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鎮不斷深化“文字+文脈+文物” ,繪出發展新藍圖

今年龍年央視春晚的主題為“龍行龘龘,欣欣家國”,據《康熙字典》記載,這個由三個龍組成的“龘”字,出自我國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說到《玉篇》,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編纂者——南朝梁陳間著名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他與亭林的淵源頗深,曾長期居住並著書於此,人稱“顧亭林”。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亭林鎮的玉篇體驗館,在館藏的《增續大廣益會玉篇》裡找到了“龘”這個字,上面的注釋寫道:龍行龘龘,形容龍騰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為傳承《玉篇》文化,近年來,亭林鎮從各方收集了中日韓《玉篇》珍稀版本,並依托高校資源,打造“玉篇體驗館”。
去年年底,亭林鎮還啟動了中國玉篇文化中心的建設,選址位於新聯小學舊址,G320文旅連廊旁邊。亭林鎮文明辦副主任李嘉俊表示,建成之后,櫻花公園、顧公廣場、亭林書院等相關景點將“串珠成鏈”,共同為亭林的文旅事業提供新的亮點。
近年來,亭林鎮多次舉辦顧野王文化、江南文化等主題交流活動,並修建了顧公廣場、顧野王雕像,不斷擴大“江南文化”的影響力。顧野王文化研究院院長蔣志明是顧野王的資深研究學者,他告訴記者,那個時代顧野王的成就是首屈一指的,他與朱熹、王陽明並列為“江東孔子”,“亭林有顧野王這樣一個百科式的人物,對我們后世影響非常深遠的”。
亭林除了擁有豐富的人文底蘊之外,還有不少歷史文化遺存,是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亭林古文化遺址曾多次由上海博物館考古部進行過規模不等的發掘,出土了以“中國第一鏡”亭林石鏡、九節玉琮、袋足陶鬶等為代表的的文物500余件。去年11月,亭林鎮聚焦良渚文化、亭林遺址發掘、生活習俗、禮制與權力等內容,舉辦了“玉見——亭林”亭林良渚文化科普展覽,讓市民更深入了解亭林的良渚文化。
無論是“地下”的良渚文化,還是“地上”的顧野王文化,“玉”字是亭林文化創新發展的核心元素。經市文物局批准,今年亭林遺址地下文物埋藏區考古勘探將會再次啟動,進一步摸清亭林遺址地下文物類型,深化3A旅游景區亭林遺址公園的內涵,探尋中華文明之源。
過去一年,亭林鎮不斷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規劃文化發展的“三維空間坐標圖”,通過“文字+文脈+文物”的思路,打造獨具江南特質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帶動發展,提升軟實力。新的一年更有新征程,今年,亭林鎮將進一步傳承文脈基因,探索文物挖掘和文明探源,豐富文化內涵,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綜合發展。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