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當手術刀遇上“螺絲刀”,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2023年12月04日14:24 |
小字號

拿起手術刀,奮戰在臨床一線,參與千余台手術,獲得多面錦旗致謝﹔放下手術刀,拿起“螺絲刀”,在醫工交叉的路上不斷成長,研發出專用於慢性難愈合創面的“創面治療工程樣機”,還發表多篇核心論文,獲批多項知識產權……

上海理工大學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博士信保全帶著“好奇感”,從醫學殿堂裡持手術刀的“白衣天使”,到將興趣與專業結合,走上醫工交叉之路的“跨界工程師”,多年前埋下的“興趣之種”,如今已汲取充足營養,長成“茁壯的小樹”。

圖片

1、當手術刀遇上“螺絲刀”

“本科期間是醫學專業,醫書厚重,課程緊張,但我還是會‘擠時間’在專業之外選修一些感興趣的理工科類課程,我還自己動手做了一個VR眼鏡。”談起自己如何走上這條“交叉”之路,信保全娓娓道來,“這個VR眼鏡成了我和導師之間的‘信物’,我從未放棄過對醫學這項挽救人類生命的崇高事業的追求,也從未放棄過對理工科玄奧世界的探索。”

在漫長的醫學學習生涯中,他從未放棄自身對理工科的興趣,自幼時起對愛因斯坦的崇拜,從孩童時期對放大鏡的好奇,到探究量子力學雙縫干涉實驗的玄奧,“興趣”與“堅持”鑄就了求學之路。信保全花費近五年時間,借助上海理工大學醫工交叉孵化平台,成功研發出了專用於慢性難愈合創面的“創面治療儀工程樣機”,並申請了相關知識產權成果。

圖片

2、做讓百姓更有“醫”靠的研究者

“在臨床工作中,有件事情對我影響頗深。我收治過一位患有軟骨肉瘤的退伍老兵患者,因腫瘤巨大,手術難度增加,僅腫瘤切除手術就持續了十幾個小時,術后康復大約四個月的時間。這四個月的時間我一直在陪伴著他,看著他術后因創面巨大而難以愈合的痛苦與恢復的心理煎熬,讓我更加下定決心想找到辦法改善這個情況”。問及緣何研發“創面治療儀工程樣機”,信保全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圖片

他在術后一直探尋解決患者傷口難愈合的更優辦法,進一步深耕臭氧治療慢性難愈合創面,多方面、多領域地尋找問題的突破口,最終找到了一種便捷、無副作用的高濃度臭氧療法,研發出專用於慢性難愈合創面的醫療器械“創面治療工程樣機”。從臨床發現問題,從工學領域跨學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努力為疾病的治療手段發展做出貢獻。

圖片

“‘於道各努力,千裡自同風。’通往成功的道路不隻一條,無論是哪種學科理論,我們的目標就是‘解決問題’”。做跨學科研究培養了信保全的“跨界”思維,助力他疏通了所有可以走向成功的道路。

3、臨床問題 向醫工交叉“要答案”

“科研絕不是在某個領域孤立地‘開疆拓土’”。談起醫工交叉的研究方向時信保全真誠地表示,學科之間的交叉是一種“互補”與“互助”,想要創新突破,就應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吸收不同領域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為己所用。

2020年3月,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學部,這表明國家對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重視到了新高度,以此探索新的科學研究范式。“與不同行業、學科的人交流,有時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信保全自讀研起,就隨身攜帶著一個小本子和一支筆,時刻將自己“靈感”迸發的驚喜記錄下來﹔若有機會碰到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便一起討論,為問題解決尋找新的可能。在生活中,他以這樣的一種方式讓自己的科研火花不停閃爍。

為了讓醫療器械落地應用,真正解決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信保全組建了一家公司,依靠團隊和社會的力量進行技術研究和產品推廣。談及未來發展方向,信保全表示希望繼續從事醫生這個職業,針對脊柱腫瘤方面深入開展研究。他要與“工科搭檔”一起,醫工“跨界”合作,為疾病的治療手段發展進步做出貢獻,解決更多醫學“未解”難題、醫學設備的“卡脖子”問題,真正地服務人民生命健康。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