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談”記憶︱上海最早由國人自建的體育場是如何演變與發展的?

讀《上海體育史話》 尋體育歷史記憶
《上海體育史話》於1982年10月發刊
是講述上海體育故事、推動上海體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
跟隨小體,從史話裡探索更多上海體育記憶
滬南體育場於1917年建成,是上海最早由國人自建的一個體育場
本期,小體就帶大家走進曾經的滬南體育場,一同了解它的演變與發展
最早的國人自建體育場
1915年10月,當時上海的教育會會長吳馨主持著公共體育場的籌辦,在小西門外大林路、方斜路和大吉路交接處找到佔地26畝的一塊三角地,經協商后改建為體育場,至1917年3月30日正式建成,定名“西門公共體育場”。1927年7月,上海改為特別市以后,該體育場於1928年改為公辦,定名為“上海市第一公共體育場”,后因第二公共體育場停辦,遂取消第一、二之稱,名為“上海市公共體育場”。

初建時的上海公共體育場
當時的上海,殖民主義者在租借地內雖早就建有體育場所,但不准中國人入內。隻有這所地處非租借地界的體育場是唯一由國人自辦的,從它落成之日起,就成了上海體育愛好者的主要活動場地。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到1937年以前的抗日救亡運動,這裡又成了上海人民開展反帝斗爭的集會場所。因此,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62年和1977年,先后兩次批准該體育場為上海市乙級文物保管單位。
初建時的上海公共體育場有300米跑道、足球場、室內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和健身房等設施,體育場內除開展國術和民間的石擔、石鎖等活動外,足球(主要是小橡皮球)、籃球、田徑等也逐步發展起來。
體育場全天開放,群眾可以自由進出,上海體育界最早的一批知名運動員,如足球的賈幼良、張林根、許竟成等,田徑的何德寶、薛劍秋、王正林等都是這裡的常客,李惠堂也曾組織“三校隊”(復旦、交大、暨南)借這裡練球。體育場本身沒有技術輔導,來鍛煉的各隊都是自願組織起來的,由水平較高的擔任隊長兼教練。當時比較知名的隊有“樂群”“共和”“健美”“大華”“華南”等。
每逢星期六下午、星期日全天,這裡還會組織起比賽,春季是籃、排、網球賽﹔秋季是小橡皮球賽﹔冬季是大足球賽。比賽報名也是相當踴躍,還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觀賽。此外,商團和義勇軍也會來到體育場練操,還有學校借場地上體育課或開運動會。
重建體育場
1937年八一三事變時,體育場遭日軍炮擊,炸成一片廢墟。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體育場改名為“上海市立體育場南市分場”,並於1946年第四季度重建。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體育場由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接管。1954年改名“滬南體育場”,體育設施逐步改善更新,面貌大為改觀。

上世紀九十年代滬南體育場大門
當時的滬南體育場承擔著全市室外體育活動的競賽、運動隊訓練、培訓基層體育干部等多項繁重任務。為了統籌兼顧,體育場首先改進了開放辦法,從無組織到有組織,合理安排競賽、訓練、開放的時間和場地。
1952年虹口體育場尚未建成前,市、區系統和基層的足球、田徑、游泳比賽和運動會大部分委托滬南體育場主辦。解放后的第一次運動會——1950年“三·八”婦女運動會就是在這裡舉行的,其他如上海青年、華東區足球賽和上海市聾啞人運動會等也都在滬南體育場舉行。1952年以后,虹口、滬西、滬東、山東路等體育場相繼建立,滬南體育場全市性的任務相應減少,逐步面向基層活動。

上世紀九十年代滬南體育場內景
1956年前后,體育場周圍的工廠、商店和中、小學校紛紛組織足球隊,滬南體育場便為這些基層足球隊提供了訓練、比賽的活動場所。同時,體育場還經常舉辦足球錦標賽、聯賽、杯賽、邀請賽等,曾被稱為“足球大舞台”。1953年和1956年在這裡組成的上海市青年、少年足球隊均獲得全國冠軍,張宏根、張水浩、陳山虎、成文寬四人入選國家青年隊赴匈牙利學習。此外,滬南體育場還舉辦過田徑、手球、舉重、武術等項目的比賽,上世紀八十年代三破跳高世界紀錄的朱建華就曾在滬南體育場訓練,二破世界盲B三級女子跳遠紀錄的趙繼紅也在這裡訓練過。
體育場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縱觀滬南體育場的發展概況,體育設施從極其簡陋的一片場地,發展到草皮燈光足球場,平房變樓房,看台一擴再擴,場地澆水自動化等,同時滬南體育場“從請進來到走出去”,又使兩者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著體育場普及體育運動、提高技術水平的陣地作用。

上海市黃浦學校今貌
2003年上海市黃浦學校借用滬南體育場北側的一部分場地建設教學樓,滬南體育場原有的操場跑道、體育館等設施向黃浦學校開放,同時更名為上海市滬南體育活動中心。
2021年3月11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五四以來上海革命群眾集會場所”——南市公共體育場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150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之一。
(來源:上海體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