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社區這個“全民舞台”將如何“質變”?來看楊浦“精雕細刻”→

2023年11月27日16:09 |
小字號

相對城市,社區是“小單元”,而對於居民,社區卻是一個“大家庭”。小家“各美其美”,才能構成“大家”的“美美與共”。

她近日發現,家門口“沉悶”的牆完全不一樣了,居民區的過去、現在、未來都“一躍而上”﹔百合、薄荷、迷迭香……居民“后花園”添新景,中醫藥文化“香氣繚繞”﹔“最美庭院”的稱號將“花落誰手”?她精心打理的院子迎來“評審團”﹔除了“生活服務集散地”,社區睦鄰中心將擁有怎樣的“新面孔”?社會組織“互通有無”,為社區治理“開疆拓土”……

當“我們的文化”注入社區治理,當田園野趣來到都市家園,當睦鄰中心要實現全方位轉型,社區這個“全民舞台”將發生怎樣的“質變”?

“我們的文化”,在家門口“一躍而上”

居民吳女士在浣紗四村住了將近半輩子。在她的記憶中,小區門口9米高、15米寬的高牆總是灰蒙蒙的,上面還布設了一些老管道,看上去較為沉悶。近日,吳女士發現,這堵“沉悶”的牆完全不一樣了,居民區的過去、現在、未來都“一躍而上”——蔚藍的天空下,小溪潺潺,女子們在岸邊浣紗、紡紗﹔上海高樓迭起,人們悠閑地健身、騎行﹔“五居”生活逐步形成,人工智能成了人類的“得力助手”……

圖片

繽紛的色彩活力四射,生動的場景頗為親切,“沉悶”的牆經過“換裝變身”,成了“文化牆”,吳女士對此甚是滿意:“感覺小區檔次一下子提升了!”

家門口的喜人變化,總是與大家的群策群力息息相關。記者了解到,本次文化牆改造以“浣紗,我的家園”為主題,歷時近半年,邀請居民全過程參與。在改造伊始,居民區黨總支就積極搭建議事平台,召集居民代表開會,希望大家建言獻策,對小區微改造、微景觀提出想法。

圖片

在項目落地的過程中,居民區黨總支還動員各方參與募捐,沿街店鋪、共建單位、部分居民都自發加入,籌集資金3700余元。“不僅如此,牆繪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群眾參與度很高。”浣紗四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躍說。

元代,上海的黃道婆引進了海南的紡織技術,浣紗浜自此誕生(即如今的安波路),“浣紗四村”就是得名於此。后來,黃興公園也有了一汪浣紗湖。上世紀90年代,浣紗四村居民區逐步建成,現已擁有常住人口5000余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社區樹立文化自信,是激活、凝聚自治力量,引導居民成為社區“主人翁”的重要一步。

“我們一定要把‘浣紗文化’深入挖掘出來,讓‘我們的文化’助推社區現代化治理。”陳躍表示。

圖片

都市家園裡的閑情逸致“各有千秋”

佔地近三千平方米,嶄新的塑膠步道、姹紫嫣紅的花壇、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很難想象眼前這個集休閑與健身於一體的花園,曾是閑置荒地。

“他們(文化名園)有了一個前花園,我們(財大公寓)有了一個后花園,當然是非常好的啦!”財大公寓居民口中的“前后花園”是指,位於吉浦路375弄(文化名園)和355弄(財大公寓)之間的社區花園——喆園。

圖片

今年年初喆園建成后,居民們充分發揮自治能動性,一起種植的忙碌身影,就成了這裡的風景線。最近,喆園又添“新景”。百合、薄荷、迷迭香……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社區居民和志願者種下了一批中草藥苗,種植的同時他們還認真學習了中草藥的名字和功效。“原來,好多植物不僅可以觀賞,還能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一位居民說。

圖片

這頭中醫藥文化“香氣繚繞”,那頭是另一番閑情逸致。

政青路居民區居民王女士是位八旬老人。她的院子裡栽種著三角梅、天堂鳥、水草花、繡球花,還有十幾尾錦鯉從腳下穿梭而過。她每天都要親手打理這些心愛的寶貝,“它們給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近日,王女士的院子迎來了不少“評委”。這是新江灣城街道政青路居委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的最美庭院、最美門廳評選活動。參與評選的“評委”,就是政青路居民區的居民。

