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交通大學餐食吃出針頭,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

2023年11月26日09:4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近日,有網友稱自己的同學在交通大學餐食中吃出針頭,在網上引發熱議。

11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后勤保障部回應稱,已經咨詢過相關部門,該針頭不是用於人體或者做實驗用的針頭,而是給豬打疫苗的針頭。因為剛出生的豬打疫苗時犟,針斷在了體內。

11月25日,閔行區市場監管局微博發布信息,稱關注到“上海交大食堂吃出針頭”的輿情,現已介入調查。

長期從事生豬經營的業內人士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表示,豬肉中出現針頭可能有三種原因:養殖場用藥產生的斷針﹔豬肉注水時遺漏﹔人為惡意放入。

從概率上來說,養殖場帶入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在豬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免疫或者治療,注射過程操作不規范,比如進針位置選擇不當或沒有垂直進針,就容易發生斷針。

由於針頭一般是不鏽鋼材質,即使在豬體內幾個月,針頭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不會影響豬的生長,甚至屠宰后發現的針頭也沒有任何變化。

該人士表示,由於不鏽鋼針頭狀態穩定,可以通過針頭的粗細來判斷是人用還是獸用,一般人用針頭的直徑明顯小於獸用針頭。

此外,針頭在豬肉上停留的位置也能用來判斷針頭是否為獸用。

防疫或治療注射的最佳位置為生豬耳后三指三角區,如果針頭被發現斷在該區域,那很可能是養殖場或屠宰場沒有使用金屬探測設備發現所致,有時候即使使用了金屬探測設備,也可能產生疏漏,比如檢測的肉塊體積太大、針頭含鐵量較低、豬肉含水量較高具有導電性等情況,會影響檢測精度。

“雖然有時候檢測出來存在一定難度,但食品安全最要緊。”該人士指出,如果事先對注射、金屬探測等環節進行嚴格規范,完全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針頭混入餐食的問題出現,哪怕是注射后發現斷針暫時無法取出,也可以對生豬進行重點標注,從而在屠宰和檢測環節格外留意。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