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蘇州河岸線步道連通游船往來沿岸景觀燈和諧嗎

2024年01月16日09:23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蘇州河岸線夜行——

步道連通游船往來沿岸景觀燈和諧嗎

蘇州河的燈光不僅關乎城市的功能照明,更是城市風格的映照,要從戰略的高度做優化燈光設計這篇大文章

在上海讀書的小蘭最近發現一條夜間city walk的好路線。“從昌平路橋散步到外白渡橋,一路光影變幻,水波蕩漾,很愜意!”自蘇州河中心城區段兩側岸線42公裡基本實現貫通后,兩岸的景觀照明建設同步進行。步道連起來了,燈亮起來了,游船也開起來了,像小蘭一樣夜游蘇州河的人越來越多。

那麼,目前濱水步道的景觀照明是否連貫?夜游蘇州河的市民游客是否感到安全舒適?周邊居民會不會覺得有光污染?蘇州河的橋面燈光是否美觀和諧?還有哪些提升空間?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連續幾個夜晚沿著蘇州河尋找答案。

岸邊視角:

整體照明較好但有斷點

蘇州河中心城區段有20多座橋,記者從外白渡橋出發,一路向西走到新涇灣中環路橋。盡管是寒冷的冬夜,沿岸夜跑、遛狗、散步、觀景、聊天的市民游客仍有不少。

人在岸邊走,一路都有燈光伴隨,記者發現,目前蘇州河兩岸基本全線有照明,燈光以暖光為主。有的燈帶設在河堤下沿,有的是每隔幾米的路燈,配合各路段步道的變化,一些小射燈分布其中,整體明亮也不刺眼。其中的階梯照明燈,特別貼心。從鎮坪路橋到寶成路橋一帶有不少階梯步道,每級階梯都設置燈光照明,或在階梯扶欄添了燈帶,防止行人絆倒。

部分沿岸步道還布置了特色景觀裝置。以江寧路橋的橋下空間為例,除正常的路燈和燈帶外,大片空地的地面由星星點點的小燈組成景觀。

從功能上說,目前蘇州河整體路段照明較好,不過問題依然存在。一路向西,記者發現部分步道景觀燈已出現接觸不良、無法點亮的“斷點”。朱家灣附近居民王女士常來蘇州河畔遛狗,她告訴記者:“時間長了,你就知道哪兒能直走,到哪兒該轉彎,到哪兒前面就沒燈了。”

比如四川路橋到河南路橋的部分河段,其中一側步道的多個路燈可能因損壞不亮了。在寶成路橋附近,沿河一段種植著幾棵大樹,其中一棵樹上纏繞著兩根鐵絲,鐵絲另一頭系在岸邊柱子上,而后面的燈帶有幾個不亮了,周邊燈光較暗,若不仔細看,很難注意到擋在跟前的長鐵絲。“若此時有奔跑的孩子,很可能一頭撞到鐵絲。”一旁的居民說。

“斷點”還存在於一些施工區域。在蘇州河新涇灣往嘉定方向的兩岸岸線,存在部分區域在施工中或已完工的照明燈未能全部點亮,無法有效保障行人安全。記者在普陀區一河段沿岸行走時發現,由於一旁在施工圍了起來,這段路沒有路燈,僅有腳下相隔10米左右一個小燈,照明微乎其微。

“城市景觀照明是個大工程,加之蘇州河貫穿上海5個區,不同區域在不同時間施工,導致一些區域出現燈光斷點。”市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主委張蘊在夜游蘇州河后建議加強后期維護,保障夜行者安全。

蘇州河濱水步道的公共配套設施一年比一年好,不少區域的步道周邊配套了公共廁所,並添設廁所標識,沿途垃圾箱也增多了,但在夜晚時分,這些標識標牌並不顯眼。不僅僅是標牌,在普陀區段的步道旁設有不少景觀指示牌,用地圖標明“你在何處”以及附近景點介紹。美中不足的是,夜色中的這些觀景指南黯然失色,游客要把手機電筒打開才能清晰閱讀。

橋上視角:

