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首輪更新聚焦沿線貫通硬件打造,二輪更新聚焦增加人氣活力

楊浦濱江正匯聚大量在線新經濟頭部企業

2023年12月14日09:02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百年工業的歷史積澱,為楊浦濱江沉澱下“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的城市肌理。示范區覆蓋的15.5公裡岸線區域內,涵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區級文物保護點43處、優秀歷史建筑19處。其中各類工業遺產最為突出,呈現時間早、類型多、分布廣、規模大等特點

楊浦濱江,高聳的發電廠煙囪下,一間小小的、別致的“一尺花園”咖啡廳,成為不少市民游客沿江漫步后的休憩處。

咖啡廳原先是楊樹浦發電廠的淨水池。發電廠碼頭區域改建為遺址公園時,在淨水池上建了一個“工業風”的涼亭。后來,楊浦區文物局、濱江集團等有關方面覺得,與其讓它作為一個“盆栽”靜靜地立在那裡,不如將它活化利用,引入成熟的咖啡文化品牌,讓老工業遺產真正成為惠及更多人的公共空間。

淨水池上建咖啡廳是楊浦對濱江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一個縮影——在延續根脈、重現風貌的基礎上,賦予其新功能、新價值。在楊浦濱江,永安棧房舊址西樓變身世界技能博物館﹔毛麻倉庫、明華糖廠經修繕后,先后承辦20余項省部級藝術展覽﹔坐在咖啡廳裡,點一杯拿鐵眺望黃浦江,還能看到岸邊一排被改造成藝術中心的巨型“灰倉”,那裡原是電廠粉煤灰儲灰罐……

2020年9月,楊浦以“生活秀帶”為主題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近日,國家文物局對楊浦的示范區創建工作開展評估,並在楊浦召開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現場會,11省文物局共同發布《保護傳承工業遺產的上海楊浦聯合倡議》。

三年多來,楊浦濱江看得見、摸得著的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接連涌現,獲得國家文物局的肯定。值得稱道的是,楊浦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始終抱著“始於文物、不止於文物”的理念,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表示,要推動工業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重現風貌、重塑功能、重賦價值,努力為“生活秀帶”增添亮色、為“發展繡帶”豐富內涵。這意味著各項工作不僅關乎文物保護利用,更關系著城市有機更新的推進落地,以及世界級都市濱水區的開發打造。

從這個維度看,值得楊浦思考解決的問題,也不止於檔案保護、文物修復等。如何讓老建筑的歷史屬性最大化被賦予新功能?保護和利用的平衡如何把握?如何吸引更多人氣、惠及更多人群?一些問題已有答案,一些則仍待回答。

在搶救一段段歷史

楊浦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遠東第一大煤氣廠等十余項“全國工業之最”。上世紀80年代,楊浦工業總產值曾佔上海的1/4、全國的1/20,永久和鳳凰牌自行車、上海牌手表、中華牌香煙等知名品牌紛紛從這裡走向全國。

百年工業的歷史積澱,為楊浦濱江沉澱下“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的城市肌理。楊浦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文物局局長胡琳介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覆蓋的楊浦濱江15.5公裡岸線區域內,涵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區級文物保護點43處、優秀歷史建筑19處。其中各類工業遺產最為突出,呈現時間早、類型多、分布廣、規模大等特點。

活化利用工業遺產前,保護是一切的起點。楊浦尊重原有環境的肌理和歷史印記,將濱江南段5.5公裡作為連續不間斷的工業遺產博覽帶落實整體性保護,對26萬平方米的工業遺產全面厘清底數。

為了讓一磚一瓦、一梯一窗、一梁一牆重現往日光華,歷史檔案參考不可或缺。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國際)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周鳴浩說,隨著城區功能轉型和濱水空間更新,原位於示范區的大部分工廠、車間等基本已停產或搬遷,部分老工廠、老車間原來歷史檔案面臨保存不當、損毀的潛在危險。

“有些點位稱得上是搶救性保護。有家舊啤酒廠幾經易主,最新一任業主還是一家即將搬遷的供應鏈企業,對檔案保護力不從心。聯系上他們的時候,他們表示,要麼趕緊‘接盤’,要麼他們就要把檔案當廢紙處理掉了。”周鳴浩說,“有家紡織廠,檔案室大門幾十年沒人開過,已經打不開了。室內都是蜘蛛網,有一間屋頂還漏水,大量檔案發霉。”

