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中山公園和虹橋公園這麼美,原來背后有這樣的巧思……

日前,虹橋公園更新項目和中山公園萬航渡路段綜合提升項目榮獲第二屆LA風景園林獎創新探索獎優勝獎,兩個項目分別於2023年5月和2022年9月底落成,項目設計的背后都有哪些巧思,一起來看看~
虹橋公園
中山公園萬航渡路段
這兩個項目由翡世景觀攜手同濟大學、貽貝(上海)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共同申報。
虹橋公園更新項目
虹橋公園前身是1987年6月1日建成開放的上海兒童交通公園,2006年更名為虹橋公園,2022年開始整體更新。為了滿足新時代人民對公園功能、審美、辨識度等方面的要求,設計公司從新主體重構新鏈接、新材料激活新日常、新藝術煥新新事件等三個方面打造新時代的公園。
進門就能看到的“虹橋源亭”是整個公園的視覺中心,下方的中央草坪成為了露天舞台,而廊下座椅成為了觀眾席。結合數控設備,“虹橋源亭”通過編程設計模擬了日落時晚霞及天空的光感變化,讓夜公園充滿魅力。
公園增設一條環形慢跑道,與公園外部的慢行系統鏈接,為周邊居民和上班族創造多種活動可能性。
可坐、可騎、可爬的“S型藝術坐凳”可探索多種互動方式,拱門的童趣色彩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各種各樣的新活動和新故事正發生在這座嶄新的公園裡。
上海中山公園萬航渡路段綜合提升項目
中山公園萬航渡路改造項目主要從空間破界、時間跨界、感知融界三個維度進行。
所謂破界就是指項目打破萬航渡路沿線兩側中山公園與華政校園的圍牆,將人行道遷移到公園內部,原先的人行道改為非機動車道﹔同時,拓寬機動車道,既打造了獨特的慢行景觀,又提升了萬航渡路交通暢達的便捷度。
圍牆打開以后,百年公園的綠化景觀得以提升,中山公園十二景中的百年懸鈴木“獨木傲霜”、英式園門“舊園遺韻”、銅頂以及著名的露天音樂台都隨圍牆打開而“走”出公園。原來的三號門處打造“梧桐廣場”,原二號門“舊園遺韻”與開放廣場整合起來,形成“華陽廣場”,供居民從多角度、多方向自由穿行進入公園。
時間跨界則是指中山公園的全面打開,讓“百年校園”與“百年公園”融合開放,“百年古樹”與“百年建筑”交互掩映,“百年道路”與“百年公交”穿行其間,講述光陰的故事。
中山公園三號門旁傲立的“華東第一懸鈴木”、蜿蜒的人行園路、“種子花園”的設計均體現了生態與情感的交融。此外,設計過程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重大理念,讓民生工程與人民有了更多的情感鏈接。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