閃爍式的炫彩燈光居多

沿著濱水步道走,最絢麗的當數蘇州河上的橋。橋上的燈光投影在河面,伴著水波一圈圈蕩漾開來,給夜晚的蘇州河增添了不少夢幻。

目前大部分橋梁已進行適度的亮化處理,如昌平路橋景觀燈光完成升級改造后,360°無死角,橋洞兩側還安裝與橋梁主體燈光色彩相協調的洗牆燈,點亮了橋下空間。鎮坪路橋是普陀段“美好之路”的起點,橋面燈光打出了暖黃色的人文景致圖,頗有老上海的風情,朦朧月色下的燈光倒影很美。

橫跨長寧與普陀兩區的瀘定路橋,長長的橋面、橋洞都打了燈光,紫色、紅色、藍色、綠色等交替。附近居民小陳告訴記者:“夜晚很喜歡來這裡city walk,站在橋上看兩岸,站在步道看橋面,都是一道風景,最近橋面燈光還增加了一串漸變的音符,很驚喜。”不過也有居民覺得,這麼炫的色彩有點“土味”,飽和度低的燈光更耐看。

到了武寧路橋,一半橋面有燈光,且有規律地閃爍著五彩顏色,另一半橋面則暗沉,不知是有意設計,還是其他原因。武寧路橋面矗立著大型雕塑,沒有燈光裝飾照亮。記者聽到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若用燈光加以勾勒裝飾,更能烘托橋的氣氛﹔另一種認為無需過多燈光點綴,在遠處燈光映射下的橋本身就很美。

記者發現,雖然蘇州河上每座橋的燈光設計都不盡相同,但大多數橋梁的“畫風”相近,即為漸變式、閃爍式的炫彩燈光,且色彩鮮亮,以藍色、綠色、紫色等明艷色彩為主。僅少數橋為同一色系的低純度柔和色,且不閃爍晃動。

“燈光設計要注重適配性,要照顧到河和橋的建筑本身以及周圍的城市景觀,有時候過度的燈光裝飾反而會掩蓋本身的建筑之美。”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魏劭農說。

縱觀世界上有名的濱河景觀,萊茵河、塞納河、多瑙河……其濱河景觀往往不是依靠五顏六色的燈光設計,而是以同一色系為主,泛出星星點點的微光。以塞納河為例,整條河的燈光設計統一為暖光,每座橋不做過多的燈光設計,而是通過岸邊建筑以及游船上透出的光來營造整條河的氛圍,微光中烘托出建筑本身的美感。

“飽和度過高的色彩裝飾以及過於炫彩的燈光效果,反而會削弱蘇州河本身的歷史與人文底蘊。”魏劭農說,蘇州河上也有一些橋的燈光設計比較考究,外白渡橋是其一。作為蘇州河匯入外灘的節點,外白渡橋運用統一的燈光設計與背后“三件套”形成呼應,燈光的設計圍繞橋的架構展開,在體現燈光之美的同時,也展現出建筑本身的線條感。

同時,橋梁的燈光設計也應與周邊建筑、城市景觀相呼應。以蝴蝶灣花園附近景觀為例,附近多為居民區、住宅樓,以暖色調為主,然而旁邊的昌平路橋卻是以大面積高飽和度的綠色和藍色為裝飾,使得整座橋顯得突兀。

樓上視角:

部分區域燈光照明混亂

夜游者想有燈光一路相隨,這對附近小區居民是否會造成光污染?

從昌平路橋走到曹楊路橋,兩岸多分布著居民樓。以寶成灣—長壽灣為例,兩岸居民區高樓聳立。在大華清水灣花園,濱水步道穿過小區,這裡的步道設置比較豪華,時不時有亭子石凳,周邊茂密植被簇擁,這裡配置的燈較其他地段數量更多,岸邊、亭子、草叢,一路配有景觀燈、地燈、小射燈,大大增加安全度。步道一旁就是居民樓,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居民。其中一位居民表示,小區這邊的步道燈光並不影響日常起居,而河對面的燈光太亮不舒服。

記者發現,河對岸的燈光設計為漸變型長條,隻見波浪起伏的白色燈帶一輪輪劃過,有點晃眼。

站在小區居民的視角來看,蘇州河的燈光景觀就是家門口的一道夜景。但記者也聽到有居民吐槽,部分區域燈光照明較為混亂,白熾燈與暖光燈交織,紅光與綠光交替,整體美觀度較差,頻繁閃爍的燈光讓人感到視覺疲勞。