周鳴浩帶領的同濟大學團隊和楊浦區文物中心的專管員們四處奔波,開展上海船廠等12處重要工業遺產檔案資料搶救工作。檔案發霉受損,他們就與民間愛好者共同擬定檔案搶救數字化指南,在滿是霉塵的狹小空間裡就地開展數字化歸集。有的材料檔案被“丟”在了崇明島,他們每天驅車百公裡,趕在對方上班的時間窗口整理,有時候還要到堆置雜物的荒地草叢裡翻掘。

周鳴浩說,對歷史檔案的發掘和保護是一個驚喜不斷的過程:怡和啤酒廠的設備原始圖紙証明1935年中國就擁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啤酒釀造技術﹔許多彩圖非常精美,具有藝術價值﹔不同時期的船塢修理工程圖,說明船廠經歷了多輪改擴建……

過程中,與老專家、老職工合作讓團隊印象深刻。他們對企業有歸屬感和責任心,搜腸刮肚地提供檔案線索﹔反過來,每當找到一張老照片、老檔案,又能“激活”他們的記憶,形成更多、更完整的口述史。參與搶救工業遺產檔案資料的上海船廠原副總經濟師葛珺興奮地說:“有些檔案,我在船廠干了43年都沒見過。”

“時間畢竟太久了,很多口述歷史很模糊,有不精准的地方。但這些記憶並非丟失了,結合一張當時的場景照,許多老職工就能滔滔不絕講出許多前前后后未被記載的故事。”周鳴浩感嘆,“這讓我們感覺,不僅是在搶救老檔案,更是在搶救一段段歷史。”

平衡好保護與利用

在歷史檔案支撐基礎上,楊浦濱江的歷史建筑得以盡可能地“修舊如舊”,也能更好把握保護與利用之間的平衡。

譬如,楊樹浦發電廠在不同歷史階段經歷過各種改建。華建集團歷史建筑保護設計院常務副院長卓剛峰團隊閱讀了幾萬張不同時期的建筑施工圖紙,歷時一年多時間編制了“保護圖則”,對廠區內工業物件、設施設備、廠區建筑等逐一進行全景解析、記錄、甄別,評估工業核心物項保留保護原則要求。

“發電廠的機房是1912年建造的,所以它的空間格局不能動。”卓剛峰舉例說,“有些廠房,上層的古典主義的窗戶,歷史意義和美學價值都很高,必須原汁原味保留。下層的窗戶是后期新建的,可以根據新的功能要求修繕再利用。”

楊樹浦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工程還引入BIM技術,實現操作全真模擬,精准預測實施效果。市政總院二院副總工徐輝介紹,通過BIM技術,可以把二維的圖紙變成三維,讓設計、施工團隊更直觀地看到問題,“施工前就能完全清楚地看到哪裡需要修繕、哪裡要放新設備、哪個位置需要開多大的孔洞,這樣能減少返工,實現對原建筑盡可能小的干擾”。

賦予歷史建筑新的功能,也會遇到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許多歷史建筑,以前只是一個工業設施,或是老工廠的一個生產空間,沒有獨立的產証。沒有產証,就沒法辦理工商管理、食品監管等証照。“像一尺花園咖啡廳,以前就是個淨水池,何來產証?一開始,咖啡廳就面臨沒有‘出生証’的尷尬,甚至不能售賣咖啡。”楊浦濱江集團黨委副書記錢亮說。

在示范區建設三年間,楊浦區推動制定《關於推進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長效建設 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傳承活化利用的若干舉措》,形成9項配套文件,通過臨時性法規的形式,對工業遺產分類管理。規資、建設、食藥監等相關部門對空間進行實地考察、甄別評估,解決產証源頭問題﹔再通過公安交管部門在經營空間辦理臨時門牌號,為后續其他証照辦理奠定基礎。

依托這一機制,楊浦濱江大部分歷史建筑建設管理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一尺花園”也可以正常對外售賣咖啡。不過,錢亮告訴記者,工業生產空間變成公共生活空間,建筑尺度、舒適度、安全性的要求完全不同,因此還會不斷碰到新問題。

