畫史上第一次塑造出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年輕女性形象。這不僅成為他藝術探索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對美的追求和愛情純真向往的完美體現。

東一美術館展出的這幅《花神》,畫面上,一位年輕女子目光柔和地望向她的右側。她的左手輕握著衣裳,粉色織錦外衣閃著華美瑩潤的光澤,右手握著一小束春天的花朵,暗示她是“花神芙洛拉”——春之女神,西風之神仄費羅斯的妻子。

為了更好地呈現這幅世界名畫的意境,館方為這幅名作特意設計了一扇“窗戶”。透過“窗戶”,觀眾可以眺望這位舉世聞名的“美人”。當然,也可以繞過窗戶,走到畫的面前,仔細欣賞。這幅從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借”來的名作,漂洋過海來到上海外灘展出,為什麼被網友質疑為“贗品”?

東一美術館《花神》開箱后,一位網友在文化博主“和賈布看展”的小紅書視頻下留言,認為這幅《花神》的尺寸不對、畫框不對。關於尺寸問題,該網友根據此前百度百科上顯示的《花神》數據(23.5×19厘米),對比此次展出的《花神》尺寸(79.7×63.5厘米),兩者顯然大相徑庭。關於畫框問題,質疑的網友認為,烏菲齊美術館官網上顯示的《花神》原作配的是更有年代感的繁復風格的畫框,而此次在上海展出的《花神》畫框更簡潔更現代。網友也據此當成了“証據”。

是真跡,確鑿無疑

記者採訪了東一美術館執行館長謝定偉。他直言:“展出的《花神》肯定是真跡。”對於網友拋出的兩個質疑“証據”,謝定偉進行了澄清。“尺寸上的出入,百度數據出錯,應以美術館官網和實際為准。”

而對於畫框的差異,謝定偉坦言:“此次展出的《花神》畫框確實是重新制作的,而且是專為此次展覽而制作的。”

《花神》是提香在1515—1520年間創作的杰作。謝定偉解釋:“《花神》的創作時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相當於中國明朝。畫框的作用是用來保護畫,而原作之前配的框也有幾百歲了,是珍貴的文物之一。”

謝定偉表示,在《花神》出借之前,烏菲齊美術館相關專家對畫作以及畫框均做了專門評估。“歐洲古典繪畫的畫框都很精致,《花神》原畫框的邊角很尖,花紋也很繁復,稍不留意就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受傷,不宜一起出借。也因此,《花神》來了,畫框沒來。為了展示所需,我們重新為《花神》定制了一件新的‘衣服’。也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畫框。”

首次來到中國內地展出的《花神》,確系真跡。小紅書博主“和賈布看展”也第一時間給網友正確的解答。截至發稿前,記者注意到,百度百科已經更新了正確的尺寸數據。網友則回復:“原來是百度百科搞錯了,我還以為烏菲茲美術館藏有兩幅《花神》,其中的一幅是板上油畫,另一幅為布面油畫。烏菲齊美術館沒有拿復制品來忽悠大家就可以了。”

鑒定“真跡”四大標准

鑒別文物、藝術品真跡如果只是靠尺寸或者畫框,是遠遠不夠的。

上海泓盛拍賣有限公司國際董事、上海自貿區文化投資公司高級專家孫佩韶表示,拆解鑒定“真跡”四大標准包括作品風格、藝術氣質、技術層面、物理特征。

孫佩韶告訴記者:“作品風格是指藝術作品中表現的獨特的視覺特征和主題思想的綜合體現。藝術氣質是指作品呈現出的氣息與特質,包括藝術家的審美觀念和情感表達,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情感共振。技術層面指藝術家採用各種技巧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視覺理念,這些技術是基本的繪畫元素,包括筆觸、線條、構圖、透視、光影等方面。物理特征則包括畫布、紙張、顏料、年代和保存狀態等。”

在孫佩韶看來,掌握了這四大標准,至少能解決80%的真偽問題。而其中,最難的是藝術氣質的判斷,它需要一個鑒定師自身的藝術積累以及天賦。

以《花神》為例,尺寸屬於鑒真與否的“物理特征”,而畫框其實和原作真偽基本沒有關系。

在美術史上,《面紗聖母》是英國考陶德美術館收藏中的知名贗品之一。它曾一度被認定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波提切利的杰作。后來,英國藝術史學家肯尼思·克拉克觀察到聖母像與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明星珍·哈洛極為相似。此外,包括看似人為的蛀虫洞、畫框的扭曲程度等也讓人生疑。多年后,經過X射線能譜等技術手段,証實了畫中的顏料普魯士藍(聖母身著長袍之色)來自19世紀,比波提切利生活的年代至少晚了350年。

打開眼界的質疑精神

盡管鬧了一場烏龍,但敢於質疑的網友並沒有引起眾嘲。在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社會上一些以“贗品”充“珍品”的博物館,也讓觀眾越來越具有質疑精神。

幾年前,重慶大學耗670萬巨資建立的博物館在網絡上火了一把。包括“多了兩匹馬”的秦始皇陵銅車馬、使用電鍍金鑲工藝的金烏龜、體型巨大的藍色唐三彩仕女等館內展出的大部分藏品均是贗品,被網友戲稱“贗品博物館”。而遼寧私人博物館、寶雞私人博物館的假文物也引起不少爭議。因此種種,喜歡觀展的觀眾多了一份警覺。

在《花神》之前,東一美術館曾展出過莫奈、高更、博納爾、馬蒂斯、畢加索等諸多名家名作,包括藝術史上的頂流作品《日出·印象》《睡蓮》等。此次“提香·花神”展是東一美術館與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五年十展”合作的第三個國際大展。

隨著越來越多世界名作真跡高頻次造訪國內展出,中國觀眾的眼界被進一步打開,藝術“美商”也進一步提升。“不再僅僅因為‘真跡’的名頭而盲目崇拜,而是有了自己的判斷。哪怕這種判斷的過程有誤,也是一種整體的進步。”一位藝術品領域從業者告訴記者。(記者 李君娜)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