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滬上高校校園梧桐香樟深處,歌聲因熱愛而唱響

2023年11月28日10:04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校園梧桐香樟深處,歌聲因熱愛而唱響

每周日下午,復旦大學正大體育館新聞發布廳就變成了復旦大學回聲(Echo)合唱團的排練廳。離排練還有1小時,洪川提前抵達,升起窗帘,打開一扇扇窗戶,窗外是梧桐和香樟。

洪川是回聲合唱團藝術總監及常任指揮。這位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某私募基金合伙人13年來幾乎每個周日下午都與這支合唱團一起度過。

本學期,回聲合唱團招收了48位新人,每次排練,團員們從幾個不同的校區趕來。一周排3小時,一學期排12—15次,這支學生合唱團就能掌握十余首曲目,在專業劇場完成一場公開售票演出。“非常嚴謹,非常學術”

合唱團發聲的一剎那叫作“起聲”,這是鑒別一支合唱團好壞的基本標准之一。排練廳裡100多位團員,約三分之一是新人,如何讓他們的“起聲”堅決、精准、干脆?

在幾次不盡如人意的“起聲”后,洪川從口袋裡掏出一串鑰匙,往空中一拋,鑰匙在空中劃出一道拋物線。他請團員們預測鑰匙掉落在地上的時刻,用手打出拍子。神奇的是,幾次實驗后,“起聲”就從混亂逐漸變得統一了。

“非常嚴謹”“非常學術”,這是復旦大學語言學研究生蔡可歆形容回聲合唱團的關鍵詞。2021年,合唱團曾在上交音樂廳開日本合唱作品專場音樂會,演繹了相澤直人、木下牧子、三善晃、武滿徹等日本現當代作曲家的合唱作品。籌備音樂會的過程中,蔡可歆建議成立翻譯小組,將日語歌詞翻譯成中文,幫助團員和觀眾理解歌曲的內涵和意境。

翻譯小組很快成立起來,包含日語專業、語言學專業等不同專業的學生。“小組裡藏龍臥虎,翻譯不僅追求信、達、雅,還追求押韻和可唱性。我翻譯了兩首歌詞,希望做到漢語音節跟日語音節一一對應,還借鑒了不少20世紀初中文新詩的特色。”

通過音樂感受世界

本學期招新,有160多人報名,許多都是慕名而來。有新生填報志願時,在北大與復旦之間選了復旦,理由就是這裡有回聲合唱團。新生的音樂素養也是水漲船高,不少人擔任過其他合唱團聲部長乃至團長。

楊日易加入回聲合唱團六年了。六年前,楊日易還是個不會讀五線譜的“小白”,而今,他成了團裡的助理指揮。“我唱過中文、英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拉丁文等不同語言的作品,通過音樂認識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感受到人類文化如此豐富多彩。”

在昆明讀高中時,今年大四的回聲合唱團團長羅超曾參加校合唱團。他記得,當時一整個學期隻學一首歌,目的是參賽沖獎。可是剛進合唱團,他就收到厚厚一沓樂譜,包含十幾首不同語種、不同風格的曲目,從一兩百首世界各地的曲目中精選而出。如今他們正在排練的,有用日語演唱的宮崎駿電影音樂套曲,有美國民謠《Shenandoah》,還有青年作曲家潘行紫旻為合唱團創作的《今生永相伴》。

“我們一學期學16到18首歌,四年遠超100首。如果我們辦一場英國合唱專場,就會挑選英國最重要的作曲家的代表作。四年下來,你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音樂語言和音樂風格,了解他們的文化。這比合唱技巧更重要。”洪川說。

合一遍就能“自動駕駛”

2018年,回聲室內合唱團成立,楊日易是創團成員之一。這是一支集合精兵強將的室內合唱團,成員除了在校學生,還有眼科醫生、商學院老師及金融、制藥、互聯網等各行各業的精英。

每周日下午,結束校內合唱團的三小時排練,楊日易總會匆匆趕到位於復興中路的芥末音樂空間,開始室內合唱團的三小時排練。

無論工作多忙,團員們每周日晚雷打不動地聚集在一起排練。大家的專業水准和配合默契,常常讓洪川也感到驚訝:“有時候,拿到譜子合第一遍,就能‘自動駕駛’了,歌詞的發音、節奏、強弱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現。唱兩遍就能直接上台,許多職業合唱團都很難做到。”

從復旦畢業多年,在洪川和許多老團員身上,仍能看到鮮明的共同點。楊日易說:“大家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那句民間校訓所說的‘自由而無用’:大膽探索、自由創造、不功利不浮躁。當然,對音樂的愛也會一直伴隨著我們,通過歌聲,給更多人帶去精神的慰藉。”(記者 吳桐)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