“有的工業廠房,單層幾十米高,不改造分層太浪費,改造又會有各種新問題。有些木構歷史建筑,按文物保護規定不能有明火,很難引入餐飲業態。還有些工業歷史廠房,橫跨開發地塊和公共空間,是分隔開來各自改建還是統一規劃?”錢亮一口氣舉了不少例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文物保護利用機制做得更像一個正面清單,並非原則性、概念性的規定,而是‘一建筑一方案’,既能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也能避免法規濫用,規避風險”。(記者 胡幸陽)

新“大廠”有新動能

在歷史建筑保護和再利用的推進過程中,“工業鏽帶”變為“生活秀帶”,楊浦濱江原本的眾多封閉空間轉型為開放的生態公共空間,獲得市民青睞。不過,目前的楊浦濱江,即使舉辦了不少藝術展、時尚大牌活動,比起主打現代藝術的上海徐匯濱江、倫敦泰特美術館一帶的泰晤士河畔、紐約布魯克林地區等國內外運營成熟的都市水岸,人氣仍有一定差距。

“之前也有一些知名品牌來考察過,最終因為對客流的顧慮,最終選擇觀望。”楊浦區文旅局公共服務科科長張自雯說,“不過我們比較樂觀,因為現在是楊浦濱江人最少的階段——原有人群已經遷出去,新的人群還沒進來”。

新的人群,指的是未來將入駐楊浦濱江的諸多互聯網公司、大型企業總部的員工。錢亮覺得,以前楊浦濱江都是工業“大廠”,一個廠動輒幾千上萬名員工﹔現在B站、美團、抖音這些企業也被稱為互聯網“大廠”,每家公司能帶來一兩萬的員工,這些年輕、中高收入的人群,將成為楊浦濱江進一步發展最扎實、最有活力的基本盤。

通過工業遺產大規模的保護利用,楊浦濱江為產業導入騰挪出大量各具特色的總部辦公空間載體。目前楊浦濱江已經集聚美團、抖音、B站、中交、中節能等國內外知名頭部企業,吸引投資總額超千億元,預期到2025年,將匯集30家以上在線新經濟頭部企業、3000家以上創新型企業,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到2026年,楊浦濱江南段將有270萬方商辦體量投入使用,約27萬創新創業人才將匯聚於此。

事實上,工業遺產在吸引企業落戶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中交集團選擇在原上海船廠區域建設辦公大樓,看中的正是該區域與航運的歷史淵源﹔美團、抖音、B站等企業的開發地塊內,留有通用電氣老廠房、船廠發電機房等歷史建筑,企業將根據自身內容特點,在歷史建筑裡引入不同的功能﹔以改造利用歷史建筑、放大區域特色著稱的瑞安集團,參與到楊浦濱江風貌改造地塊,開發石庫門特色的商業住宅片區。

“這些企業在拿地的時候,對歷史建筑的規劃利用方案都很看重,在洽談中將其作為重要的議題反復探討,足見楊浦濱江工業遺產集群對他們的吸引力。”錢亮說。

周鳴浩認為,楊浦濱江已進入第二輪城市更新。批量落地的在線新經濟企業,不僅將為楊浦濱江發展帶來新動能,也將成為其“破圈”的解局方向。

“第一輪更新是沿線貫通、硬件打造,第二輪就要增加更多人氣和活力。我們考察國內外成功樣板后發現,這不是打造幾個網紅打卡地就能實現的,而是要融合本地的社區、園區、街區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他說,“布魯克林地區依托海軍造船廠,引入藝術、音樂、電影制作、時尚大展等,打造了科技文化藝術產業基地。泰特美術館強調讓藝術進入社區,培育兒童對藝術活動的認知和興趣,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開展365天不間斷的活動策劃,吸引了大量本地人流……這些都給了我們啟發。”

未來,楊浦濱江將立足老工業區的文化底蘊和城市肌理,結合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與高校、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在濱江打造AI、元宇宙賦能的商業服務、旅游觀光、流行文化等項目。

“抖音會改建一間咖啡店,B站可能為老工業建筑空間疊加文化功能……這些都是潛在的‘爆點’。而隨著潮流變化,這些站在前沿的新經濟公司也會最及時地應變求變,這也給‘爆點’帶來可持續的動力。”錢亮說,“產業、人群、建筑、空間、思想理念等各個維度的‘老’與‘新’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值得期待。”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