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座椅太少?走訪發現不同站台座椅數差距大

讀者反映地鐵站台座椅太少,記者走訪近30個站點求証,最少4個最多48個
地鐵站台座椅數為何差別這麼大?
上海辟謠平台
“地鐵站台裡的座椅太少了,等車時間又長,連歇腳的地方都沒有。”有讀者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反映,上海部分地鐵站台內的座椅數量有限,候車體驗不佳。
記者隨機走訪了近30座地鐵站,發現站內座椅數量相差很大——最少的隻有4個座椅,最多的達到48個。這是怎麼回事?
在記者走訪的近30座地鐵站中,座椅最少的是11號線迪士尼站與12號線陝西南路站,都隻有一組4張椅子,而且偏向站台一端。最多的是8號線中華藝術宮站,在站台兩端和中段,總共設置了12組48張座椅。其余站台以三四組座椅、12張左右居多。
這些座椅能滿足乘客的候車需求嗎?
在早晚高峰,絕大多數座椅都滿座,有的乘客或許累極了,就席地而坐或倚靠在站台指示牌上。在平峰時段,有些站點由於座椅少,也有乘客坐在地上或蹲著歇腳。上海地鐵大部分線路的早晚高峰運行間隔約為2分30秒,在平峰時段,間隔可能在10分鐘上下。可見,對乘客而言,如果站台內有座椅能坐著等車,未嘗不是一項貼心服務。還有乘客提出,除了數量,座椅的布局也影響體驗,“有的站台隻在兩端設置座椅,很不方便”。
從記者走訪的近30座地鐵站來看,座椅數量相差很大,且沒有規律——不僅不同線路的站點內座椅數量不一樣,同一線路不同站點的座椅數量差距也很大﹔即使是同一座換乘站,由於涉及不同線路,座椅數又不一樣。比如,在記者走訪的7號線站點中,有的隻有8張座椅,有的卻有36張座椅﹔同樣是世紀大道站,4號線的座椅數量最多,達到16張,9號線就少一些,隻有8張……
了解地鐵建設與運行情況的相關人士透露,地鐵站台的座椅數量和布局沒有標准。通常,車站在設計階段就會規劃座椅數量,地鐵開通運行后,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採訪中,有乘客提到“有的地鐵站座椅變少了”。他們提出,部分站台原本在兩端和中間都設有座椅,一共3組,但現在隻剩2組甚至1組。知情人士解釋,這些變化與站台實際情況有關。在客流較大的站點,減少座椅、留出通道,有利於提高通行效率,保障安全。
就記者走訪情況看,不同車站的站台通道寬度、自動扶梯和樓梯的數量有差異。在客流量較大的情況下,如果不設置座椅,確實有助於通行。人民廣場站的情況比較典型——即使在工作日白天,這裡的客流也很密集。因此,1號線的座椅設置在站台兩端,2號線和8號線的座椅都靠近站台中段,這些區域的客流量相對小一些。
不過,也有些車站的座椅數量少得讓乘客連呼“看不懂”。例如部分車站不涉及多線換乘,站台空間也不算小,讓乘客不禁疑惑,為什麼站台不能多設幾組座椅呢?
有乘客提出,能夠理解地鐵運營方出於通行效率和安全考慮,調整座椅數量。但可以看到,站台除了必要的運營設施外,還有很多體積不小的自助售貨機,“為什麼有空間擺自助售貨機,卻沒空間放座椅?”
種種情況顯示,在地鐵車站中多設幾組座椅並非不可能,相關方面不妨傾聽乘客建議和意見,增加站台座椅數量並優化布局。(記者 任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