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年輕人復興手工藝 紙張、畫筆和顏料等再受歡迎

2024年04月22日17:22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讓紙張、畫筆和顏料等再受歡迎

年輕人復興手工藝“保留春天”

古人在詩詞中寄托對美好時光易逝的惆悵,如今的年輕人紛紛動手用自己的方式保留春天。植物拓染、壓花標本、花草造紙……一項項古老的手工技法在社交媒體的推動下,重新回到年輕人的視野,“保留春天的方式”近日一度登上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讓紙張、畫筆和顏料等傳統材料再次受到歡迎。

年輕人為何喜歡上這樣留住自然與時光的方式?

植物拓染近年十分流行

周末,忙碌一周的“95后”施琦終於有機會實踐她在社交媒體上刷到多次的植物拓染手藝。

她在小區裡搜集了不少落花和葉片,按照社交媒體上教的方法,先將這些植物材料用明礬加水浸泡半小時,然后將材料擦干,按照自己設計的圖案排布在一塊米白色的棉布上,隨后用透明膠布將植物固定。“說是‘染’,其實是敲打出來的。”這一項技藝最考驗耐心和方法的工序就是不斷輕輕敲打固定好的植物,讓植物的顏色浸入布料。

“透明膠布是買來封快遞箱子的,鐵錘是買的宜家工具箱,沒想到第一次使用不是修家電而是印花。”擔心長時間敲擊影響樓下鄰居,施琦將染布的小桌子搬到陽台上,又在地上墊了一塊厚地毯。

在經過近一小時的反復敲打后,施琦撕開透明膠布,刨開近乎碎成渣的植物,果然“翻車”了:布料上隻留下隱約的輪廓和葉柄處發黃的痕跡,與社交媒體上那些清晰印下植物形態與色澤的作品大相徑庭。於是她又查閱各種資料,發現自己選的材料並不合適,“植物材料要選擇輕薄、表面無蠟質感的,我當時找了常春藤葉,覺得很薄了,但回看發現其實還是偏厚,而且表面也有一層蠟質。不自己動手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

第二天,她又找到社交媒體上介紹的相對好染色的三色堇,用布裹住錘頭,將布料換成平時畫水彩的純棉厚紙。一番操作后,終於得到一枚輪廓還算清晰的三色堇印花。盡管一個周末耗費在這件事上,她卻覺得有趣,隨后在網上下單了專用錘子和布料,“趁春天提供了這麼多素材繼續創作。”

這項名為植物拓染的手藝,是傳統非遺技藝的一種,近年來在年輕人中十分流行,4月14日中華藝術宮還舉辦過一場植物拓染非遺體驗工作坊活動。

不在結果,而在享受過程

保留春天的方式不僅有植物拓染。如今旅游景點、文化展覽“標配”的蓋章是留住參觀旅行的記憶,與其手法類似的凝膠版畫則可以留住時光。“我沒有刻章的技術,也不會畫畫,這種升級版蓋章的方式適合我。”隨著如今蓋章越來越復雜精細,“跑章黨”彭悅蕾的愛好也在“升級”:在塑料印台上刷上顏料,再將植物擺放上去,覆蓋一層紙,壓緊輕拍,紙張會吸去沒有被植物遮擋部位的顏料,同時也將植物形狀、紋理留在印台上。掀開紙張輕輕挪去植物,再壓上一張紙,植物的形狀和紋理就能印在其上。“這樣的方法和傳統拓印很像,與上海博物館曾展出的‘與時偕行——金石傳拓技藝’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是在‘復印春天’。”

如果說植物拓染、凝膠版畫對技巧有要求,押花標本則因為看起來制作門檻更低而受到很多“手殘黨”人歡迎。“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做的植物標本嘛。”“90后”陸女士小時候常常將落葉、花瓣夾進書和日記本制作成標本。如今的押花標本則是這一童年回憶的“升級版”。她喜歡在家裡把鮮切花在將謝未謝之時剪下,層層疊疊裝上干燥劑和吸水紙,再以木板固定。比起過去用書本壓制葉片和花瓣,如今的押花不僅可以將整個花朵、葉片乃至根莖制作成標本,也更能保留鮮花的顏色。在社交媒體上,有人甚至將長度超一米的龜背竹葉片壓制成標本,顏色依然保持著翠綠。

雖然在技藝上沒有太大難度,但關鍵在審美:壓制成功的干花往往還需要被重新組合成圖案裝框。彭悅蕾收集了很多網友發布的樣本,有人甚至能排布成19世紀英國設計師威廉·莫裡斯的經典圖案,“現在能干的年輕人很多,社交媒體讓人大開眼界。”

除此之外,滴膠植物、花草造紙等各類自己動手“保留春天”的方法也有不同的擁躉,不僅催生了線下店鋪、體驗工坊,也帶動相關工具的消費。在網絡購物平台搜索“押花器套裝”,能找到數以千計的商品,一款A4紙大小的壓花器套裝,上周賣出了上百件。而一套親子類植物拓染套裝,已經銷售了3萬余件,買家秀裡也有不少人晒出自己的作品。而一些人也通過自己的好技藝、好手法開始賺錢:比如一幅高度約120厘米的龜背竹押花裝飾畫,價格接近2000元。

年輕人樂意自己動手,是為了省錢嗎?施琦的回答是“肯定不是”。她購買的植物拓染套裝工具雖然隻花了50元,“但后續還有購買布料、紙張等耗材,練習和失敗的成本,即便不算那些尋找材料、練習和制作的時間成本,也肯定比直接買一個印花帆布袋或者連衣裙更貴。”

相比最終得到的結果,很多喜歡自己動手“保留春天”的人享受的是過程。彭悅蕾很愛在B站看UP主們還原傳統美食或是小紅書博主們用傳統手工藝“爆改”服裝,制作從和面、織布這些如今早已可以輕易獲得成品的初始步驟開始,觀眾最愛看的是他們不斷“翻車”又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隔著屏幕我聞不到也摸不到,但創作過程就很有趣。”在她看來蓋章、印版畫也是同理,結果常常出乎預料,成品也肯定不如買現成的,但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她記得上學時一篇關於釣魚的文章裡曾提到,“我是為釣,不是為魚”。

留在心裡才是留得最長久的

創造時的付出,也讓“被保留的春天”有了更多內涵。“明年春天我可能不會再翻今年春天拍的照片,染的作品也會褪色,但我一定記得蹲在小區花園邊尋找花朵葉子時呼吸的泥土氣息,記得我敲敲打打時抬頭望向窗外的春色綠意。”施琦與不少同好們的想法相似,“留在心裡才是留得最長久的。”

當代年輕人到底有多熱愛春天?小紅書數據中心統計了今年2月4日立春至4月11日期間平台上發布的筆記,“春日”相關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118%,相關話題閱讀量超400億。年輕人踏青、野餐、逛公園,和父母一起“走花路”,帶著寵物在春天裡奔跑,也把春天化作妝容畫到臉上、復興各類傳統手工藝“保留春天”。一些年輕人說,手工勞作中能體會季節輪轉的“治愈感”。

“如今大家對節氣的重視以及文博熱潮的興起,背后都是當代年輕人對傳統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向往。”一些熱衷“動手”的年輕人說,在很容易獲得一件商品的時代,大家反而更希望慢下來自己參與和體會時光的流變。(記者 簡工博)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