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滬上一些高校開出特色新課成"爆款" 受學生追捧

2024年04月17日16:40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宋詞課、玉石課、園藝課……滬上一些高校開出特色新課受學生追捧

“爆款”課程背后有怎樣的匠心與內涵?

前不久,同濟大學從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學等30所海外名校引進百門國際課程資源,以“人工智能+”為核心,供校內國豪書院和基礎學科拔尖班的398名學生先期修讀。本學期,滬上不少高校基於自身特色開出網紅課。這些校園的網紅課,課堂名額被秒殺,座無虛席。

創一流大學,必有一流課程。在申城,根據《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年年建設市級一流課程。從優質在線課程、線下課程到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從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社會實踐課程到示范性全英語課程,各有千秋、各顯神通。據統計,最新認定的2023年度上海高校市級一流本科課程達到400門,比上一年度的344門增長了16%以上。

記者近日走進各高校,找尋每個“爆款”課程背后有怎樣的師者匠心,又有怎樣的文化內涵。

復旦宋詞課

傳承文化,回應當下生活

在復旦大學,有一門很火的通識核心課程“宋詞導讀”,即使名額從150人增加到230人,依然供不應求。從今年的報名數據看,超過60%的學生來自理、工、醫科院系。

這門宋詞課究竟有何吸引力?記者近日旁聽了一次課。當天雖是雨天,來旁聽的學生還真不少。

17時45分,距離上課還有45分鐘,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可容納250人的3209教室,差不多坐了三分之二的學生。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李欣睿拄著康復拐杖進來了,她的腳之前受了點傷,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落下一節課。“有人連著幾次都沒選上這門課,我這次運氣真的好,終於有機會系統了解宋詞。”她告訴記者,一位剛畢業的學長,已連續三年旁聽這門課,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18時,距離上課還有半小時,教室裡基本坐滿了。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學生劉延昌和杜成鵬走了進來,“看來下次課要提早1小時過來。”他們同住一個寢室,一起報名宋詞課,一個選上了,另一個是來旁聽的。“大概下午3時半就有同學來佔座了。”宋詞課助教、復旦大學中文系2022級碩士生郭曼雅告訴記者,許多沒選上課的學生會來旁聽,一座難求。

離上課還有5分鐘,34歲的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趙惠俊站上講台,他是春季學期宋詞課的主講人。此時,教室過道裡添了不少加座。18時30分,宋詞之旅開啟。講的人投入,聽的人專注,間或傳出會意的笑聲。近兩個小時的課程結束時,學生們自發鼓掌,不少人意猶未盡聚到講台前。

宋詞課為何火?在趙惠俊看來,這是因為宋詞本身的魅力,“很難不火”。如果換成唐詩肯定也一樣,“甚至更火”。在如今的校園裡,傳統文化課對於學生還是有比較大的吸引力的。“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就背誦,這些優秀文本也承載了學生們自己的一些生命記憶。如今,他們有機會重新審視這些詩詞到底是什麼樣的。詩詞一定是常讀常新的,所處環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趙惠俊也提及理工科學生對宋詞課的熱情,“這些學生對於宋詞同樣有著敏銳的感覺”。2021年春季宋詞課,曾有一位物理學系的學生,每次下課都要跟他分享自己對於某首詞的理解,講到動情處還會流淚。“對於我們這些以唐詩宋詞為專業的老師來說,這或許是我們最期待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宋詞課帶給學生怎樣的變化?“他們對宋詞更加喜歡了。我們講詩詞,除了傳承傳統文化,還希望能回應當下生活。比如,精彩過后面對自己的平凡人生時,和自我達成一種和解。關於這些,宋人有過許多的參悟,歐陽修就曾說過: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趙惠俊說。

同濟玉石課

動手實驗,激發極大興趣

“超級好課!”“是我四年都沒搶到的課。”“許願下學期能搶到玉石課。”……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征宇老師開設的“中國玉石及玉文化鑒賞”,選課人數連年上漲,最高時有2500多人在線“搶課”。有的同學甚至連續四年都沒搶到,有的同學即使上過網課,還覺得不過癮,再次進入“搶課賽道”。

這一節校園網紅課,不僅僅拓寬了視野,傳播了傳統文化,更是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撬動專業志趣。

在這個寶藏課堂上,有許多“出乎意料”。比如,大家都知道“玉石俱焚”這個成語,那麼玉石是否怕高溫?光講解還不夠,課上周征宇老師直接請同學上台做實驗,當眾用火燒玉石。玉石到底夠不夠堅硬?周老師又直接挑了一位高個子同學,站到講台上,把玉石扔到地上,看看有沒有碎。一個個小實驗,讓同學們動手體會,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雖是以“玉石及文化鑒賞”為主旨,但這門課還講到了玉石的誕生、開採、雕琢等,涉及多門學科。比如,玉石的成因,與地質學、岩石礦物學相關﹔玉石的開採又涉及可持續發展、生態學﹔玉石在雕刻設計時,則包含藝術與人文學科。“但我若是去講專業課,那這門通識課就和專業課無區別了。”周征宇告訴記者,剛進校的大學生往往會有個迷茫期,如何通過這一看似和專業無關的通識課,讓學生們自己“加工”,發現“我的專業是可被運用的”,才是關鍵。