魏劭農特別提到夢清灣、花園灣一帶,這段濱水景觀設計突出野趣,不用水泥等駁岸,而是設計為生態草岸,融合很多自然元素,這一段燈光設計的適配性較好,沒有用過多的色彩燈光,以免影響樹木自然優美的姿態,還增設了霧森等特色照明,星星點點之下,樹木的倒影、居民樓的倒影連成一片,時不時有幾隻夜鷺從河面劃過,打造出水霧繚繞的夢幻濱河夜景。

“在一個城市居民高度聚集的地方做成這樣一個連續的自然景觀,說明設計的觀念在改變。”魏劭農說,“以前我們經常用五顏六色的燈光照樹,河岸景觀中的植物本身很美,到了晚上又有剪影的效果,如果用過度的燈光反而把植物的美破壞了。”

蘇州河的夜,在居民眼裡是一景﹔而居民樓的萬家燈火,亦是游人眼裡的一景。“居民樓本身也可以成為兩岸照明的一部分。”張蘊認為,蘇州河兩岸第一立面夜景光色目前以居民樓頂的簡約光帶為主,燈光層次感不夠強。今后在景觀燈提升設計時,可以將綠化和步道的區域照明和兩岸萬家燈火的高樓相配合,通過局部點綴色彩動態效果,調整好亮度光色,優化照明層次感,支持整體統一色溫的控制、智能照明系統的一體化控制。

戰略視角:

借鑒浦江燈光景觀經驗

蘇州河濱水步道的燈光設計可以打幾分?沿著蘇州河走了一圈,記者認為打基本分沒問題,蘇州河濱水區是建成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代表性空間和標志性載體,站在這個角度看蘇州河燈光,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採訪中,無論人大代表、專家學者,還是普通市民,對蘇州河沿線的景觀燈光均抱有更高期待。“我們需要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這條河,打造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燈光形象。”張蘊說。

事實上,蘇州河燈光設計現在遇到的問題,黃浦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遇到過,並且做出很好的示范。外灘的亮燈工程開始於1986年,最初只是以數萬隻燈泡連成線來裝點建筑,而且隻有節假日才點亮,對市民來說,那時的燈光談不上設計,只是單純地“看燈”。

隨后的幾十年,外灘從拉長燈光的開放時間到換上LED燈具,再到配合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邀請國內外照明團隊整體規劃兩岸夜景照明。如今,黃浦江的夜景已成為上海的一張名片,這其中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

“要提升蘇州河整體景觀燈光,可借鑒黃浦江燈光景觀的經驗。首先要確立統一的設計標准。”魏劭農說,蘇州河景觀照明工程因歸不同區管轄,目前缺乏統一的設計標准。在2018年黃浦江兩岸景觀燈光提升改造時,就曾採用國內外照明團隊兩方合作,對整體照明工程進行全方位規劃。蘇州河的整體燈光設計也應邀請一些優秀團隊出方案,聽取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包括藝術家的想法,共同對這個方案進行評價和調整。

在他看來,這個設計標准不僅僅是給出燈光亮度、色調、色溫等參考數值,最關鍵的是開出負面清單,確定“什麼不可以做”,由各區根據標准、結合區域特點再做“手術”,還必須加強后續的管理和維護,避免隨意變動。統一標准並不影響各個區域的個性化展示。“圍繞區域特色,可以因地制宜設計景觀燈效果,與園區、居民區建筑本體的各自特色和風格相匹配,充分融合不同區域既有的夜景環境,讓市民游客從水陸空多角度欣賞到不同風格、動靜適宜、相互補充的優美夜景。”張蘊覺得,沿線景觀燈光設計,需要整體考慮,打破河岸區域間的壁壘,使得全岸線燈光融合與協調,統籌濱水建筑、綠化、步道、橋梁、堤岸設計效果。

張蘊建議,在后期運營和維護中可實現遠程智能化控制,不僅可以實時反饋燈具運行數據和故障報警等,也能提升景觀照明的管理效率。在施工建設中,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蘇州河岸線全域的施工周期,讓蘇州河42公裡岸線可以同步綻放光彩。(記者 王海燕 見習記者 呂佳)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