圖片

隻見,有的庭院錯落有致,種滿花草,門前的大樹枝繁葉茂﹔有的庭院內擺放著藤制桌椅,桌上的一壺茶熱氣騰騰,是主人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好地方……評選活動不僅倡導文明新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同時也成了居民展示健康生活的一方舞台。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許多體驗項目,包括團扇制作、馬賽克提燈制作、竹編制作、兒童膠畫制作等,吸引了眾多居民和親子家庭的參與。

圖片

以花園、庭院的“小美”構成社區的“大美”,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一個縮影。

早在2019年,吉浦一居委會就與社區居民共同商議了空地改造方案,並曾將空地成功打造成“瓶子菜園”。菜園建成后,志願者們定期澆水除草、悉心照料,園內蔬菜長勢喜人、收獲頗豐。最終,園內的第一批愛心有機蔬菜,被送到獨居老人和百歲老人的手中。

如今,志願者們又把喆園的對外開放和管理維護問題,“挑到了肩上”。志願者林化雲說,過去“瓶子菜園”就是他們負責的,現在的喆園,自然是“當仁不讓”,除了每周四的清潔和打掃,每日開放時段,志願者們還會引導居民文明游園、愛護公物。

未來,睦鄰中心怎樣為社區治理“開疆拓土”?

楊浦區鴻源社區公益發展中心,目前承接了大橋街道橋之家睦鄰中心康博分中心的運營項目。在鴻源社區公益發展中心主任馬一川看來,提升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社區參與度,非常重要,但並不容易。

“當下,青年在社區中存在‘角色缺位’現象。我們期待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組織青年力量,逐步打造一支青年社區自治團隊……”日前,馬一川來到長陽創谷,講述了團隊創新“引合聯享”四步法,吸引青年人加入社區治理的故事。當天,楊浦區運營社區睦鄰中心社會組織交流活動在此舉行,21家社會組織齊聚一堂,分享運營案例,交流經驗。

圖片

讀書看報、放學自習、育嬰早教、頭腦風暴……現在,社區睦鄰中心對於居民來說,早已成為功能齊全的“生活服務集散地”。近年來,楊浦持續推動睦鄰服務升級,優化硬件設施、人文管理,而負責運營社區睦鄰中心的第三方社會組織,就成了提質增效的關鍵。

“今天的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能廣泛看到楊浦各家睦鄰中心的運營方,他們在做些什麼,如何治理自己的社區,又有哪些好辦法、好案例。”新江灣城街道社區自治辦副主任馬駿說,“希望此類活動多多舉辦,便於我們學習借鑒好的做法,在未來的社區治理過程中靈活運用。”

圖片

從為兒童開設的睦鄰童趣社,到老年人踴躍參與的空中花苑項目﹔從主張科普益智的“周六科學館”,到緩解家庭矛盾的隔代教育沙龍……近年來,楊浦致力於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和諧社區,睦鄰伙伴計劃正是這一戰略的組成部分。

記者了解到,楊浦第一家社區睦鄰中心開放迄今已有13年,一個個社交空間打造完成,一場場線上線下活動陸續開展,在此過程中,“鄰裡”這一概念得以拓展,居民的生活邊界也得到了拓展。然而,在日常運營中,各社區睦鄰中心依然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怎樣深入挖掘訴求,如何滿足20至40歲年齡段居民需求等。毫無疑問,社會組織之間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將進一步為社區治理賦能,為居民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與同業之間交流,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現在主流的治理方向是什麼,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分享是非常有必要的。”馬一川表示。

圖片

未來,社區睦鄰中心將如何發展?楊浦區地區辦副主任徐婭嫣認為,這個發展方向是“實現全方位提質、轉型”。“睦鄰中心不僅僅停留在服務居民的功能上,還要展現更多的參與治理功能,組織群眾、凝聚群眾,讓他們一起參與社區治理。”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