“火出圈”的網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出現在周征宇的課堂上。電影中的文物——玉壺,幻化成人形,想方設法逃出博物館,尋找他們的“家”——中國。這部微電影以11億的播放量,成為2023年排名第三的當紅網劇。“電影中的‘玉壺’曾經於2014年在同濟大學展出過。”周征宇說,這個玉壺是一件當代作品,它最大的特點是“薄胎”,壺體最薄的地方不到1毫米。“當時在同濟大學展出時,大英博物館策展人因贊嘆其精湛的工藝,決定由大英博物館編制預算將這隻玉壺買回去在玉器館展出。”

B站、抖音等平台上,已有周征宇發布的先導課程,累計播放量超過180萬次。除了線上課程、線下課堂教學,這門網紅課還會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玉石雕刻領域的工藝美術大師們帶著他們的作品走進課堂。

課堂形式創新,也是玉石課備受喜愛的原因之一。學期過程中,學生們需要策劃玉石展。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各自發揮特長,在合作中實現跨學科融合。學生們的策劃方案出來后,周征宇老師會挑選一些方案,借助校外資源來幫助他們實現。2021年,根據學生的策劃方案,同濟大學和13家博物館合作,挑選了65件展品在校園內展出。“一個展覽從策劃到最終實現,雖然很花時間,但參與了就很有成就感。”一名選課學生說。

華理園藝課

勞動教育中,品生活之美

記者近日走進位於杭州灣北岸的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穿過校門不遠處一片油菜花田,就來到一個“透明植物園”。玻璃房內,花草之間,學生們正忙著為一個個生態瓶裡的微景觀“配菜”。從蕨類植物到網紋草,他們將多種盆景小苗植入瓶內,創造“會講故事的小世界”。這是全校學子必須“搶修”的網紅選修課——“園藝與生活”。

春季學期,華理后勤保障部門的真園丁們當起授課老師,每周開足7節課:一周做多肉盆,隔周做生態瓶,再下一周種草莓,中間還穿插藝術插花課。目前,約有700名“幸運兒”秒殺到這門隻有1學分的網紅課,有人從大一搶到大三。

“最下面是儲水層,我們可以用陶粒﹔中間是隔水層,我們用珍珠石﹔再上面就是土壤層,我們可以混合山泥和營養土。”當天這門實操課的主講人陶慧敏老師,告訴班上學生生態瓶如何三層鋪底。她從上海交通大學風景園林設計專業畢業,到校負責日常綠化管理,與其他后勤保障部門的同事一樣,兼任講授“園藝與生活”課程。

當天的開課現場,除了大桶裡分裝的每一種基底材料,就是桌面上十幾種不同的小綠植苗苗,包括迷你羅漢鬆、袖珍椰子、鐵線蕨、冬青蕨、鴨腳木等。它們就像廚房裡的“食材”一樣,由學生發揮創意、自由組合。學生們分成6個小組實操。大家從討論設計方案開始,逐漸在球形玻璃瓶中搭建出一個微縮世界。第一組的組員很傳統,定下“綠色城市”主題,選擇高、中、低不同植株,形成三角形的透視構圖,感覺一座生態宜居的立體小城拔地而起。最后,他們在用於鋪面的人工材料上,用鑷子布置了常見的小動物造型,“它們就好比城市裡的我們,享受著陽光與空氣”。材料都一樣,但作品各不相同,還穿越古今中外。另一組學生在作品中為經典童話角色“小王子”設計了“玫瑰園”。女生特別選用了紅色網紋草和粉蝶這兩種紅色調的觀葉植物,並以苔蘚類植物鋪底,搭出了一座帶有小徑的玻璃瓶裡的花園。

自己動手,自我實現,“園藝與生活”既是勞育也是美育。作為獲批設立上海市首個“高校后勤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服務育人示范崗”的高校,華理每個學生都要在本科學制內修讀一學期共16學時勞動教育課程,達成“學一技之長、享勞動之樂、品生活之美”的開課目標。

來自華理商學院的學生陶雙說自己很幸運,第一年搶課就搶到了園藝課。出於愛好,也出於專業,她在課上與同學們分享了對未來園藝的願景。“在書房坐著看書時,伸手就能從‘植物屏風’裡摘一顆新鮮的小西紅柿,放進嘴裡……”“在家裡點一點電腦或手機屏幕,就可以給花花草草澆水施肥……”她說,這才是智慧化的園藝管理。

“同學們,下周注意穿著,我們要到大棚裡種草莓啦!”下課前,陶慧敏向同學預告課程安排,贏得一陣歡呼。新學期,勞育課特別增加體力勞動項目,“園藝與生活”就增設果蔬種植與採收、校區地被補植等。在海灣校園勞育實踐基地,學校專門架設的草莓大棚裡,草莓栽下大約個把月后,學生們就能品嘗自己親手耕耘的勞動成果了。(記者 徐瑞哲 黃海華 李蕾)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